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论养殖小区及其动物防疫监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3-10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13

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分析,提出了养殖小区的概念,认为养殖小区是传统养殖业而向现代养殖业发展的过渡阶段。笔者剖析了养殖小区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养殖小区的动物防疫监督模式。

1 养殖小区的形成与内涵 

1.1 养殖小区的形成 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与方式逐步崩解。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长期耻于农业尤其是养殖业的城市人开始盯上了畜禽饲养业。共同的投资热情,使养殖业发生了巨大改变: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高,农村散户饲养面和饲养量急剧下降。在这个由小生产的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的过渡时期,政府从管理需要的角度,对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从选址、征地、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了鼓励,施加了影响力,从而形成了一种规模场多集中在一定地域内的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殖小区,有的地方也称畜牧小区、养殖园等。

1.2 养殖小区的概念和内涵 据上所述,养殖小区可暂定义为:是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转变过渡时期的产物,指在一定地域内,多个养殖户并存,按照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要求,集中连片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养殖小区的出现,是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养殖业规模效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动物卫生环境的必然要求,对提高畜禽产品优质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水平、促进养殖业与大市场顺利对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养殖小区动物防疫管理的现状 

2.1 选址、布局设计不合理 养殖小区多依附于原有的废弃厂房改建而成或引进市场建设与经营理念招商引资建成,只有极少数是由过去的国营、集体养殖场停产后分栋租赁给个人的,动物防疫条件先天不足。

2.2 动物防疫水平不高 养殖户投资入行时,往往只看到了养殖业经济回报周期短、回报率较高的优势,对生产管理特别是疫病防制的难度预计不够,加之对畜牧兽医科技学习热情不足,生产经营水平低。

在畜禽未发病时洋洋自得,沾沾自喜,管理松懈,一旦发起病来立即哀声叹气,怨命运不济,病急乱投医,听任江湖游医和兽药推销员将其畜禽作为试验品。2.3 防疫措施不到位 突出表现在引种方面,目前的养殖小区经营者多从事管理相对容易的商品代畜禽的生产,从外地调入幼(仔)畜进行生产时缺乏技术支撑,不经过检疫审批,难免调入处于疫病潜伏期等带毒排毒畜禽,调入后又缺乏隔离饲养意识和条件,直接混群而导

致全群发生疫情。场内缺乏统一的免疫程序,抵制一些“不会死多少畜禽”的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工作。没有科学系统的消毒制度,消毒剂品种单一,各种运载工具长驱直入。发生疫情后既不向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疫情,也不敢请动物防疫系统的工作人员就诊,延误防制时机。

2.4 环境污染严重 缺乏良好的排污系统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加之饲养密度过大,粪便在小区内随意排放、堆积,畜禽尸体埋满了小区内的空坪隙地,由于掩埋深度不够、鼠害成灾,尸体最终暴露于野,臭气熏天,这些既加剧了畜禽生产疫病控制的艰难度,又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直接威胁公共卫生,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区所在地的地下水源悉被破坏,很难找到卫生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源,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畜禽生产和疫病控制体系进一步雪上加霜。

2.5 监管工作乏力 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多注重优化经济环境,形成市场或建成形象工程是不少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动物防疫工作并未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防疫责任制未建立或不明了,加上小区内养殖户各自为政,缺乏大家公认的负责人员和管理机构,整个养殖小区动物防疫监督和管理工作十分薄弱。监管的乏力进一步助长了选址布局和生产经营的无序性,导致疫病发生后迅速蔓延,难以采取隔离、封存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发生烈性传染病时,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全场大屠杀”,损失惨重。

3 养殖小区的动物防疫监督 

3.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责任体系 根据规模大小,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明确政府分管领导为行政责任人,动物防疫管理部门的领导为技术责任人,驻村乡镇行政干部为直接行政责任人,驻村乡镇专职防疫员为直接技术责任人,并由政府指定或小区养殖户推选出有号召力、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小区负责人,由其牵头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明确行政责任人负责协调小区内动物防疫管理工作,技术责任人负责小区内动物防疫具体工作。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小区内各项公共工作,增强小区内动物防疫工作自我管理和监督能力。严格动物防疫工作纪律,凡因工作不负责任、防疫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相关责任人员一律依法依纪追究责

任。

3.2 提高小区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技术培训,树立从业人员的养殖风险特别是疫病风险意识,提高防疫意识和防治水平,特别是将整个养殖小区作为一个统一系统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整体防疫意识和防疫水平。加大内部自我约束的能力,力争实现整个小区相对封闭管理,养殖户全封闭式饲养,实行自繁自养,以养殖户为单位做到全进全出,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福利,增强畜禽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建立健全各项动物防疫制度,做到防疫管理“五统一”,即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消毒管理、统一疫病监测、统一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统一排污治理,努力实现小区内动物防疫工作标准化。

3.3 切实强化建设环节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工作 新建养殖小区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单一畜种、相对集中、便于防疫、有利管理”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发挥养殖小区的带动示范效应。养殖小区建设过程中,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象环境保护机构一样始终参与,做到动物防疫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对已投产使用的原有小区,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法定条件进行审核发证,对不符合条件,存在防疫缺陷和不足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针对其存在的隐患给予其警告,书面提出整改意见,并抄报地方政府,必要时停业改造,对拒不整改、停业、或没有正当理由,在规定期限内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整改任务的,要坚决依法处罚,以确保原有养殖小区动物防疫条件逐步达到合格标准。

3.4 认真做好生产环节的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以小区内养殖户为单元建立免疫档案,养殖户自行免疫、佩挂耳标的,乡镇专职防疫员务必审查其免疫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条件,并做好强制免疫病种接种的监督工作。严把调入和调出畜禽检疫监督关。定期进行疫情和免疫抗体监测,及时发现带毒畜禽,掌握疫情免疫抗体动态水平。加强小区内从业兽医管理,对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处罚。

4 结语

养殖小区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须着力培育。作为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动物防疫工作是养殖小区技术工作关键之所在,直接关系到养殖小区的生死存亡。本文建立的动物防疫监督模式只是相对成熟,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提高。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防疫监督模式,养殖小区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现出养殖生产方式的进步性。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