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销量还是上不去?
几乎在企业营销组织的各个层面,我们都曾经听到过这种或者困惑、或者郁闷的感慨:“该做的都做了,销量为什么还是上不去!”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半句。如果细细问究起来,这半句话里还有可推敲的地方:
“该做的”——有哪些工作是该做的?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深浅粗细,也许就是“销量还是上不去”的主要症结所在。
“都做了”——看不到的工作,自然谈不上“做了”;即便是看到了的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决定结果的不同。
当然,这样的认识也许人人会有,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不过,怎样排查、发现那些“该做的”却没有看到的工作,怎样让那些“都做了”的工作做出业绩上的成效,才是真正见功力的地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机会
营销实践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诊断问题,聚焦核心因素。如果不能确定“该做的都做了,销量还是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别人再好的经验都是枉然。
经常会有营销老总询问这样的问题:企业提炼的营销模式、策略组合以及操作方案在A市场成功了,为什么在B市场就不行?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什么现在却无效了?投入比过去还多,为什么销售还是没有起色?于是在营销总结会上,经常会听见各级营销经理说“该做的都做了,销量还是上不去”,搞得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困惑和郁闷。
有句话说得好:“方法总比问题多。”因为问题本身就是解决的机会。营销实践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就是诊断问题,聚焦核心因素。成功的原因是相似的,而失败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果不能确定“该做的都做了,销量还是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别人再好的经验都是枉然。
对于这个困境,我们要从三个层面上“找问题”。
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有没有偏差
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错误,导致的结果是不能走在“有成果”的方向上。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的偏差,不是策略和战术能够扭转的,更不是有效执行和细节完善能够解决的。
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区域市场选择失误
区域市场的基本“地力”状况,是保证营销投入和产出效率的基础。由于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市场的“地力”存在巨大差异。有些产品在一地市场很大,而在另一地市场则很小,甚至没有市场。例如,某知名保健酒企业开发东北市场不足1年就撤出,亏损近千万,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东北市场“地力”——消费习性的准确分析。东北人确实喝保健酒,但是大部分都根据自己喜好和亲友介绍的配方自泡保健酒,并且缺乏长期饮用的保健习惯。对于这个尚处于“消费者教育”阶段的培育期市场,投入大量人、物和财,自然是得不偿失。
2.细分市场定位偏差
即使区域市场的“地力”比较“肥沃”,市场容量比较大,但由于细分市场的客户定位不准确,也会导致投入和产出失衡。例如:某企业进入北京市场推出180元~240元的两款产品,主攻春节大众礼品市场,销售状况与预期相距甚远。促销员反映:“消费者看的多、问的多,就是买的少。”市场调查发现,北京春节大众礼品市场主流产品的价格是80元~120元,价格定位的失误导致该企业不在主流的细分市场上,销售业绩自然不会好。
3.资源缺乏规划或配置不足
哲学上有个基本道理:只有量变积累才可能形成质变。做市场也是同样,各种宣销推广活动、经销商的客情关系维护等只有做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引起市场的“质”变,“引爆”市场。这就如同烧水,不到摄氏100度就不能煮开。
消费者需求的成熟程度、品牌和网络的市场基础以及市场的竞争态势等,综合决定了区域市场需要积累“量”的多少。如果没有认清各个区域市场需要的“量”,粗放地配置资源,很容易造成有些市场因为“量”的积累不足,市场不能“引爆”。
营销策略:怎样出拳
1.核心营销策略定位是否准确
某饲料企业开发湖南市场,由于缺乏品牌力和分销网络,因此以村镇终端为依托,大规模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以此提升品牌力、构建终端网络,结果投入产出严重失调,不得不退出市场。
饲料行业“赊销”的购买习性,决定了企业核心营销策略必须以“掌控”渠道资金为主导,因此,该企业首先应该设计有强烈驱动力的渠道利润、有吸引力的消费者促销,构建具有“赊销”能力的渠道和网络,然后才是围绕终端的消费群,有针对性地开展贴切的技术服务,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经销商信心。
简单地说,核心竞争策略就是与竞争对手差异化优势的要点,它与行业发展阶段、消费者的消费和购买习性以及市场竞争状况有关。核心竞争策略发生偏差,犹如“重拳”打在“棉花”上,再重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营销策略怎样组合
营销策略就是出击市场的武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机组合,要在营销策略组合的整合性、节奏性和精准性上下功夫,依靠一套“组合拳”有组织地出击市场,而不是一个“拳头”,更不是一根“指头”。如果营销策略组合的整合性、节奏性和精准性不足,表现在策略运用上就会出现“散”、“乱”、“滥”、“浅”。
“散”——渠道、传播、产品、价格策略缺乏有机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渠道、传播、产品、价格策略要形成“组合拳”,相互协同出击市场,才能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