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自1987年于美国暴发至今,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最严重的猪只传染病之一。自2006年以来我国某些地区相继发生了猪高热病,大批猪只发病和死亡,有关专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初步诊断该病主要是由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继发细菌感染引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本病的局部地区爆发暴发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笔者对本病的防制问题作一简述,以供广大养殖户和畜牧兽医工作者参考。
一、病原
蓝耳病的病原是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病毒,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纳米。依据血清学及基因序列分析将蓝耳病病毒分为两种基本型,即欧洲型(LV株)和北美洲型(VR2332株),美洲型毒株间的变异明显大于欧洲型毒株间的变异。蓝耳病病毒在猪体内持续感染过程中,会出现病毒亚种或亚群。
通常情况下蓝耳病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蓝耳病病毒在-20℃时长期稳定;20℃室温条件下感染性可持续1~6天;在4℃条件下一周内病毒感染性丧失90%,但是在一个月内仍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病毒在37℃ 时3~24小时失活,56℃时 6~20分钟失活。蓝耳病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失活,在PH6.5~7.5的环境中较稳定,但是在PH低于6和高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用脂溶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病毒囊膜被破坏,失去感染性。因此,针对病毒的以上特性,应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
二、流行病学
本病呈区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热、高湿季节发病时明显增加,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病。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15天。在同一猪群中,猪蓝耳病病毒存在持续感染,病毒可在猪群中生存、循环及再次传播。
各年龄和种类的猪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一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潜伏期仔猪为2~4天,怀孕母猪为4~7天。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为传染源。老鼠可能是该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此病在仔猪间传播比在成猪间传播容易。
三、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母猪 精神不振,食欲不良,体温暂时性偏高(40~41℃),咳嗽,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情不正常或不孕,怀孕母猪早产或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和病弱仔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有的母猪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少数母猪(1%~5%)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有一过性的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
哺乳仔猪 体温可达41℃以上,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厌食,腹泻,耳朵发红,眼结膜炎,被毛粗乱,共济失调,容易继发其它疾病,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耐过仔猪长期消瘦,生长缓慢。
育肥猪 表现为轻度类流感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猪只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粘鼻液及双耳背面、边缘和尾部皮肤有一过性的深青紫色的斑块。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公猪 发病率低,约为2%~10%,症状较轻的猪只表现为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少数公猪双耳皮肤变色。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此外,因为本病的病原具有明显的变异性,所以本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常可分为急性型、亚临床型和慢性型。另外,在不同的国家发病期的症状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毒株以及管理因素等都可能影响临床症状的出现和生产损失。
四、病理变化
在死胎及衰弱仔猪可见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哺乳仔猪肺有肝变区,结肠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肌肉等发生水肿。
公母猪及肥育猪剖检可见肺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部有出血点,肺肿胀、变硬、间质增宽,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气管充满泡沫或粘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部分病猪喉头出血。淋巴结广泛肿大、出血,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肾脏肿大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质地较脆.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有瘀血、出血现象,膀胱有大量出血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有纤维性渗出物。
五、诊断
(一)诊断指标
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出现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只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可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可见肾呈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呈出血性、渗出性炎症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等。
3.病原学指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二)判定
疑似:符合上述标准1和2的,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确诊:符合疑似结果标准,并且符合上述病原学指标中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六、防制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管理策略,尽力切断或减少传染源,提高敏感动物的抗病能力,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
(一)平时的综合防制措施
首先要加强检疫,引种及购买仔猪时要严格实行隔离饲养制度,提倡自繁自养,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严格执行隔离和消毒制度,采取全进全出制度,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1.正确使用蓝耳病疫苗
要注意区分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不同特点,给无病猪场的猪打疫苗时,应该选用灭活疫苗,而给已患上蓝耳病的猪打疫苗时,必须选用弱毒疫苗。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生产母猪的免疫 弱毒疫苗的免疫程序:如果猪场的猪只未曾免疫注射过蓝耳病苗,对整个生产群(怀孕和哺乳母猪)进行一次普遍免疫,但产前一个月不要免疫。之后,每次哺乳时(产后10~12天)加强免疫一次。
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整个生产群间隔3~4周进行两次普遍免疫,之后每次哺乳时(产后10~12天)加强免疫接种一次。目前批准生产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期暂定为4个月,实验室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28天可产生免疫保护力。
后备母猪的免疫 配种前50天、25天用灭活疫苗免疫一次,之后,免疫程序如同生产母猪。
仔猪、商品猪的免疫 在猪群稳定的情况下,20~30日龄用活苗首免,一个月后再用灭活苗加强免疫一次。
推荐免疫方案:采用灭活疫苗经耳后根肌肉注射,3周龄及以上仔猪,每头2毫升;怀孕母猪在40天内进行初次免疫接种,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接种2毫升 ;种公猪初次接种与母猪同时进行,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2毫升。
2.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在猪蓝耳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必须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疫病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