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25  来源:《河南畜牧兽医》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955
  人畜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目前已经证实的人畜共患病约有250余种。人畜共患病还称为动物源性疾病,其中由野生动物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又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随着野生动物传染病的增加,人类感染罕见疾病的几率也在增大。 
  1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 
  1.1 细菌感染性疾病 如猪链球菌病、鼠疫等属于细菌类的人畜共患病,使用相应的抗生素基本上可以治愈。但有些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布氏杆菌),由于药物很难接触到致病菌,因此治疗上比较困难。 
  1.2 病毒感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禽流感和埃博拉出血热等,不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前也没有有效的疫苗。 
  1.3 寄生虫病 可分为体外和体内寄生虫病,体外寄生虫(如虱子等)感染多与宠物接触有关,体内寄生虫感染多通过摄入了含有寄生虫或虫卵的食物而引起,如最近发生的吃福寿螺导致管圆线虫病事件。 
  1.4 其他感染性疾病 指由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所导致的疾病。 
  2 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和危害 
  2.1 人畜共患病多是人与动物的烈性传染病,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 如鼠疫、天花、霍乱、伤寒等烈性传染病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世界性流行,给人类带来过重大的灾难。 
  2.2 人畜共患病多是自然疫源性疾病,难以控制或消灭 自然疫源性疾病一般是地方性动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分布广,贮存宿主多,多数呈隐性感染。 
  2.3 新出现的传染病已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 新出现的传染病包括新出现或发现的病原体和已经存在的病原体的新型。19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达43种,我国存在或潜在的有20余种,其特点多是动物源性、自然疫源性病毒病,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病和死亡率高,危害巨大。 
  2.4 传统传染病再度肆虐 如鼠疫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流行,直到1960年代才平息。19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又出现疫情,1990年代更为严重。1984年我国基本控制了鼠疫,但1990年代后发病人数又有所上升,疫情分布17个省、市、区。 
  2.5 生物恐怖事件对人类的威胁依然存在 生物战剂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使用过,美国“911”事件后的2001年,出现过“炭疽邮包”事件,有10多人感染,并造成死亡。以后的德国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发现“细菌邮件”。另有诸多病原体如土拉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裂谷热病毒、出血热病毒、Q热、斑疹伤寒等都有可能成为生物战剂研究的对象。 
  3 新病发生、流行和老病肆虐的原因 
  3.1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过度开垦土地、开荒(围湖、围海)造田、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滥捕乱猎野生动物,进入自然疫源地兴修水坝、建造公路铁路等,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缩小,食物链被严重破坏,迫使它们从森林深处迁到边缘地区,增大了人类和家畜接触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的机会,引起新病的发生。如1997年在马来西亚首发的尼帕病毒性脑炎,其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热带雨林面积缩小,食物缺少,迫使携带该病毒的蝙蝠迁移到雨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和猪场采食,病毒随蝙蝠的尿、唾液等排出,使猪感染发病,再由猪传染给人类。 
  3.2 病原体的变异与耐药株的出现,引发新病发生和传统疾病的再度流行 生态改变迫使自然疫源地的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如基因突变、重组和转移等遗传性进化,从不致病变化为致病,或毒力增强引起新病的流行。 
  3.3 野生动物的迁徒,促使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动物界是病原的储存库,如候鸟迁徒可远距离传播禽流感。 
  3.4 畜禽及其产品贸易频繁,检疫不严引起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世界经贸、旅游迅速发展,加之现代交通工具的快捷方便,人口流动性增加等,使得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畜禽、经济动物、实验动物、观赏动物和伴侣动物及产品的交流频繁,减少了以往船运的隔离观察期,为新的生物入侵创造了条件。 
  3.5 气候、地理及人类行为、生活方式影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流行 如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为虫媒传播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蚊、螨、蠓、蜱、虱和白蛉等大幅度增加,与之相关的人畜共患病发病率也随之上升。近年来,由于人们喜欢吃生的肉类食品,病原体未被杀死,人食用后就有可能罹患食源性寄生虫病。 
  3.6 动物食品污染与患病动物的副产品处理不当,可造成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4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突出重点的原则,兽医、检疫、经贸、政府等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加强国际协作,互通信息,增强应对突发疫病的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兽医体制,依法加强动物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理顺关系,分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各行其责;加强卫生检疫,严防病源传入或传出,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加强预警预报,建立监测网络长期防疫,健全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出证人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前瞻性研究,进行多种相应的技术储备;搞好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