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业务员专区 » 正文

中国企业长不大之探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3-02  来源:齐鲁牧业报  作者:浩天  浏览次数:109
  小本经营时养成的小家子气让很多企业最终难以长大
  先说两个外国故事。一个是有关巴菲特的。一次巴菲特和朋友外出,在车站朋友要打一个电话,需要两毛钱硬币,巴菲特在身上摸了半天,只摸出一个两毛五的硬币,于是他让朋友等着,自己找路人破开了这两毛五分钱,把两毛钱给了友人,另外五分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另外一个故事说的是洛克菲勒,有人问他为什么自己这么节约,而他的孩子却很铺张浪费。他回答说那是因为他儿子有一个有钱的老爸,而他没有。
  回过头来看咱们国家,也有这么节约的企业领导人。据说国内一家著名家电企业的老板为节约成本,出差要和部下合住一个房间。看来无论是这位中国老板,还是富可敌国的巴菲特和洛克菲勒,都够抠的,似乎是一类人。不同的是,洛克菲勒能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他当时的财富要远超过今天的比尔·盖茨先生,我们这位中国老板却把属下搞得众叛亲离。是哪里不同?巴菲特和洛克菲勒抠,但只是对自己,做企业时没听说他们这样抠。而我们的老板,对自己抠,对整个企业也抠,抠到自己的承诺都可以不兑现。 
  这个对比揭示了中国一些企业无法做大的核心问题:企业家小本经营把企业做大,企业大了以后仍然用小本经营的方法来管理,毫无疑问,怎么做也大不到哪里去。美国还有一个有钱人叫川普,经营房地产,极善做秀,但早期时他的事业就像过山车,可以很快从亿万富豪变为穷光蛋。当他濒临破产的时候,银行介入他的业务重组,当然也要对他的生活开销有所限制。银行把他搞得很惨,每个月只允许他消费40万美元。中国有几个企业家就是在事业隆盛的时候月消费是40万美元的?其实企业和人一样,到什么阶段,就要有什么样的开销。一个企业大了,继续用小本经营的方式去操作,那不是可以称道的美德,而是把企业做死的愚蠢。 
  大小公司有何不同
  首先是人才的不同。小企业人才少,有那么几个也只适合于做小本经营。他们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事物,驾驭事情的能力有限,当然他们也便宜。我们的许多企业在规模渐渐大了以后,仍然用过去的人来操作企业的运营。企业在高薪聘请外人上总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敢发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薪资。长期以来的小本经营形成了一个低成本的文化,一旦高薪请来外人,内部就摆不平,主要还是老板自己的内心摆不平。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凭什么要给新请来的人三倍的高薪?! 
  企业小的时候,事情相对简单,管理者不容易犯错误,万一有失误损失也有限。但企业大了以后,事情也变复杂了,管理者决策所涉及的资金额可几十甚至几百倍地往上翻。如果现在的管理者的决策质量低下,一个错误的损失也会几十或几百倍地往上翻。老板们只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高薪雇来的人能否让我少犯一个错误,哪怕就一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别犹豫,赶快把人雇进来,因为少犯的那个错误为公司节约的钱可能是此人的所谓高薪的100倍。
  不信,下面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某公司请顾问分析工厂的运营成本,顾问在仓库转了一圈之后,拿回一段录像,录像显示工人在用叉车堆放产品的时候,把箱子上印有条型码的一面冲着墙放,然后工人再把箱子转半圈,好用读码器去扫描。根据工厂产量,如果当初在堆放产品的时候就把条型码向外,一年就可以为公司节约20万美元。像这样的事,小公司会介意吗?介意也不会省下几分钱。但公司大了以后,一切都不同了,我们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一味地节省工资,用不合格的管理团队来经营比原来规模大很多的业务,没戏! 
  公司大了以后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虚”事的价值越来越高了。当企业做大了以后,必然要经营自己的品牌,也需要到市场上去找资金,这两件事都很“虚”,“虚”在领导人要会讲“故事”。讲“故事”首先要有一个别人接受的形象,这包括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穿着,都是我们那些实在的企业家不屑的东西。说老实话,我觉得那是他们不擅长的东西,抹不过面子,对外就说是不屑。另外就是要有“故事”可讲。一位朋友的公司在美国上市了,聚会的时候大家开玩笑说这老弟整天在外面讲故事,故事的主题还经常变,但他公司的员工做的事情从来没变过,结果把投资者也讲来了,公司也上市了。大公司的管理者必须要会讲故事,那是和市场沟通。 
  公司大了以后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企业对系统管理的注重。企业小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决定企业的死活。这个人往往掌握企业的命脉,它可以是一个技术,一个或几个大客户,或重要的品牌、渠道。当企业做大了以后,这种特定人才和团队的能力必须成为企业的资源,这些能力必须要能够被企业的系统所吸收。客户不再跟人走,而是跟企业走,技术的拥有者不再是个人,技术人员所掌握的诀窍必须要能够被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关键岗位都必须要有第二、第三梯队的人随时可以接班。
  中国的企业长期以来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创造当月、至多是当年的利润之上,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去承担这些工作。如果我们把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看成直接创造价值的工作,而把人力资源、财务系统建设等看成是间接创造价值的工作,中国企业对间接创造价值的工作极度的轻视,其结果就是企业赚了钱,但怎样赚的,说不清楚。企业有盈利能力,但市场或主要骨干有一点风吹草动,这种盈利能力就丧失。
  有许多企业的老总至少是把系统管理挂在嘴边的,也制定了大量的流程和规定。然而,企业缺少一种尊重流程的文化,而且一个人的价值往往是通过“打破游戏规则达到目的”的做法体现出来的。尊重制度、流程的人只有两类,一是没有权势的人,一是不够灵活的人,没有人愿意被归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类。我们谈什么?我们从前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现在讲社会特权的诱人之处。于是,有多少企业是靠“黄河之水”般的气势来制定公司战略,再以“刑不上大夫”的方式来管理业务。 
  难以脱掉小家子气 
  事实上,大量的企业将永远无法改变这种状况。其原因有两个: 
  一、企业不具备促成这种改变的资源。
  中国的企业优势来自于低成本,低成本简化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要创造价值必须从事一系列的价值工作,当企业只把注意力放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面,而忽视研发、培训、系统建设,那么其整个价值链就被简化了。在简化的价值链上运作,不用去东莞找便宜劳工,成本也会降下来。所有采用这种做法的企业都只能依靠一样东西去竞争,那就是价格。当不计其数的企业都围绕价格竞争的时候,结局我不说你也清楚,那就是毛利的不断下降。下降的底线在哪?底线就在企业还继续维持的那几项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哪里还有钱去补那些从一开始就被我们忽视的研发、培训和系统建设?中国的家电企业目前基本上就处于这样一种状况。那些在中国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只要市场不出现重大的变化,比如一种全新的技术突破或者一个新市场区隔的出现,便会无一例外地都走上家电产业的路。
  二、我们没有支持企业摆脱小家子气的文化。
  我们多少年来都讲究实干,企业的老总多是实干起家,哪里容得下半点的虚?我曾经听到过有企业的高管批评一个同事是吃白食的,因为他近期无所事事,这却也是实情。问题是此人的工作是投资管理,他几个小时的谈判可以为公司争取到上亿元的利益。估计现在公司比较难让他每天去搞一个这样的谈判,可怜他有口难言,好在老板有大智慧,他的日子还好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企业当权者,即既得利益者对异类的排斥。无论是懂得经营大企业的人才还是“虚”干家,都是企业过去不曾有的异种,来了,自要从老人(早就在这里的)那里分一杯羹。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