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经销商专区 » 正文

如何想办法让经销商赢得厂家额外扶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17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高强  浏览次数:328
       拖货款、夸海口、以难制难相胁迫等等这些俗套做法,已经无法逼迫厂家就范。 
   MOT公司是一家从事节能电工、电气产品的地区代理。公司地处江南的一个县级市,虽然当地经济较发达,但毕竟市场容量有限,经过市调,LCT决定在邻近的一个较大的城市设立分公司,代理权也获得了厂家确认。 
   但在实际经营中,MOT面临着许多头痛的问题,特别是来自与厂家的沟通上。比如,在新市场的人员、广告、配送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新客户赊销风险分担上,与厂家发生了分歧。他希望厂家能够对他予以足够重视,回馈的结果,却大多不能如他所愿。  
   MOT很困惑,“双赢”难道只是口头上的?自己的“要求”过分了吗? 
   发展中的中小型经销商、代理商,如何获得厂家重视与扶持?怎样向厂家“要政策”? 

   描绘“厂家喜好图”  

   厂商(销售光盘 公开课程 企业内训) 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是全局观的体现,但在局部或特定客户身上却常常是模糊的、动态的,这是不用置疑的现实,特别是发展中的中小经销商,和厂家形成“连体人”,更有一个渐进的孕育过程。这一点,要有正确的认识。  
   这时候,不妨先走出“商家眼里的好厂家”这个“心牢”,换个角度,给自己一个“厂家眼里的好商家”的命题,重新考虑一下,自己那些曾经的“要求”,再想想“推出”它们的方式方法。经过换位思考梳理、过滤后的“要求”,比“单边主义”的成功率要大得多。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厂家的喜好,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厂家喜好其实和商家喜好并不矛盾,并且,大都是彼此对应、相互成就。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提“要求”之前,审慎的综合、双向思考一下各自的利益点和共同的利益点,将非常有助于你目标的实现。  
   
  第一,它改变了你的心态,“要”得将更有“底气”。以前你是纯粹从单方利益以及单方操作的可能性出发,欠通盘考虑和双赢策略,甚至有时候连你自己也知道“十拿九不稳”;而现在,你的“要”则更多的体现为“对市场的积极态度”和“对厂家的主动配合”。  
   第二,它改变了你的方法,“要”得将更有“技巧”。死缠硬磨、拖货款、夸海口、以难制难相胁迫等等这些方法,不仅不利于引起厂家重视,无济于要“政策”,而且绝对有害于合作关系的发展。  
   即使是以规范与正统著称的外资大品牌,厂商操作中的政策施放也还是有一定人为掌控的成分。所以,如何要“政策”,如何获得应有甚至额外的重视与扶持,真的是一门学问。  

   什么“要求”容易实现? 

   回到MOT公司当前的“要求”上来,看看如何帮助它实现“引起厂家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追加一定的推广费用、分担市场风险”。  
   “政策”人人会要,技巧各有不同,什么样的“要求”容易获得实现呢?  
   我们总结了一个RPAS(RPAS分别表示对所提“要求”的四个衡量项,指:Realistic现实的,Planned计划了的,Attainable能达到的,Suited匹配的。)四项衡量法,希望有助于中小经销商们通过事前自检,判断“要求”合理性与“方法”的科学性。  
   自添标题: 
  
  
   R,现实的:指你所提的“要求”是立足当前市场实情,有益于改善现实关系和销售状况,不是遥不可及、不可预知的。 
   P,计划了的:生意场中,有这么一类商家非常让人不好受,他信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政策都是无底洞”等“商业准则”。不分需求、条件、场合、时间,想起什么“要”什么,很多“要求”,都没有经过系统思考。以MOT公司需要厂家支持市场费用为例,最好在提出这个要求的同时,能够围绕它,系统说明自己预想中一些市场举措和费用计划,以表明你是经过深思熟虑,是有计划、慎重提出的。不然,谁不会认为,你是狮子张口呢。  
   A,能达到的:商家提“要求”的过程也是“承诺”的过程,是想通过对未来的“承诺”,建立厂家信心,促进“要求”达成,所以,中小商家给出承诺时也要谨慎,不要“用现在牺牲未来”。不切实际的要求会是“一相情愿”,水分太多的承诺也会落得“两败俱伤”。 
   S,匹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厂家的支持力度、方式都是和商家的销售规模、企业资信、经营业态、发展态势以及对厂家的实际利润贡献程度紧密相关。只要“匹配”,就是“合理”。LCT公司要有这样的“心态”,能够清楚判断自身在市场、在厂家中的位置与作用,适时而动、应机而动,是所有“会要政策的人”的共同点,也是关键点! 

   “如何提要求”有技巧 

   A公司((管理制度图书 客户服务VCD 生产管理VCD)是一个知名电子品牌的地区代理,规模与MOT相当,起点不高,起步也晚,一样面临着许多“再成长”困境。于是,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向厂家“诉苦、哭穷、提要求”是A公司的家常便饭。在一次不到3小时的厂家经理的来访中,他陆续明示或暗示出一些“想法”。向厂家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像A公司这样的代理商真的很常见。如果你是厂家代表,听完这些“要求”,你的第一反应会怎样?我想,不会好受。客观的说,A公司的以上“想法”不存在是否“合理合情”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为什么,又总是让人不易接受,甚至逆反排斥呢?我觉得问题出于以下几方面,并且是可以改进的:  
   1. 出发点单一,仅从自身处境考虑,忽视双向思考;  
   2. 利益点单一,“要求”达成后的双赢利益没有强调;  
   3. 被动应市,没有向厂家表露足够的信心与方法;  
   4. 经营乏力,管理低效,有转嫁财务风险之嫌。  
   没有任何厂家愿意支持“有抱怨没有信心,有要求没有方法”的经销商,MOT公司在与厂家沟通时,要汲取以上的教训。比如,同样是要求增加“市场推广费用”,如果能在事前主动与对方经理,探讨厂方近期的市场计划;然后,再从经销商的角度做一个地区分析,说明自己目前的经营优势与生意机会,以及其他种种能有助于厂家整体计划实现的因素;最后,再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和支持要求,并且,对费用使用你也有着明晰的预计与预算。像这样提“要求”,我相信会得到厂家积极的回应。因为,你是以一个全心投入、理性经营的经销商形象出现;你有信心、有思路去应对困境;给你政策支持,成效将是肯定的,获益的也将会是双方。用16个字可以概括“要政策”的技巧,那就是:双向出发,双赢落脚;扬长互补,抓大放小。  
   所以,在想好“提什么样的要求”之后,MOT们不妨再仔细琢磨一下“如何提要求”,这将非常有助于愿望的实现。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