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开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的综合防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17  来源:兽药市场指南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651
      近年来大连地区养殖业有了快速地发展,尤其是蛋鸡养殖场(户)大幅度增加,但由于饲养管理和疫病防疫的滞后,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的增加,特别是开产母鸡产蛋量下降成了影响蛋鸡业发展的主要危害之一。
 
      一、发病特点
 
      本病常发生在蛋鸡产蛋初期、将要进入高峰或正处于高峰不久的鸡群,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雏鸡、育成鸡、水禽少见发病,长期处于亚健康或免疫抗体不足和偏低的蛋鸡群易感。发病初期,病鸡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大部分是个体自然发病,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常呈慢性经过,伴有咳嗽和轻度神经症状。
 
      二、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咳嗽、流鼻涕、精神不振,部分鸡采食量减少,有个别鸡体温升高至42℃以上。产蛋急速下降20%~40%左右,严重的可达70%左右。病鸡鸡冠发白稍带淡黄色,发病数天后鸡冠表面粗糙,冠基部或边缘部位变薄,呈紫色。肉髯轻微萎缩,边缘发紫呈暗红色。头颈部羽毛蓬松,尾羽下落,打蔫,双眼闭目呆立。此时产的蛋蛋壳颜色发白,个别有沙壳蛋、阴阳色蛋或畸形蛋、软壳蛋等。患病后期,病鸡排黄白绿色、腥臭味稀便,行走无力,食欲废绝,常因消瘦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
 
      病死鸡鸡冠苍白变薄,向一侧倒,肉髯边缘萎缩发紫,呈暗红色,头部没有肿胀。眼睑发红,呈急性角膜炎,鼻孔处沾有污物,气管内无明显出血。食道无出血变化,但粘液增多,心内膜、心肌有轻微炎症,心冠脂肪上有轻微出血点。肺叶、肺泡变小,肺边缘有炎性病灶,肝肿胀,质地变脆、易碎。混合大肠杆菌感染时,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粘连,呈心包炎、肝周炎,肝叶表面上有坏死灶或坏死区。
      剖检可见腺胃乳头分泌物增多,部分腺胃乳头出血,肌胃有轻度瘀血,十二指肠黏膜有瘀血斑,胰脏有实质性肿胀和大小不等的白色点状病变,肾脏有轻微肿胀。卵巢、卵泡、卵黄膜变形呈暗紫红色带,严重者卵黄畸形,呈丫葫芦形,易破裂。输卵管上端变细,下端内有软壳、酥壳蛋,输卵管末端黏膜呈弥漫性瘀血炎症。回空肠内变化不大,盲肠扁桃体有轻度岛屿状肿胀出血,直肠变细,内有黄白绿色稀便,直肠内壁黏膜呈紫红或暗红色病变。肛门括约肌松弛,呈炎性症状,肛门周边羽毛被粪便和异物污染。
 
      四、综合防制
 
      一期控制病情(4天)  主治消化道、呼吸道,严重下痢、腹泻、坏死性肠炎、输卵管炎、肿头肿眼、厌食、体温升高、拉黄白绿色稀便等。
      用药:硫酸粘菌素+病毒药+中药扶正解毒散(板蓝根、黄芪、淫羊藿等)。
      营养:多种维生素、蛋氨酸、鱼肝油、大蒜素、易服通、抗病速补。
      二期控制产蛋率下降(3天)  主治支原体、大肠杆菌、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食欲不振、迅速消瘦,冠发紫,拉黄白绿色稀便,肿头,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软壳蛋等。
      用药: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可溶性粉+蛤蟆粉+中药(板蓝根、蟾酥、合成牛黄、甘草等)。
      补充营养成分同上一期所述。
      三期恢复产蛋率(4天)  主治大肠杆菌引起的继发感染,能显著降低死亡率,促进病禽康复。
      用药:硫酸丁胺卡那可溶性粉+抗病毒药+中药清瘟败毒散(连翘、知母、黄连、石膏、栀子、水牛角等)
      补充营养成分同上一期所述。
      四期巩固治疗(3-5天)  主治卵巢炎、输卵管炎、大肠杆菌、产蛋功能低下等症,禽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喉气管炎、卵泡发育、提高产蛋率,延长产蛋高峰期。 
      用药:阿莫西林+黄芪多糖+中药(黄芪、丹参、当归、板蓝根、山楂、益母草等)
      营养:鱼肝油、激活维他、大蒜素、康宝、维生素B、维生素E。
      经过四期治疗后,观察治疗结果可见,治疗及时的,产蛋率不下降,精神和食欲均有改善。经过20~30天后,产蛋率上升,商品蛋鸡最高可达80%~89%左右,肉种蛋鸡最高可达72%~80%左右。后期要搞好鸡场内外卫生消毒工作,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体质,定期投用药物预防,中西药交替应用,最好选用中药预防。定期搞好免疫监测,有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免疫工作。
      对于患病较重的鸡只,应隔离饲养,对症治疗或者淘汰。如高热的鸡只可注射复方水杨酸钠注射液、氨基比林、巴比妥和米诺环素等,注射剂量可参考推荐剂量(1毫升/千克),注射药物一定时间后,鸡只食欲明显提高,个别患病严重的应淘汰。
      该病是由于鸡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等原因而造成的。因此,养鸡场户要高度重视鸡群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治措施。鸡场一旦发生和流行疫病,不要盲目投药,要请专业的兽医进行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更有效的降低鸡群的继发感染,降低鸡群的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