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又叫狂痒病、猪疤疹病毒病、奥其基氏病、阿捷申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和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疙疹病毒科,早疙疹病毒亚科,老疙疹病毒群。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干草上能存活1个月以上55——60℃经30——50 min才能灭活,但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却能将其杀灭,如0.5%石灰乳或0.5%碳酸钠1 min5%石炭酸2 min和1%-2%氢氧化钠立刻就能杀灭病毒。
猪伪狂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此病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①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保证全价饲料的供给,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搞好环境卫生,安排好猪群的全进全出工作;②严把检疫关,培育健康猪群。对猪群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淘汰阳性猪,直到全群为阴性为止。坚持自繁自养,不要从其他单位引种,严禁从疫区引种。需引种时,每头猪均采血检测,并应隔离饲养3个月,无异常情况方可和本场猪只混群;③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池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 d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2%-3%火碱溶液或20%新配制的石灰水;④ 鼠类被认为是本病的病毒携带者和主要传染源,所以应积极开展防鼠灭鼠工作;⑤加强与家畜或家畜生产设备接触的工作人员生产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重视综合性兽医防疫工作,严禁猪、牛、羊、犬、猫等动物混养或圈养在一起,饲养场与外界严格隔离。工作人员进出饲养场要淋浴、更衣,禁止饲养人员家中饲养动物,饲养人员进场必须在生活区隔离3d以上;⑥ 向农户和其他工作人员宣传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知识,使饲养户建立起控制猪伪狂犬病发生和传播的意识,知道如何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⑦免疫防治。免疫接种在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预防接种的疫苗有常规和基因工程缺失的灭活苗和弱毒苗。非疫区最好不要使用疫苗免疫,特别不要使用常规弱毒疫苗免疫。疫区和受威胁区为了预防,可首先考虑应用效果良好的灭活疫苗,最好是用基因工程缺失灭活疫苗,可区分疫苗免疫还是野毒感染。对发病猪场,为了紧急控制疫情,则可考虑应用弱毒疫苗,最好是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双基因缺失疫苗。种公猪每年春秋各免疫1次,经产母猪在产前1月免疫,后备母猪则在配种前免疫,仔猪28——35日龄免疫 1次。如有疫情的猪场,为减少野毒在猪群中循环的数量,育肥猪 10周龄和14周龄各免疫1次,或者仅在14周龄免疫1次。商品猪在仔猪断奶时进行首次免疫,间隔5-6周再进行第2次免疫,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保护猪只直到上市;⑧做好抗体监测工作,对抗体水平低的猪及时进行加强免疫;⑨ 在发生本病的情况下,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除将发病乳、仔猪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且辅以抗菌药物的治疗,可以降低猪只的死亡率。在病猪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全血,有一定疗效,如已出现神经症状则效果不明显;⑩ 防治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猪及净化猪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对猪场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的血清学检测,建立猪场伪狂犬病流行病学档案,然后通过抗体监测,完善伪狂犬病浓缩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程序,预防伪狂犬病;同时用相应的针对基因缺失疫苗的ELISA诊断试剂盒对猪场内生产种猪后备猪进行血清学鉴别检测,逐步淘汰野毒感染抗体阳性的猪群,最终达到净化伪狂犬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