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预测(猪) » 正文

猪肉价格行情攀升,非瘟疫情之下养猪成了一场豪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3  浏览次数:158

从近半年来全国猪肉价格走势可以看到,从3月到8月,猪肉价格一路飙升,从最初的不足15元/公斤上升到25元/公斤以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猪肉价格在4-7月分别同比上涨18.2%、14.4%、21.1%、27.0%。

如何稳定猪肉价格成了关注焦点,为此,在8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其中第一条便提到要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支持,引导有效增加生猪存栏量。

2019年1月15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广德福通报,2018年8月份大陆部分省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19年1月14日,曾有24个省份发生过家猪和野猪疫情。之后,西藏林芝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万宁市和儋州市也相继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笔者的家乡——江西吉安市X县是一个养殖大县,同样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这令当地的养殖户们胆战心惊。在瘟疫四起的形势下,一些养殖者选择退出,但是也有一些农户决定“逆流而上”,选择赌一把,而且是“豪赌”一把。

疫情四起,为什么要来一场“豪赌”

在笔者的家乡,听闻养殖最多的一户养了2万多头,养殖几千头的情况也有,养殖几百头的大有人在。看来,有很多人参与了这场豪赌。之所以说这是一场“豪赌”,是因为一旦染上猪瘟,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损失惨重。目前一头猪的投入,算上猪苗、饲料、兽药、人工、栏租等,至少需要2000元。养殖1000头猪,如果在即将出栏时染上猪瘟,损失达到200万。即使只养500头,损失也达到100万。养殖几千头、甚至上万头,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

在风险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为什么养殖户愿意豪赌一把?最为直接的原因是,一旦赌赢了,收益极为丰厚。正是由于非洲猪瘟的存在,一些地方的猪价奇高。毛猪8元一斤非常普遍,9块和10块的情况也存在。即使只卖8块一斤,一头猪出栏大概300斤左右,一头猪能赚到400元,养1000头能挣40万。如果卖到9块,那么一头猪就能赚700元,1000头能赚70万。上万头猪,碰上一个极好的价格,一次能赚上千万。

而且,由于2018年大量母猪淘汰,再加上瘟疫的影响,现在市场上猪苗奇缺,养殖户很难买到猪苗。在能够以合适的价格买到猪苗养殖户看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成猪出栏数也必定减少。基于此,养殖户愈发相信未来成猪会涨价。他们确信只要猪不得瘟疫,稳赚不赔,而且一定会大赚一笔。

但是仔细想一下,相较于风险来说,这一收益并不高。还拿养1000头猪来说,一旦亏损就是200多万,赚的话最多也就100万。为什么养殖户愿意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再问下去,才发现还有很多人是“不得不赌”。这同样是受非洲猪瘟影响。

在一开始爆发非洲猪瘟的时候,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很多省份开始实行封锁和禁运,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2018年下半年,大部分省份的猪肉都只能自产自销,这直接导致一些养殖大省猪肉价格大跌,养殖户亏损巨大。

江西省就面临这一问题。当时成猪出栏价格最低只有4.8元一斤,如果一头猪亏损500元左右,1000头猪就亏损50多万。亏损20-30万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农民在外打工五六年才存下十几万,回来养一年猪,不仅全搭进去了,还欠下十几万。为了回本,只能再重新养一批,赌一把。风险再大,也只能如此。

此外,饲料供应商鼓动养殖户继续养猪,也是养殖户愿意冒险的重要原因。这里不得不提到现在养猪的模式。一个资金能力极弱的农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一次性养殖500到1000头猪的养殖户,是因为在成猪出栏之前,饲料供应商向养殖户赊购猪苗和饲料,等到成猪卖出之后,再支付猪苗和饲料钱。在成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投入很少。而这一模式的有效运转,建立在饲料供应商有充足的资金,且资金链不断裂的基础上。而一旦养猪户亏损了,饲料供应商收不回钱,他们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18年下半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大量养殖户亏损,饲料供应商的日子也不好过。如果养殖户亏损之后,放弃养殖,对于饲料供应商来说,其资金重新良性化运转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一旦养殖户放弃养殖,不仅意味着饲料供应商的生意会减少,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在市场资金紧缺且融资成本高企的当下,饲料供应商只能靠讨债来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极大。一方面,大部分养殖户一下子不可能拿得出几十万元。另一方面,饲料供应商讨债面对的是分散的养殖户,不是分散在一个村庄,而是分散在一个乡镇或是不同乡镇的养殖户,讨债的难度极高。要靠这一方式来实现资金链的良性运转,基本上不可能。

对于饲料供应商来说,唯一的希望是养殖户继续养猪。因为一旦养殖户这一次赌赢了,他们就有能力还了原来的欠款,并有继续养猪的动力。饲料供应商的资金链才能重新回归良性,生意才能够维持下去,并继续发展。对于饲料供应商来说,继续支持养殖户养猪,也是为了再“豪赌”一把。而且对于饲料供应商来说,他们不得不赌一把。如果不赌,就要破产。如果再赌输了,也不过是破产。如果赌赢了,就翻身了。

因此,为了鼓动养殖户继续养猪,一些饲料供应商甚至许下“再亏损,欠款不用还”的承诺。这也是很多养殖户愿意继续冒险养猪的重要原因之一。供应商的这一承诺并不是欺骗。因为如果这一次养殖户再赌输,意味着供应商也赌输了。供应商的资金链断裂成为必然。他们破产之后,基本不打算而且也没有能力还上游欠款,也就确实不指望养殖户还钱了。

事实上,因为非洲猪瘟的影响,几乎整个养猪生产链上的人都“不得不”参与这场“豪赌”。但是如果再一次赌失败了,养殖户那么还会不会继续赌下去,就不好说了。

原来养猪靠力气,现在养猪靠运气

养猪变成一场豪赌,是不是仅仅因为非洲猪瘟呢?事实上,撇开非洲猪瘟的影响,现下养猪本身“赌一把”的色彩就很浓。用养殖户的话来说,“原来养猪赚钱主要靠力气,现在养猪赚钱主要靠运气”。

在和养殖户进一步访谈之后,笔者发现这里面有两层内涵。第一,现在养猪业对于养殖户来说,不确定性强,风险大,养猪赚钱主要靠运气。第二,原来养殖户可以靠“力气”,也就是说可以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利用自己的劳动(部分地)消解养殖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现在不行了,或者说这一空间越来越小了。

在讨论着两个问题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笔者家乡养猪模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

2008年以前养猪户以散养户为主,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或者房屋旁边搭建猪圈养猪。这一时期,几乎每个农民家庭都会养上2-10头猪,规模不大。最多的也就20头左右,其中包括一两头母猪。乡镇边上交通较为便利的农村零星有几个50-100头的养猪场。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养猪只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力从事的副业之一,养猪所得在农民收入占很小的一部分。

2008年到2017年,养猪户多是兼业养殖户。这一时期,养殖户在自家的荒山自建一个养猪场,养上300-500头猪。大多数养殖户以农业和养殖业为自己的主业。也就是说,除了养猪以外,大多数养殖户还从事农业生产。一些有条件在养猪场修建鱼塘的农户,通过养鱼来贴补家用。养殖收入和农业收入都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只是偏重于前者。

2017年以后,兼业养殖户成为了纯养殖户或者说专业养殖户。迫于环保的压力,在政府的主导下,笔者的家乡很多猪圈被拆除,大部分兼业养殖户失去了在本乡本土养猪的机会,转移到本省其他市、甚至是其他省养猪。他们租专业化的(有污水处理设备的)猪栏,成为了纯养殖户。成为了纯养殖户之后,养殖户失去了兼业收入,养猪收入成为了农民的“唯一”收入。为了保证单个劳动力的所得,他们不得不扩大养殖规模。一户一批次养殖600-1000头的情况很普遍。

1.为什么对于养殖户来说,现在养猪赚钱靠运气?

对于养殖户来说,养猪业是一个具有较高不确定性、风险较高的行业,这与猪肉这一商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小有关,与养猪业的低门槛和周期性危机有关,与专业化养殖模式下养殖户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有关。

(1)猪肉这一商品的需求弹性小

猪肉需求弹性小是指人们根据价格的变动调整猪肉需求的幅度小。猪肉的需求弹性小,具体表现为猪价涨得厉害,猪肉的需求也依旧坚挺,猪价跌得厉害,猪肉需求的增长也并不明显。

猪肉这一商品之所以需求弹性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猪肉是大部分中国人餐桌上除了主食以外最重要的一种食物。

第二,中国人多地少,养猪所需的地块面积小,比养牛羊更加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再加上长期的猪肉使用的习惯,这些降低了猪肉的可替代性。

第三,猪肉在人们的消费支出中占比较小。

第四,猪肉是“快消品”(商品使用消耗过程较短的商品)。在这些因素的总和影响下,猪肉这一商品需求弹性非常小,消费者根据价格变动调整自己的需求的可能性小。

猪肉需求弹性小,会导致这样一个结果,猪肉供给端小幅度的波动,终端价格有可能会产生剧烈变化。一方面,猪肉供给小幅度增长,可能带来猪肉价格较大幅度下跌;另一方面,猪肉供给小幅度的减少,可能会带来猪肉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在2007年,中国生猪供给减少8%,猪肉价格便上涨了65%左右;2011年,中国生猪供给减少0.5%,猪肉价格上涨了46%左右;2016年,生猪供给减少3.3%,猪价却上涨了22%”

(2)猪肉这一商品的供给弹性小

供给弹性小是指生产者根据价格快速调整产量的空间小。我们知道,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生产周期短、生产技术设备简单、投资少、产量增加比成本增加快的商品,供给弹性都比较大。但是猪肉这一商品则恰恰相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猪肉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我们可以从猪肉的两个阶段来看这一问题。

一个阶段是猪是活体的阶段,即出栏前。在出栏前,猪是生命体,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比如天气和疾病等都会影响其生长。2018年下半年南方下雨多,对幼猪的生长影响就很大,尤其是一些底子不好,容易生病的幼猪。“口蹄疫”(俗语五号病)和非洲猪瘟这一类疾病对于猪的生产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另一个阶段是猪被宰杀之后的那个阶段。在猪被宰杀之后,猪肉的食用方式一般以鲜食为主,鲜肉的消费周期非常短。也有人会说,我们可以加工猪肉,来延长猪肉的消费周期,从而改变其供给弹性,比如通过冷冻和发酵等方式,改变其食用方式,以达到延长其消费周期的目标,从而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但猪肉由微生物组成,即使猪没有了生命,猪肉本身还有“生命”。相对于钢铁等没有“生命”的商品,有“生命”的猪肉保质期较短,保存成本高。通过这一方式来改变其供给弹性的空间有限。

第二,生产周期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杂交技术改良品种,使用浓缩饲料之后,猪肉生产周期大大缩短。即使如此,目前一头基本健康的猪从30斤到300斤出栏,至少要五个月,比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生产周期要长得多。

第三,生产技术设备不简单,投资大。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逐渐专业化,且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养猪业所需要的生产技术设备越来越复杂,所需要的资本越来越多。从散养到规模养殖,从人工养殖到工业化养殖,养猪业已经从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变成了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前一个基本符合环保标准,能够养2000多头的猪场,投入达到200多万。前面已经提到过,一头猪的成本已经达到2000元左右,而且这还没算养殖户的劳动力成本。巨大的投入也会影响生产者对于产量增减的调控能力。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下,猪肉的供给弹性比很多商品要小,意味着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调整供给量的能力弱。也就是说,即使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也很难快速增加生产量,反之亦是如此。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养殖户在价格高峰期补栏,价格可能有已经跌下去了。需求弹性小和供给弹性小,在两者共同影响下,供需之间的平衡难度大,增加了养猪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

(3)“猪周期”

养猪业有一个所谓的“猪周期”,每四年一个周期。在每一个周期内,养猪业都要经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猪肉价格再次下跌。

猪周期价格走势图

导致养殖业出现这一周期的因素很多。1)养猪行业的进入门槛低,退出成本低,很容易出现“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2)生猪生产的周期长,一般来说经过繁育母猪、产仔、育肥三个阶段,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猪肉的生产与市场需求满足之间的时滞增加了养猪业供需平衡的难度。等等。

除了受猪周期这一一般规律影响以外,影响猪肉价格变动的因素是多元的。

第一,一些突发性的疫情会影响价格的波动。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第二,在大的周期内,还有小周期。在养殖户看来,一年中的下半年猪肉价格比上半年猪肉价格要好一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下半年节日多,尤其是春节,人们大量购买鲜肉制作熏肉和腊肠等。上半年很多家庭长时间在消费熏肉,因此消费量相对较少。这些都会影响一年中的猪肉价格的波动。

第三,国家管控猪肉价格的积极性较高。猪肉关乎民生,对于CPI的影响较大。在猪肉价格上涨过多的时期,国家有可能会通过完善猪肉储备,调整猪肉进口政策等手段来调节猪肉价格。

(4)养殖户在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

养殖业的专业化和资本化之后,相比于产业链上的其他经营主体,养殖者所面临的风险或者说不确定性尤其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猪是“生命体”,养殖环节没有办法进行精细化的分工,一般由养殖者独立完成,因此其他主体和养殖者共同分摊养殖环节风险的空间小。大部分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原料到成品,可以细分为不同环节,建立复杂的、精细的分工体系,以保证整个生产链上的不同主体能够共担风险和收益。虽然养猪这个产业链也分为不同环节,建立了分工体系,但是就养殖环节来说,其分工是相对粗糙的,或者说是没有办法进行精细分工的。从猪苗进出栏到猪出栏的五六个月养殖者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都由养殖户自己独立来承担。

第二,产业链上不同主体提取利润的能力不同,风险转嫁能力不一样,而(成猪)养殖者利润提取能力弱,风险转嫁能力弱。还是拿饲料经销商来说,如之前所说,养殖者与饲料经销商具有利益一致性,养殖户的风险会间接的转移到饲料经销商。因为只有养殖者赚钱了,饲料经销商的资金才能够真正良性运转,否则饲料经销商也要面临资金断裂的风险。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相比于养殖者,饲料经销商这一主体资本能力更强,其汲取利润和转移风险的能力更强。

据笔者所访谈的一个经销商透露,一头猪的饲料自己要挣到200元,利润达到30%,甚至更多。这一收益是比较稳定的。从下面的表格来看,A养殖户养四批猪总共盈利6万,饲料经销商要盈利18万左右,扣除经销商垫资所要支付的利息(当地社会融资的月息高达1.5分)3.4万元左右,饲料经销商盈利近15万。两者的利润提取和风险转嫁能力的差异显而易见。

需求和供给都相对刚性,养殖户驾驭市场规律的能力弱,再加上在整个产业链上,养殖户又面临利润被摊薄,风险无人共担的处境,导致养猪业的不确定性强。这些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养殖户面临的风险很大,不确定性很大,只能凭运气赚钱。

2.养殖户为什么越来越难靠力气挣钱?

事实上,养殖户并不是一直以来都是依靠运气赚钱的。和养殖产业链上其他主体相比,养殖户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和土地或区位优势。在散养和兼业养殖阶段,养殖户可以利用自己的劳动力和区位优势,来解决完全靠运气赚钱的困境。但是随着养殖模式的变迁,到了专业养殖阶段,养殖户的这一优势不再明显。

(1)散养阶段:主要靠力气和区位优势

在散养阶段,养殖户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剩余劳动力来替代资本,并充分利用自家的宅基地,从而做到最大限度的压缩成本。在喂养环节,农民在土地和劳动方面的优势体现地尤为明显。在忙完农活之余,以晚睡和早起为代价,农民挤压出时间,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从土地中获取猪要吃的食料,以降低养猪成本。我们知道,几乎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自己的菜园,而且农民会投入大量的实践经营自家的菜园(相比之前,现在农民家庭的菜园要经营状况要差得多)。因为菜园不仅要解决家庭中人的吃菜问题,还要解决猪的食料问题,包括蔬菜(地瓜、南瓜等)和野菜。每一个角落能种菜的地方基本上都种满了菜。再加上山上和水沟旁、鱼塘里一些可以用来做猪食料的叶子或者水草都是猪的食料。

这一阶段,可以说从产猪仔、喂养到出栏、宰杀、贩卖的整个生产过程,都主要依靠养殖户自己的劳动投入,因此养猪的成本极低。以下是散养一头猪的成本:

散养一头猪的成本=猪仔(大部分农民有自家的母猪,猪仔的成本可以换算成自己的剩余劳动,不计成本;自家没有猪仔的情况下,大概100元左右一头)+米糠及加工(100元左右)+药(10多元左右)+蔬菜等食料(剩余劳动,不计成本)+宰杀(自己宰杀或者自家人宰杀)+贩卖(自己贩卖)

农民利用自己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将成本压缩到最低,而且将利润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养殖者一个人身上。因此对于养殖者来说,无论市场价格变动多大,养殖者始终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于养殖者的影响较小。

(2)兼业养殖阶段:部分靠力气和区位优势、部分靠运气

在兼业养殖阶段,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养殖以资本大量投入为前提。在养猪环节,兼业养殖户已经难以像原来一样,通过劳动来替代资本了。反倒是资本以不可逆地趋势替代了劳动。不仅如此,利润也在不断被摊薄。从这一阶段养猪成本的构成就可以看出:

一头猪出栏的成本=原料生产者+原料贩运商(资本利息+运输工具及费用+劳动力+地租)+饲料商(机器+地租+劳动力+资本利息)+经销商(仓库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力+运输成本)+母猪养殖者(资本利润+地租+劳动力)+猪苗贩运商(劳动力+中介费+运输工具及相关费用+资本利润)+兽医(劳动力+兽药利润)+养殖户(市场价值逐渐明显的劳动力)+成猪贩子(劳动力+中介费+运输费用)

在这一阶段,就养猪环节来说,农民靠力气赚钱的空间越来越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规模养殖的发展,资本逐渐替代劳动具有不可逆性,这极大地压缩了农民靠力气来降低成本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养猪业的不确定性强,风险大,农民不可控的环节越来越多,农民有限的劳动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弱化。

养猪业的不确定性强,并不是说养殖户从事这一行业完全无经验积累可言,完全没有通过劳动力投入改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只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养殖户的经验积累和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非常不确定的。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些投入劳动多且技术好的养殖户没有投入劳动相对少、技术相对差的养殖户挣得多。也就是说,在养殖环节这种经验积累和劳动力投入并没有明显拉开有经验者和无经验者、勤劳者和懒惰者之间的收益差距。养殖行业或者说猪肉市场的不确定性,弱化了农民劳动投入和经验积累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养殖户试图在养殖环节之外,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降低养殖业的市场风险或者不确定性对家庭生计的影响。

2008年以后,在笔者的家乡,大多数养殖户以农业和养殖业为自己的主业。大部分养殖户除了养猪以外,都种植水稻,有些勤劳的养殖户除了耕种自家水田以外,还会从其他农户手中流转一部分水田来耕种。除此之外,一些养殖户会在自建的养猪场旁边修建一个池塘,塘基上种植一些果树和黑麦草等。如此,猪粪可以用于施肥和养鱼,每年靠养鱼也能小赚一笔。养殖户还会在猪场旁边建一个鸡舍或者鸭舍,养一些鸡、鸭、鹅,这些家禽可以消化一部分养猪户喂猪过程中掉落在地上的饲料,避免浪费。同时养殖户可以利用自己本乡本土的关系,靠卖土特产增加收入。

另外,本乡本土的兼业养殖户,除了这些兼业收入以外,他们中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年人,能够照顾一家老小,甚至帮助其他外出打工的亲人照顾家中老小。作为村庄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在积极参与村庄公共治理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这些为养殖者提供社会收益,能够起到补偿作用。

X养殖户,48岁。2000年在广州开车,一直到2008年。2009年父亲中风,为了照顾老人,开始回家从事养殖业。每年养两批猪;种植10多亩水稻;经营三口水塘,还和其他养殖户共同承包了水库;在养猪场旁边建了鸡舍和鸭棚;还种了很多油茶树。2015年担任小组长。该养殖户所在村庄的大队会计主要从事养殖业。妇女主任的老公也是从事养殖业的。

这一阶段,养殖户多以养猪收入为主,但是总体上来说,收入十分多元。如此一来,养殖户家计受到养殖业的影响要相对小的多。无论是获得兼业收入,还是社会收益,都是养殖户基于自己的劳动和区位优势,应对养殖业市场风险较大,不确定性逐渐变强,利润被摊薄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总的说来,在兼业养殖模式下,虽然养殖户靠运气赚钱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在养殖环节以外,养殖户靠自己的力气赚钱的空间依旧很大。

(3)专业养殖阶段:区位和力气优势丧失,主要靠运气

2017年以后,很多养殖户离开本乡本土,去别的市如乐安、南昌、赣州等地甚至是别的省如安徽从事养殖业,从一个兼业养殖户变成了一个专业养殖户。

在专业养殖模式下,养殖户的养殖成本进一步上升,同样规模的养殖所获得的收益减少,因此只能通过扩大规模来弥补。成本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异地养猪,最直接的成本是栏租。因为要交栏租,每一头猪的成本增加了50元左右,其中包括地租、猪场建设者投入设备的损耗和资本利息(一个能养200头猪的专业猪场至少耗资200万)等。

2)养殖户的生活成本上升了。最为直接的是,对于养殖户来说,粮食等食物现在必须去市场购买。有的养殖户会在异地种植一些蔬菜,在山上找一些野味来降低生活成本。不过相对于原来在家里,成本增加十分明显。

3)闲暇增多,导致消费增多。原来大量闲暇消耗在农业生产中,到了异乡异地,劳动消耗的空间小,养殖户的闲暇时间大量增加,如何打发闲暇成为了问题。一些养殖户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打扑克和打网络麻将等,这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离土离乡,原来在兼业过程中被消耗的劳动力,现在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同时,养殖户失去了获得多元收入的可能性。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扩大规模来提升劳动力的利用率,并实现增收。

养殖成本进一步上升,养殖户劳动力利用愈发不充分,使得养殖户只能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这也意味着养殖收入在农民家计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养殖行业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养殖户的家计影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在专业化的养殖模式下,农民原来基于本乡本土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养殖户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赚钱与否越来越靠运气了。

写在最后

对于养殖户来说,从事养殖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的风险巨大。但是对于中国来说,规模化养殖是必然趋势,这与我国猪肉的消费量直线上升直接相关。中国猪肉的年总消费从1970年的7百万吨上升到2013年的5400百万吨,而人均消费从1970年的7.7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39.2公斤(见下图)。

只有通过规模化养殖才能基本满足人们巨大的猪肉需求。问题是工业化和专业化的养猪模式的发展模式不是唯一选择,规模养殖方式是多元的,结合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养殖者的优势来找到最适合,也就是说成本最低的规模养殖方式,至关重要。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站在养殖户的角度,在地的兼业养殖是一种更低成本的,更能够让养殖者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养殖模式。在这一养殖模式下,养殖户得以在养殖之外充分利用从逐渐资本化的养殖环节被挤压出来的剩余劳动,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和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养殖户不仅部分的、间接地消解了自身在养殖业所面临的风险,同时也部分地、间接地降低了养猪产业链上其他主体的经营风险。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