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健康养殖的概念
健康养殖的概念最早是在自我国对虾养殖业遭受白斑综合症(WSS)病毒病的严重袭击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海水养殖界出现了“健康养殖”这一新概念,以后陆续向淡水养殖、家畜养殖和家禽养殖渗透并完善。徐启家(2000)对健康养殖的定义是:对于可进行养殖的生物种,在较长的养殖时间内,不患病害的产业化。健康养殖的概念应该具有整体性(指整个海淡水养殖行业)、宏观性和生态性的内涵。石文雷(2000)认为:“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也就是说要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生产的食用产品无污染、个体健康、肉质鲜嫩、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张国红是最早将“健康养殖”引入畜牧养殖业并完善和拓展这一概念的学者,主持了“动物健康养殖模式研究”课题,先后发表«动物健康养殖工程专论»、«倡导健康养殖 创建精品工程»等系列文章,对动物健康养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2001年,张国红在辽宁大连召开的“畜产品安全高层研讨会”报告上认为,“健康养殖”就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养殖生产的一系列系统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健康养殖生产的产品首先必须为社会接受,是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其次,健康养殖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再次,健康养殖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良性的,其生产模式应该是可持续的,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限的,体现了现代畜牧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健康养殖生态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养殖环境的管理、组合因子的结合管理、加强对能引起养殖生物“应激反应”的生态因子的监控、合理的养殖密度、合理的营养的管理和有效的疫病防控。
2开展健康养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1规模化生猪养殖业污染情况严重
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生猪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生猪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1999年我国生猪粪便产生量约为19亿吨,是我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生猪粪便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我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调查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许多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地处于居民区内,8%至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米,30%至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米。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生猪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调查显示,我国规模化生猪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而且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据测算,一个采用集约化养殖方式存栏万头的肉猪场,日排粪尿、污水量达100多吨,相当于1个5-8万人的城镇生活废弃物排放量。猪场排放的污水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悬浮固体物(SS)分别超过国家标准的53倍、76倍和14倍。部分猪场污水不经处理,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和超高含量的氮、磷等直接排入河流,将严重污染水源,进入土壤也将造成大量矿物质和营养素的富集,破坏土壤植被生存。同时猪场恶臭在空气中散发,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和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2滥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
部分猪场为了片面追求利润,从促生长、控制疾病和提高瘦肉率等目的出发,超量或违禁使用矿物质、抗生素、防腐剂和类激素等。如为促生长而使用“高铜”、“高锌”饲料,造成排泄物矿物质含量超高影响土壤生态;使用砷制剂和安定以促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造成猪肉中有害物残留直接危害人体健康;为使肉猪体型丰满,而违禁使用“瘦肉精”导致人员中毒的恶性案件也有报道。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耐药性、残留、过敏和中毒等一直是长期的危害。这些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还较为普遍,造成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不信任,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行业发展。
2∙3疫情的净化和控制责任重大
控制猪场疾病是养猪生产的保证。近年世界畜牧业的疾病流行情况令人堪忧,从猪口蹄疫事件、“疯牛病”事件、猪肉长虫事件、禽流感事件,直至误传的非典型性肺炎与禽流感有关的事件等都给各地畜牧业造成了重创,有的甚至引起恐慌。猪场疾病复杂,其中猪能引起人畜共患的疾病达25种之多。各地猪场近年疾病流行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流行疾病依旧威胁猪场安全,如部分省市的猪瘟、猪伪狂犬病等时有发生,一些新的疾病如蓝耳病、猪流感、PCV2等开始影响生产的安全,部分以前危害不大的疾病如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链球菌病等也对猪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往往为控制疫病,猪场不得不大量使用药物,也造成药物的滥用和残留。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新的养殖模式、研究新养殖技术、方法等等来减轻养殖环境压力,维系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我国的集约式健康养殖技术和管理,已是我国畜牧养殖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3国内的动物健康养殖主要是以“集约化畜牧业”的形式体现
3.1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建立了瘦肉猪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和适合国情的规模化养殖模式,初步解决了制约养殖业的“四低一高”技术难题。试验区和辐射区猪出栏率分别达到168%-189%和152%-153%,远高于全国123%的水平;建立了快速准确鉴别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培育出了瘦肉猪抗应激品系;研究了猪背膘厚和产仔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建立了规模化养殖场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提出了高效实用的排泄物固液分离方式和粪污排放再生利用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模式,污水排放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Ⅱ级标准。
3.2“十五”科技攻关“瘦肉型猪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应用分子标记方法,重点在母系上研究了ESR、FSHβ基因与产仔数的关系,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在产仔数上的差异;影响肉质的主效基因筛选及分子多态性研究,重点研究了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并对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初步建立了联合育种体系;开发设计的种猪场网络管理系统软件,大大提高了育种工作的有序性、预见性和时效性。猪营养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完成了断奶仔猪饲粮维生素A、蛋氨酸锌需求参数;设计了用糙米替代玉米的断奶仔猪饲养-屠宰试验,研究结果证明,糙米作为断奶仔猪能量饲料明显优于玉米;研究了双低菜粕在猪日粮中的用量和利用方式,开发了双低菜粕专用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料,并对双低菜粕酶制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肉猪无公害生产的营养饲养技术研究,重点对有机酸、益生素进行了应用效果比较研究和对啤酒糟等地方饲料资源进行了营养价值测定研究。猪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研究利用CAD技术,设计了猪场“清洁生产”工艺,已经完成了三套设备的组装并部分投入试运行;设计了成本低并合理资源的二次燃烧猪舍秸杆采暖炉,同时研究设计了新型猪舍喷雾降温器,筛选出了猪舍空气脱臭剂;开展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猪粪等废弃物,生产新型高效有机肥的研究,并实现了“好氧堆肥温度-时间联合控制系统”软件自动控制;研究设计了“除渣-酸化-厌氧-氧化塘”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并已在两个大型规模化猪场进行示范,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规模化猪场疫病控制技术研究建立并完善了检测伪狂犬病病毒核酸的PCR诊断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的ELISA方法;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深入研究。规模化猪场各种疫病总体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常用抗菌素用药成本降低20%以上。技术组装与产业化研究建立了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远程咨询服务。
3.3四川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突破。(1)结合我国养猪生产实际,将氟烷基因型PCRRFLP检测技术应用于种猪测定,并成功地研究建立起种猪生长发育测定与氟烷基因型DNA检测生物技术相结合,场内测定与中心测定相结合,种猪测定与种猪公开拍卖相结合,种猪测定与各育种场良种登记制度相结合的一整套技术规程和测定制度。能准确检测出含应激反应的有害基因型个体,充分反映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潜力。(2)研制出在常温条件下精液保存期达6天、精子活力达0.5级以上的最佳新配方,受胎率87.9%。 (3)饲料养份生物效价测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了饲料利用价值,减少氮、磷对环境的污染。用可消化氨基酸取代总氨基酸,提出了饲料可消化氨基酸需要标准及配套的饲料可消化氨基酸参数。使饲料氨基酸的利用从80 %提高到90%。用中、酸性洗涤纤维等饲料成分预测饲料的消化能(DE),预测的准确性优于NRC(1998)推荐的预测模型。NRC预测模型的R2为0.87-0.91,而本试验相应为0.95-0.99。用植酸酶预测饲料有效磷,使有效磷的预测准确性提高5%~20%。(4)研制出种猪产肉性能评估软件。 (5)控制严重危害规模猪场的喘气病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提出首免用弱毒活苗,二免用灭活苗预防猪喘气病的免疫方法,240天的免疫保护率达91.7%,比常规免疫法提高16.5%~25%;使用这一新的免疫方法,在猪场配合监测、隔离、治疗、淘汰等综合防治技术,使发病率控制在2%以下。(6)确定了四川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主要流行血清型;研究建立了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质粒DNA、染色体DNA的结构图谱,为建立分子水平检测方法及研制DNA疫苗打下新的基础。(7)建立了规模化猪场与酒精厂生产废物循环利用的模式。酒糟加入添加剂预混料喂猪,猪粪尿及工厂废液入沼气池,沼气送锅炉燃烧供生产用,酿酒余热水循环到猪舍保暖。该场可日产沼气2万m3,相当于每天节约 1 5吨煤。沼液处理后作农灌。
3.4四川农业大学王红宁教授主持的四川省“十五”畜牧科技重点研究项目“畜、禽规模化养殖主要病原菌耐药谱系调查及针对性疫苗研制”课题已取得多项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从规模化养殖场分离获得了300多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质粒DNA指纹图谱和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规模化猪场提供了科学的用药指南,节约用药成本20%-30%。开发用于治疗生猪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的复方抗菌剂3种;研制出仔猪大肠杆菌多价灭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灭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沙门氏菌-猪水肿病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和猪肺疫巴氏杆菌A-B灭活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