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成功地占领市场成为企业当前迫切的命题。最近有企业反映,他们跟着市场需求不断投入生产,结果产品还是面临滞销难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很多企业只是一味地跟着行情走,却不知道具体市场在哪里?往往发现产品好卖就开始不断生产并且扩大生产规模,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管理资源的扩充。有限的管理资源跟不上市场需求,自然难以抓住市场机遇,同时产品品质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企业就会面临亏本处境。追根究底,是因为这些企业缺乏正确的营销理念。
精准营销,市场不是“圈”出来的
企业想要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市场,从市场出发。很多企业扩大市场规模仅仅只是扩大了市场在空间上的范围。而一个企业的市场管理资源(市场人员等)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后的市场获取的仍是原先等量的市场管理资源,这就好比在大海里丢一公斤的糖,没有任何效果。
大部分企业可以在正确的营销理念指导下做好精准的计划和管理。这里我要提出的第一个营销概念叫作精准营销,即是说要聚焦目标市场。
传统的手段叫推销,就是一味地把产品推向市场。在当前形势下,这种做法的效果甚微。现在推崇的方法是聚焦,也就是说市场竞争越激烈,就越应该把市场的空间规模做小。精准营销要求聚焦目标市场,要打阵地战而不是游击战。一直很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市场是被分出来的,而不是圈出来的。所谓的“分”,即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固定市场区域内,对市场资源进行精细化的划分,这有利于市场工作人员更好、更精准地服务于市场和消费者(用户)。
深度分销在空间概念上来理解,就是从一般的水平销售方法转变到垂直的销售方法。传统的做法是在水平面上扩大范围,也就是扩宽市场的空间范围,但深度分销是在缩小范围的前提下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垂直纵向拓展,对经销商覆盖不到或不愿意覆盖区域进行分销覆盖,甚至直接接触终端消费群。
饥饿营销,变“推”为“拉”
饥饿营销。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生产100件产品,不能只拓展100件产品的市场规模,而至少要拓展120件产品的市场,这样才能保持产品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好比长江水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下游流,是因为下游有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太平洋。相反如果下游的蓄水量很小或者没有蓄水能力,那么上游的水没有去处,必将发生洪灾。在通过精准营销和深度分销把市场这一蓄水池挖深挖大之后,上游的水才能加快流速、加大流量。如此便可从下游形成一个“拉力”,一改传统“推”的营销模式。不用一味的“推销”,企业的销售成本便可降低,针对消费者的服务就会随之改善,市场占有率也会不断提高。
品牌营销,提升口碑
精准营销和深度分销是饥饿营销的前提。当企业在市场拓展、内部管理、产品营销上取得不错的成效时,必定也会向品牌方向发展。这里就要提出第三个营销理念——品牌营销。品牌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起来的,特别是我们浙江的很多中小民企。只有先做到精准营销、饥饿营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才能有所提高,这样产品的价格也有了上涨的空间。价格上涨,资金充沛,反过来又能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这样一来形成良性循环,产品的口碑自然也得到提升,品牌效应也就形成了。
三种营销手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使用了这三种营销手段之后,还要保证企业的生产达到一种满负荷的状态,可将其称为饱和生产。饱和生产并不是脱离市场盲目生产,而是指生产能够满足市场的均衡需求。它要求企业注重开发生产潜能,以应对市场需求突然激增的情况。一般来说,饱和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本的市场供应,另一方面是员工临时应急的能力,指不增加员工数量,而是通过人员加班加点或是企业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加入帮忙以达到临时应急的生产要求。如此一来,所谓的饱和生产也不会以提高成本为代价的。而且员工的收入也能形成一种竞争力,多劳多得也有利于雇佣关系的稳定。1、这里输入标题
打造企业“营”的文化
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会做计划。计划不是“拍脑袋”,你的每一个计划都必须有真实确切的依据和市场落点。要从市场出发做计划,以精准营销、深度分销、饥饿营销的原则做计划,然后再回到内部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进行计划。这样的计划本身从市场出发,而不是从企业内部独立出来的一种规划。
比如一个服装企业,要想使自己生产的衣服畅销,就必须走到人群中去深度详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做计划,才不至于盲打盲撞。也就是说,企业不能只看市场大致行情,必须深层次探究市场需求,了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等等。
首先,要采取精准营销、饥饿营销、品牌营销三种方式,然后才能达到饱和生产,形成“3+1”的运营模式。而确保这种模式行之有效的就是计划,计划是关键。通过计划实现企业内部的协调,利用各种表单分析和计划时间、空间、人员等问题,从而确保企业各个部门高效运作,形成一种“营”的文化。
打造企业“营”的文化,这个概念很特别。企业要想改变,要想突破,特别是浙商,必须摒弃之前以“销”、“商”为主的经营理念,转变成一种以“营”为侧重点的理念,从正确的营销理念着手,注重企业内外协调,从而深入把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