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羊的主要传染病——狂犬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5-20  来源:- 未知来源 -  浏览次数:878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名“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神经调节障碍、反射兴奋性增高、发病动物表现狂躁不安、意识紊乱为特征,最终发生麻痹而死亡。
  【病  原】
  狂犬病病毒分类上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的核酸类型为单股RNA,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为圆柱体形,底部平,另一端钝圆,呈试管状或子弹状。狂犬病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特别是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等细胞和唾液腺细胞内,并于胞浆内形成对狂犬病为特异的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后呈嗜酸性反应。病毒可在大鼠、小鼠、家兔和鸡胚等脑组织以及仓鼠肾、猪肾等细胞中培养增殖。狂犬病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70%酒精、0.01%碘液、丙酮、乙醚等能使之灭活。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本病以犬类易感性最高,羊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人也可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以及潜伏期带毒动物,野生的犬科动物(如野犬、狼、狐等)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自然保毒宿主。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出病毒,以咬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损伤的皮肤、粘膜感染。经呼吸道和口腔途径感染业已得到证实。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末夏初多见。
  临床症状  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部位有关,最短8天,长的达1年以上。本病在临床上分为狂暴型和沉郁型两种。
  狂暴型病畜初精神沉郁,反刍减少、食欲降低,不久表现起卧不安,出现兴奋性和攻击性动作,冲撞墙壁,磨牙流涎,性欲亢进,攻击人畜等。患病动物常舔咬伤口,使之经久不愈,后期发生麻痹,卧地不起,衰竭而死。
  沉郁型病例多无兴奋期或兴奋期短,很快转入麻痹期,出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动物流涎、张口、吞咽困难,最终卧地不起而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常无特异性变化,病尸消瘦,—般有咬伤、裂伤,口腔粘膜、咽喉粘膜充血、糜烂。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炎,可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检出嗜酸性包涵体。
  实验诊断
  (1) 病原学检查 
   ① 病料采集  将患病动物或可疑感染动物扑杀,采集大脑海马角、小脑以及唾液腺等组织作为病料。
  ② 包涵体检查  病料作触片和超薄切片,用含碱性复红和美蓝的塞勒(Seller)氏染色液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内基氏小体成淡紫色。也可将病料涂片或切片用狂犬病荧光抗体染色液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者为阳性。
  ③ 细胞培养  一般用仓鼠肾原代细胞或继代细胞、鼠成神经细胞瘤细胞等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培养细胞可能产生细胞病变,甚至出现包涵体,但对不出现细胞病变的培养物,并不否定狂犬病病毒的存在和增殖,仍应进行病毒的鉴定检查。
  ④ 动物接种试验  实验动物以小鼠特别是瑞士小鼠最为敏感,也可选仓鼠和家兔进行接种试验;病料制成1:10乳剂,脑内接种5~7日龄小鼠,如有狂犬病病毒存在,则于接种后1~2周出现麻痹症状和脑膜脑炎变化,可采集病料进行包涵体检查;或于接种后7天扑杀小鼠,取病料检查。
  (2) 血清学试验  常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类症鉴别  狂犬病常需与日本乙型脑炎、伪狂犬病等疾病进行临床区别,主要通过实验诊断方法区别。当人、畜被可疑病犬或动物咬伤时,应对可疑动物拘禁观察或扑杀,取病料进行包涵体检查、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诊断。
  【防治措施】
  第一,扑杀野犬、病犬及拒不免疫的犬类,加强犬类管理,养犬须登记注册,并进行免疫接种。
  第二,疫区和受威胁区的羊只以及其他动物用狂犬病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第三,加强口岸检疫,检出阳性动物就地扑杀销毁。进口犬类必须有狂犬病的免疫证书。
  第四,当人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时,迅速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1%升汞溶液、碘酊、酒精溶液等消毒防腐处理,并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有条件时可用狂犬病免疫血清进行预防注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