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殊的丘疱疹,除造成死亡外,还影响羊肉品质,孕羊流产,羔羊死亡率高。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是严重危害养羊业发展的一种疾病,在民间俗称“羊天花”。痘病毒为滤过性痘毒,在痘疱浆液及水疱皮内含量很多。痘病毒在干燥的痘浆或痂皮内能生存很久,在羊舍可存活半年左右,在牧地可存活两个月。
1、流行特点
羊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绵羊、山羊都能感染发病,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和山羊痘一般不会发生交叉感染,自然病愈羊只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幼畜可从母体获得短期的母源抗体,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羔羊比成年羊敏感,特别是断奶前后的羔羊易感,病死率也高。凡被病羊污染过的饮水、饲料及病羊粪便,分泌物和皮毛都是病毒的传染媒介,病羊痊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自然感染绵羊的潜伏期平均为6-8天,山羊的潜伏期为5-14天。流行初期只有个别发病,以后逐渐蔓延至全群。羊痘可发生于全年任何季节,但以春秋两季多发,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有助于该病的发生和加重病情。
2、临床症状
病初期发烧,体温升高到40-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发抖,轻咳,眼、 鼻黏膜充血,眼睑肿胀,有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心跳加速,约经1-4天后开始发生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的部位,如眼周围、唇、口角、鼻、颊、四肢内侧、尾内面、乳房、阴唇、阴囊,开始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点,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坚实而苍白,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结节在2-3天内变成水疱,水疱内容物逐渐增多,中央凹陷,呈脐状,如无继续感染,几日内脓疱干瘪为褐色痂快,脱落后遗留下灰褐色瘢痕而痊愈,整个病程为2-3周。瘦弱羊特别是羔羊可能全身发痘,并波及内脏,病情严重。孕羊可能流产,如有坏死杆菌继发感染,病部坏疽发臭,形成所谓的“臭痘”和 “坏疽痘”这种情况一般死亡率达20%-50%。
3、病理变化
病死羊体况明显消瘦,体表皮肤呈典型的痘疹,剖检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咽、气管、支气管黏膜上有浅灰色小结节,并附有浓稠黏液,肺有干酪样的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有的痘疱散布在肺叶中,触摸坚硬,瘤胃、皱胃内壁有大小不等的半球状或圆形坚实的结节,有单个或几个融合,有的形成糜烂,有的发生溃疡。
4、防治措施
日常加强饲养管理,注意卫生条件,对羊舍和饲养场地及时清扫,搞好圈内卫生,冬春季节适量补饲,注意防寒保暖,不能将羊饲养在狭窄、拥挤、阴暗潮湿、卫生和通风不良的环境。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及其产品,从非疫区买羊也要进行检疫,并隔离观察20天左右,证实无病后再合群。对发生疫情的地区实行封锁,禁止疫区和疫点内的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病死羊只尸体深埋,对于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严禁到疫区放牧。对发病羊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用来苏儿、菌清畏、消毒精品等进行彻底消毒,每周2次,连用4次。健康羊只紧急接种羊痘弱毒疫苗,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羊不论羊只大小均在腋下或尾根内侧或腹内侧皮内注射羊痘弱毒冻干苗0.5毫升。在每年春季对存栏羊用羊痘弱毒冻干苗进行定期预防接种,哺乳羔羊免疫力低,可以在出生后6个月再接种1次,常年对新购进羊群进行补注。
治疗可用羊痘痊愈血清肌肉注射,羔羊15~20毫升,成羊30~50毫升,对皮肤上有水疱的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皮肤,再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抹患部1天2次,当继发感染或并发症时,要根据情况进行消炎、补液、强心,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用复方连翘注射液稀释青霉素或卡那米星治疗,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 0.10~0.15 毫升,每日2次,用病毒唑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或用黄芪多糖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千克体重0.15~0.2毫升,每日2次同时配合一些清毒去火消炎的中草药灌服效果更好,中药方剂选用栀子10g、半夏5g、生石膏12g、双花10g、连翘12g、苍术12g、紫苏5g、滑石10g、射干10g、荆芥10g、黄芩12g、元明粉12g,水煎灌服1剂/d,羔羊减半,连用3d。重者可选用病愈羊的血清治疗,大羊10~20ml、小羊5~10ml皮下注射。同时要每年抓好秋膘,可在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Vc、复合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