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巴氏杆菌病和泰勒焦虫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2-05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3

2008年7月下旬我市某养牛场,发生疫病,经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随后来我中心诊治。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牛巴氏杆菌和泰勒焦虫病混合感染。我们并及时采取了综合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发病情况

该场2008年7月18日从东北引进200头黄牛育肥,5天后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干咳,呼吸困难,拉稀粪带血,用氟苯尼考针剂治疗效果不好,5天内死亡18头。

2临床症状

病畜体温升高40℃~42℃,被毛粗乱,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发红,鼻镜干燥,鼻孔内流出清白黏液,干咳,尿量减少发黄。后期食欲废绝,瘤胃蠕动音减弱,次数减少,眼结膜有出血斑,血液稀薄,呼吸困难,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颌下淋巴结肿大明显,有压痛感,尾根部和阴门部皮肤有粟粒状和扁豆大小的出血斑,拉稀粪带血。听诊心跳加快,胸部叩诊呈浊音,有疼痛感,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胸部有摩擦音。

3剖检变化

对3头病死牛剖检,胸腔内有大量的红色渗出液,黏膜、浆膜有出血点,并出现大叶性肺炎和纤维素性胸膜炎,肺脏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交界处有间质性和肺泡性气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外观呈紫红色。喉头有出血点,脾脏肿大,肝脏肿大,被膜均有出血点,胆囊肿大,肾脏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个别有出血斑,心肌有弥漫性出血点,心房有出血斑,皱胃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和黄豆大小的溃疡斑,肠系膜有程度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小肠黏膜有黄豆大小的溃疡,其边缘隆起,呈红色 。

4实验室检查

4.1血液涂片镜检:取耳静脉血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用姬姆萨液染色,干燥后镜检,可见细胞内有1~3个不等的环形虫体。

4.2病变组织涂片镜检:取肝组织涂片,用美兰染色液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4.3细菌培养:无菌取肝分别接种于肉汤及血液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可见肉汤轻度浑浊,管底有黏稠沉淀物。琼脂表面长出露珠样灰白色小菌落。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革兰氏阴性两极性小杆菌。

4.4生化鉴定:将分离菌分别接种于各个生化管内,37℃培养24小时,可见该菌对葡萄糖、蔗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棉实糖、鼠李糖不分解。靛基质试验为阳性。符合牛巴氏杆菌的生长特征。

5防治

5.1治疗

泰勒焦虫病治疗,贝尼尔6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用3次。

牛巴氏杆菌病治疗,青霉素1~2万单位/千克体重,链霉素10~15毫克/千克体重,混合肌肉注射,每隔6~8小时注射1次,连用3~5天。

对症治疗:对病情严重的,体质较差的病牛配合使用樟脑磺酸钠注射液、Vc、10%葡萄糖注射液等强心、营养补充剂来提高抗病能力。

5.2预防

对发病牛进行隔离,避免疫病的传播,并对牛舍每天用0.5%~1%敌百虫喷洒一次,以杀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吸血昆虫。对没发病的牛用贝尼尔4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日1次,隔5天1次,连用2次。

对有症状的89头病牛进行治疗,治愈86头,死亡3头。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治愈的牛进行检查,完全康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