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8日,某海洋馆饲养的海豚因手术应激死亡,经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肺脓肿。鉴于国内尚无有关本病例的报道,故报告如下,供同行交流探讨。
1 临床资料
该兽为雌性,7岁,2003年从日本引进,无既往病史。2005年5月4日该兽出现不适、厌食和反应慢等异常行为,表现为精神沉郁,离群,不接近人,更不让人触摸;多浮于水面,少活动,性情怪癖,不听驯养员使唤并拒绝表演;为了便于观察治疗,对其隔离休养并投喂药物;但一个多月来,该兽食欲时好时坏,挑食。粪便形状、颜色变化大,有时排便有里急后重的表现或无大便,期间曾对其进行3次抽血检查,除一次检查白细胞偏高外,其他指标未见异常。曾采取抗菌消炎、助消化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并根据病情肌肉注射清热通便开胃针,口服阿莫西林、培菲康、藿香正气丸等药物,但病情一直无好转,至6月6日病情出现恶化,食欲明显减少。当时怀疑胃可能有异物,遂于6月8日下午作胃内镜检查,结果显示:胃内有一小块边缘呈锯齿状的玻璃钢片,胃黏膜多处有出血斑。取出异物后,患兽表现异常,即放回水池并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但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2 剖检变化 胸腔积液约5 L,呈乳黄色,混浊,并有大量的豆渣样淡黄色的渗出物沉积;左侧肺组织实变,内有一个脓腔,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脓腔壁增厚,表面有多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膜粘连,切开脓腔流出大量腥嗅的、淡黄色的脓汁;右侧肺叶表面光滑,支气管腔明显扩张;肝稍肿、瘀血;脾肿大;肾肿大、瘀血,其余未见眼观病变。
3 组织学检验 取心、肺、肝、脾、肾等病料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镜检见:重度融合性小叶性肺炎并多发性肺脓肿形成和脓肿内有细菌丛残留;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和混浊肿胀及有多个肝细胞坏死灶;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广泛混浊肿胀及肾内血管扩张充血;脾小体显著增生和脾充血;慢性间质性心肌炎和心肌间质水肿。
4 分析与讨论
4.1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致,这些细菌通常是口腔或上呼吸道内致病力较弱的常驻寄生菌,在某些诱因影响下,特别是由于表演场次增多致极度疲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细菌才得以入侵、繁殖,发挥致病作用,造成肺组织发炎,小血管栓塞,肺组织化脓、坏死,终至形成脓肿。
4.2 海豚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中,呼吸症状不明显,气孔呼气也无嗅味,只偶见咳嗽;但厌食、排便异常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则相当明显 ,故在诊断上误以为海豚是由于劳役过度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或由于吞食异物,导致病情加重。究其原因,除缺乏先进的诊断设备和动物不配合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对患兽的观察不够细心,缺乏经验而被假象迷惑,这一教训应引起临床兽医重视。
4.3 由于海豚是水生动物,体积大,皮肤脂肪层厚,呼吸表现不像陆地哺乳类动物那么明显,往往难于观察,这就给诊断与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由于海豚对呼吸的耐受性特别强,加上肺的结构特殊,在静止状态下,一侧肺基本可维持其呼吸功能,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加快,只有当剧烈运动后,海豚才可能出现呼吸比其他健康的海豚加快。因此,除了密切注意海豚运动后的表现(与其他海豚进行对照比较)外,最好还要借助X线、纤维支气管镜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4.4 急性肺脓肿多数可经药物治疗而愈,但本病例由于发病初期得不到及时诊治,而转为慢性肺脓肿,表现为肺组织内有一个脓腔,脓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脓腔壁增厚,周围的细支气管变形或扩张。到病后期病灶互相融合,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即小叶性肺炎,这与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