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热毒清注射液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防治作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6-07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648
  发热是动物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发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而细菌内毒素又是广泛存在的外源性致热原,许多动物发热性疾病与内毒素有关。为了筛选有良好解热作用的中草药,有效地防治内毒素性发热,本试验采用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观察了热毒清注射液对发热的防治作用,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健康大耳白兔24只,体重1.8±0.2 kg,雌雄兼用。
  1.1.2 试剂 热毒清注射液由本实验室采用金银花、大青叶、薄公英、鱼腥草按水蒸汽蒸馏法和水提取醇沉淀法制备,为棕色澄明液体,1 ml相当于原药1 g。精制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批号20010101。
  1.1.3  仪器 DT-1TB电子体温计,上海华辰医用仪表有限公司产品。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对环境和试验操作的适应  家兔在实验室饲喂3天,每天上、下午分别测一次体温,以便掌握每一只家兔的基础体温和健康状况,同时使其适应试验环境和测量体温的刺激,以免试验操作时家兔不适应对试验结果造成干扰。
  1.2.2  实验动物分组  根据体重和基础体温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阴性对照组、模型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
  1.2.3 试验步骤 模型组家兔静脉注射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生理盐水溶液1 ml/kg(1 μg/kg)以及生理盐水3 ml/kg。热毒清预防组和治疗组家兔注射与模型组同剂量的内毒素,预防组注射内毒素后立即注射、治疗组注射内毒素1 h后注射与模型组生进盐水同容积的热毒清注射液。阴性对照组静脉注射与上述各组静脉注射液体量同容积的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内毒素或生理盐水后连续观察各家兔体温变化情况,共观察6 h。前3 h每隔30 min、后3 h每隔1 h用电子体温计测量直肠温度。
  1.2.4  观测指标  体温上升幅度(ΔT,℃),为体温测定值与基础体温之差;体温反应指数,系指体温变化曲线与基线之间的面积(横坐标1单位长度表示30 min,纵坐标1单位长度表示1℃)。        
  2 结果 
  2.1  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情况   阴性对照组家兔实验开始后1.5 h体温稍有降低,此后一直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模型组家兔注射内毒素后0.5 h开始发热,表现为双相热型,第一热峰在第1.5 h出现,第二热峰在第3 h出现,发热最大幅度为1.48℃,发热持续时间在6 h以上。和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测量体温各时刻的体温上升幅度及体温反应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大(见表1、2)。
  2.2  热毒清注射液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防治作用和模型组比较,预防组家兔从注射内毒素和热毒清后1 h起直至第5 h,测定体温各时刻的体温上升幅度均极显著或显著变小;治疗组家兔注射热毒清0.5 h后体温上升幅度也开始显著变小(表1)。无论预防组还是治疗组家兔的体温反应指数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表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预防组和治疗组家兔测定体温各时刻的体温上升幅度以及它们的体温反应指数均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见图1,表2)。
  表1  各组家兔体温动态变化(略)
  3 讨论
  3.1  模型组家兔测定体温各个时刻的体温上升幅度以及体温反应指数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增大,从而显示出内毒素的强烈致热作用。内毒素所致发热潜伏期短,持续时间较长,呈明显的双相热型。这些结果表明本试验中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的造型是成功的。
  图1   各组家兔体温变化曲线(略)
  表2   各组家兔体温反应指数(略)
  3.2  热毒清预防组和治疗组家兔体温上升幅度以及体温反应指数不仅均较模型组极显著或显著减小,而且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热毒清注射液对内毒素性发热具有确实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3  本试验的结果对动物发热性疾病的治疗和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