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沙门氏菌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3-08  来源:齐鲁牧业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0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发生流产。不仅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有些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和发生食物中毒,应引起注意。 

  病原和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属是一大属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牛主要由鼠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感染发病。 

  各种年龄都可感染,但牛以出生后30-40天以后的犊牛最易感。 

  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水、胎衣排出病菌,污染饲草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给健康畜,此外子宫也可感染,鼠类可传播本病。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成年牛多散发,但犊牛发病后可传播,在群内呈流行。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饲料和饮水供应不好,长途运输、疲劳饥饿、内寄生虫、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牛未实行隔离检疫等,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和病变:牛主要由鼠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纽波特沙门氏菌引起的,成年牛常以40-41℃高热,昏迷,食欲废绝,脉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渐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后12-24小时,粪便中带血块,不久变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片,间有粘液团或粘膜排出,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病牛可在24小时内死亡,多数在1-5天内死亡,病期延长者见脱水、消瘦、眼窝下陷、可视粘膜充血和发黄,病牛有腹痛,怀孕母牛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检查可发现本菌)一些病例可以恢复,有些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萎顿,产奶量下降,经24小时后这些症状可以减退。还有些牛呈隐性经过,仅从粪便排出病菌,但数天后停止排菌。主要病变为出血性肠炎及肺炎的病理变化。 

  犊牛:如在牛群中有带菌母牛,则可于出生后48小时即表现拒食、卧地不起、迅速衰竭,常于3-5天内死亡,尸检无特殊变化,但从血液和内脏器官可分离出沙门氏菌。多数犊牛在出生后10-14天以后发病,病初体温达40-41℃,24小时后排出灰黄色液状粪便,混有粘液和血丝,一般在出现病症后5-7天内死亡。有时死亡率可达50%,有时多数病毒可恢复,病期长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可能肿大,还有支气管炎和肺炎症状。 

  主要病变:在急性病例有心壁、腹膜及腺胃、小肠和膀胱粘膜有小点出血。脾肿,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肝色泽变淡,胆汁浓稠而混浊,肺有肺炎区,肝脾有时有坏死区,关节内有胶样液体。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采病畜的血液、内脏器官或流产胎儿内容物等材料做沙门氏菌分离培养。 

  防制: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可用犊牛副伤寒疫苗。 

  治疗可选用土霉素、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呋喃唑酮等并给予对症治疗,如输液、强心。 

  公共卫生:沙门氏菌还可传染给人,如因吃了病畜和带菌动物未经充分加热消毒的乳制品而发生中毒,潜伏期约7-24小时,也可延长到数天,菌数愈多,毒力愈强,症状出现愈早,突然发烧,体温升高,伴有头痛、寒战、恶心、呕吐、腹痛和严重的腹泻。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