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和禽产品贸易的扩大,滥用抗生素现象及饲养管理粗放等因素,使鸭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自2008年8月份以来笔者就发现以脾脏呈花斑状、肿大、坏死为突出症状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继发“瘫痪综合症”普遍存在,严重制约养鸭业的发展。现结合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2008年9月2日,山东省昌邑市石埠镇青山鸭厂李某大棚饲养的3000只樱桃谷肉鸭,在15日龄早晨发现死亡8只,瘫痪5只。一只站立不稳,用跗关节站立,羽毛污秽,呈犬坐样。大群个别呼噜,拉白色稀粪较多,个别有烂胡萝卜样粪,后经剖检,分离鉴定为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继发的瘫痪综合症。
一、临床症状
病鸭10~15日龄开始发病,背部着地,努力挣扎还是站不起来,个别蹦高,翻跟头。病鸭外观站立不稳,扭脖,瘫痪,湿眼圈、流泪、粪便稀薄,大群中有咳嗽呼噜现象(死亡鸭手捏鼻腔有黏液冒出),病鸭25~30日龄左右因不能采食而死亡。
二、剖检变化
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肝脏肿大,肝脏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薄膜且易剥离。脾呈花斑状肿大坏死或硬化,如石子样,气囊浑浊,肾上气囊出水,有干酪物(出现此变化一般有咳嗽现象),肺部有浓厚成块的干酪物。口腔内有黏液,气管环出血,大脑轻度水肿。
三、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鸭的肝脾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为小杆菌,有的呈椭圆形,有荚膜,瑞氏染色见有少数菌体,两极浓染。细菌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菌落不溶血,呈小露珠状。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可初步诊断为鸭浆膜炎继发“瘫痪综合症”。
四、治疗
1.在治疗瘫痪鸭时首先要进行确诊,导致瘫痪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沙星类用药过多(量大,长时间用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浆膜炎及管理因素(如潮湿)等。只有进行正确的诊断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土霉素、多黏菌素B及磺胺类药对本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采用土霉素按0.04%混入饲料,连续喂3~4天,可有效控制发病和降低死亡率。在治疗时要注意合理用药,用药前最好做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用药。
2.针对本病例是由浆膜炎引起,并以脾脏呈花斑状、肿大、坏死为突出症状,故在临床用药上应侧重于排出体内毒素,以达到保肝健脾利肾的作用。
用鸭痢泰(复方磺胺氯哒嗪钠粉)饮水,每袋对水100千克,每天连续饮用12小时,同时用大蒜素+健脾痉瘫康(三子散)拌料,中午饮清水2小时,下午饮速抗(维生素C、解毒因子)6小时,每袋对水100千克。
用药3天后回访,死亡情况得到控制,5天后瘫痪消失,粪便成型,大群精神良好。
此外根据大量临床实践反映,用磺胺类药如新诺明拌料,小苏打饮水,效果也很显著,个别严重者也可用林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
五、预防
1.药物防治是控制发病和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雏鸭的易感日龄,可在饮水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或饲料中加入0.025%~0.05%的磺胺喹噁啉钠进行预防性用药。
2.做好消毒及接种工作。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扩散,要对鸭舍、饲槽、水槽以及鸭只经常活动的地带进行消毒。接种可在7~10日龄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预防本病的发生。
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变以往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及时更换垫料,防止因潮湿污秽,细菌大量繁殖、侵入鸭体导致瘫痪,还应注意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防止因脾胃受凉引发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