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绦虫病是由某些绦虫(如矛形剑带绦虫、冠状膜壳绦虫、片形皱褶绦虫等)寄生于鸭的小肠内引起的。鸭的绦虫虫体一般长5~20厘米,为白色、扁平、带状或面条状而分节的蠕虫,虫体由一个头节和多个体节构成,容易识别。绦虫的成虫在鸭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虫卵与孕卵节片,在水中被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后,逸出六钩蚴,并发育成似囊尾蚴,鸭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剑水蚤或带虫螺狮即被感染。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水乡多有此病发生。而秋季南方稻谷收割后许多养鸭户都喜欢放田,这样更加大了鸭感染绦虫的可能性。
一、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本病对雏鸭危害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病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迟滞,贫血消瘦,粪便稀薄,混有粘液,甚至排出恶臭稀粪;有的病鸭则出现行走不稳、歪颈仰头、卧地作划水动作等神经症状;雏鸭感染后可大批发病死亡;剖检小肠,可见肠黏膜发炎出血,并可于肠管内发现虫体。
二、典型病例
重庆市荣昌县安富某鸭场饲养2000多只大花边鸭,重约2千克左右,2008年7月26日,鸭群中出现扭头转圈,拉稀、流泪、流鼻涕等症状的鸭并出现死亡(近段时间都在放田),前医按浆膜炎治疗无效。
笔者接手治疗时已经死亡过半,病死鸭脚跗关节充血发红,鼻孔附有大量粘液。剖检可见肝脏充血、发红,个别有包肝现象(肝周炎)。气囊发炎,气囊壁明显增厚,有奶酪状渗出物;心脏有散发性的出血点,心包积液,心肌柔软,个别有心包炎现象。肺充血发紫,甚者呈暗红色或褐色;胰腺有出血点,有的脾脏出现黑色坏死;小肠外观发红,呈紫红色状,剪开发现内容物呈西红杮样,肠壁呈糠麸样坏死(有肠毒综合症现象),在小肠内发现大量绦虫虫体,其它脏器无异常情况(本病例伴有大肠杆菌病)。
三、诊断
实验室检测发现分离出的病原体对多数药物不敏感,其中对氟苯尼考、乙酰甲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磺胺嘧啶、氧氟沙星等耐药,对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黄连素、头孢噻肟钠高敏。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等可初步诊断为鸭绦虫继发大肠杆菌病,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
本着“急则其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首先用阿苯达唑驱虫,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天一次,连用两次。同时服用复方新诺明每只鸭250毫克,另外用鸭疫消(黄连解毒汤,广东肇庆富农动物药业生产)按500克拌料200千克的量使用,每天2次,连用3天。
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可用阿苯达唑配合黄连解毒汤与白头翁汤加减治疗。处方:黄连45克、黄芩45克、黄柏45克、白头翁45克、栀子50克、苦参50克、龙胆草45克、郁金35克、甘草40克,水煎服,以上为200只成年鸭一天的用量。有条件的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力争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对有病毒感染的可配合使用生物干扰素(黄芪多糖,成都坤宏动物药业生产)每瓶5克拌料10千克,每天2次,连用3天。并嘱其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毒,对病死鸭采用深埋处理,减少二次感染的机会。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死亡迅速减少,后追访治愈,未见复发。
五、预防方案
雏鸭与成鸭分开饲养,3月龄内雏鸭最好实行舍饲,特别是不应到不流动、小而浅的死水域去放牧。因为这种水域利于中间宿主剑水蚤的孳生。
每年对鸭群定期进行2次驱虫,一次在春季鸭群下水前,一次在秋季终止放牧后。平时发现虫体,随时驱虫。驱虫办法如下:氢溴酸槟榔碱,配成0.1%的水溶液,一次灌服,每千克体重用药1~2毫克;槟榔100克,石榴皮100克,加水至1000毫升,煎成800毫升。内服剂量:20日龄雏鸭1毫升,30~40日龄雏鸭1.5~2毫升,成鸭3~4毫升,拌料,连喂2次,1日1次;南瓜子,煮沸脱脂打成细粉,按雏鸭5~10克、成鸭10~20克拌料喂服。
注意鸭群驱虫前,应绝食12小时,投药时间宜在清晨进行,鸭粪应收集堆积发酵处理,以防散播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