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全国信息联播 » 正文

青海:草原生态保护显成效 总体实现“草畜平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11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54
核心提示:新华社西宁5月7日电(记者骆晓飞)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了解到,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生态保护政策,青海牧区草原牲畜超载率目前已下降到3.74%,总体实现了“草畜平衡”。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亿亩,大多数位于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地区。2010年,青海草原牲畜超载率达35.79%,由于过度放牧,这里的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曾植俊介绍,“十二五”以来

新华社西宁5月7日电(记者骆晓飞)记者从青海省农牧厅了解到,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等生态保护政策,青海牧区草原牲畜超载率目前已下降到3.74%,总体实现了“草畜平衡”。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特色畜牧业生产基地,拥有天然草地5.4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亿亩,大多数位于三江源区、环青海湖地区。2010年,青海草原牲畜超载率达35.79%,由于过度放牧,这里的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青海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曾植俊介绍,“十二五”以来,青海累计完成草原重大生态工程投资40.96亿元,实施了草原鼠害虫害防治、黑土型退化草原和沙化草原治理等保护项目;累计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及绩效资金132.77亿元,对2.45亿亩中度以上退化天然草原实施禁牧补助,对2.29亿亩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 同时,为了强化草原生态保护监管,青海于2012年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既缓解了“禁牧减畜”后牧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又把生态保护权责有效地延伸到了普通牧民手中。目前,青海牧区共聘有草原生态管护员42778名。 “随着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政策落地、项目工程实施以及管护制度建立,青海草原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好转趋势。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青海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了3.41个百分点,亩均产草量提高了11公斤,牲畜超载率下降了32.05%,鼠害面积下降了67%。”曾植俊说。

与此同时,通过探索“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草牧业发展模式,推进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青海牧区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全面提升。2016年,青海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64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

 
关键词: 畜牧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