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德宏州山区羊肝片吸虫病流行规律及其诊断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6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10
 要:德宏州位于西南边陲,山区占86.3%,全州属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如春,是发展草食动物的好地方。但德宏是肝片吸虫病的老疫区,每年因该病造成牛羊发病死亡占疫病总死亡率的32.7%~35.4%。本病对羊危害极大,尤其对幼畜危害更为剧烈。
关键词:羊;肝片吸虫;流行;诊断;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称为肝蛭,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大片形吸虫(Fasciola gigantica)两种,据调查在德宏主要是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幼虫在肝实质内移行,通过胆管,引起肝组织的损伤和大量出血;由于成虫阻塞胆道,可引起胆汁停滞、积贮,使局部实质病变;血液出现胆红素,甚至发生黄胆等症状。
1 发病情况及其规律
1.1 发病情况 
2004年4月~2005年10月以来我州潞西市风平镇上东、平河行政村,陇川的王子树、护国乡等地的部分养羊户发生该病,据抽查羊437只,检出感染羊198只,感染率45.31%。其中山羊182只、绵羊16只,临床症状明显的36只,已死亡48只,死亡的羊中断奶羔羊37只。发病羊中有39只颌下水肿,其余表现为被毛粗乱,有的腹泻,有的便秘、消瘦、精神沉郁、运动无力,有的出现瘤胃鼓涨。未断乳羔羊多为急性经过,成年羊多为慢性发病,部分羊继发梭菌性疾病。
1.2       流行规律 
历史上德宏是肝片吸虫病的常发区,其他动物一年四季均发生,羊则多发生于春末、秋末和冬初季节,因这一时期山坡面上的草已枯黄,羊不易采食,而山间低洼有水处的草仍然青绿,牧羊人都将羊赶于这一地区放牧,使羊感染肝片吸虫病。另一方面,德宏全州属亚热带地区,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从坝区到海拔2100米的地区均有分布,除冬季外均为椎实螺的活动时期。
2 诊断
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2.1 临床症状
2.1.1 急性型。是由幼虫引起的,多发生于绵羊,见于秋末冬初。患畜表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精神沉郁,离群呆立,食欲减退,有时腹泻。肝区扩大,触压和叩打有痛感。结膜初期潮红黄染,后期苍白黄染;呼吸急促。迅速消瘦,经5~10天死亡,或转为慢性。
2.1.2 慢性型。由成虫引起,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病羊表现精神沉郁,运动后减轻或消失,运动无力,逐渐消瘦,结膜苍白或黄染;间歇性瘤胃膨气和前胃驰缓,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食欲减少或废绝;孕羊易流产和早产;肺部异位寄生时引起咳嗽。绵羊产毛量下降;病羊贫血,眼脸、颌下、胸下、腹下水肿,被毛粗乱,无光泽,干枯易断,有部分脱毛现象,尤其是以胸部及体侧为多,经2~3个月死亡或逐渐康复。
2.2 病理变化  
剖解时主要病变表现在肝脏,可见肝部炎症病变,肝肿大、充血、出血等病灶,其中有长达2~5mm,暗红色索状物;肝脏质软,挤压切面时有粘稠污黄色液体流出。将肝脏挤碎后,在水中挤压淘洗可找到未成熟的幼龄虫体;病畜腹腔内有白色的液体及腹腔炎症病变,瘤胃有水样的饲草团,肠道特别是十二指肠卡他性炎症,胆管壁增厚。还可见尸体消瘦,皮下及其脂肪沉积处水肿,呈胶胨样,腹腔积液增多;呈现慢性增生性肝炎,被破坏的肝组织形成瘢疤性的淡灰色白条索,肝实质萎缩、褪色、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成绳索状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壁粗糙而坚实,内含有大量血性粘液和虫体以及黑色或黄褐色成粒状或块状的磷酸盐结石;瘤胃内有大量的气体和水样的内容物;肠道内有稀薄的粪便,并有脓性条带状排泄物,肠粘膜脱落,肠壁充血或凝血呈暗褐色变化;肺部肿胀并有凝血的病灶变化。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除上述常见临床症状外,一般在临床诊断上以病羊颌下部水肿、被毛干枯为特征性变化。重症羊可根据流行病学,结合临床症状做出判断。但轻微感染的羊,仅临床症状不能确诊本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除临床诊断外,还进行粪便等实验室检查,根据各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才能确诊。
3.2 粪便检查
3.2.1 沉淀法 
采集羊群新鲜的粪便,取粪便5~10g置于烧杯并编号,加10~20倍水充分搅合,再用金属纱或纱布滤过于另一杯中,滤液静置20min后倾去上清液,再加水与沉淀物质重新搅合静置,如此反复至上清液透明,用吸管吸取沉淀物滴于载玻片上,经姬姆萨染色后加盖玻片镜检,可检查出椭圆形金黄色虫卵存在。
3.2.2       尼龙筛淘洗法 
取粪便5~10g置于烧杯并编号,加10倍水用40孔/ M2网滤入另一杯中,然后将尼龙筛网依次浸入两只盛水器皿内,并反复用光滑的圆头玻璃棒进行搅拌网内粪便渣,直至粪便中杂质全部洗净为止,最后用少量清水淋洗筛壁四周下玻璃棒,使粪便集中于网底,用吸管吸取粪便滴于载玻片上,经姬姆萨染色后加盖玻片镜检,可检查出椭圆形金黄色虫卵存在。
4 治疗
4.1 临床症状明显的重症羊
 ①用4%硝氯酚按每只每次1.5ml/kg体重进行皮下注射,7天后再用药一次;②三氯苯达唑(肝蛭净),按每只每次10毫克/千克,配成5~10%混悬液灌服。③每只每次用10%的葡萄糖300ml、生理盐水200ml及辅酶A100单位、维生素C 5 ml静脉注射,连用3日;④口服丙硫米唑,每只每次按10ml/kg体重,隔日一次,连服三次。
4.2       轻症羊或无症状的羊
4%硝氯酚按每只每次1ml/kg体重服用,隔日一次,连服三次;②硫双二氯酚(别丁),按每只每次100毫克/千克,配成混悬液灌服。
5 防治措施 
防治寄生虫病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5.1 放牧地的选择及轮牧 
在放牧地的选择上必须根据季节选择牧场,春秋季节尽量选择高燥地方放牧或兴建牧场,尽量减少去低洼地放牧;在感染季节每经1.5~2个月轮换一块草地。
5.2 粪便处理 
粪便应作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杀灭虫卵、切断寄生虫发育链,防止动物再感染。同时要加强对死羊及器官无害化处理,患畜的内脏全部进行销毁或无害化处理,杜绝病原体传播。
5.3 饲草、饮水及畜舍要注意清洁卫生 
搞好饲草饲料的管理,水池旁及潮湿地的牧草尽可能少用,在洼地收割的牧草,晒草后存放2~3个月再利用;饮水及饲草卫生,避免饮用地表非流动水,尽量用井水及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畜舍要建立在避风、向阳,并离水塘、池沼及低洼地较远的地方;畜舍要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舍内饲养密度要适度,防止过于拥挤;应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垃圾及消毒。
5.4 消灭中间宿主,开展灭螺工作 
有条件的应结合农田水基本利建设、草地改良疏通填平无用的放牧地上的河沟;无条件的可用烧荒、洒药、疏通放牧地水沟以及大量养水禽等措施灭螺。
5.5       定期驱虫 
肝片吸虫病传播者主要为病畜及带虫者,有条件的每年可驱虫3次,即在第一次感染高峰后的2~3月进行成虫期前驱虫,以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驱虫。同时要做到不管什么季节,如发现病羊,应立即进行驱虫。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