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畜牧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分散的小生产的经营体制难以适应畜牧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无法应对激烈的畜产品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如何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农户组织起来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畜牧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畜牧业合作组织,在推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把分散经营的养殖农户组织起来,做到物资有来源、服务有保障、生产有计划、技术有指导、销售有渠道,大大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三是有利于完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把服务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能够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养殖户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进一步丰富为养殖户服务的内涵。四是有利于促进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内连农户,外连市场,可以及时掌握畜产品的供求信息,帮助养殖户寻找销路,同时对畜产品提供加工整理、包装上市等产后服务,能够有效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此,近年来,莱西市始终把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创新畜牧业经营体制,紧紧围绕奶牛、肉食鸡、生猪、肉牛、肉羊、蛋鸡等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以协会、合作联社、联合体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形成政府搭台、协会牵线、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提高畜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主要采取5种有效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主管部门牵头。为转变工作职能,更好地为全市畜牧业生产服务,2001年9月,由市畜牧局牵头,吸收奶牛规模养殖场(户)、乳品加工企业和服务单位成立了莱西市奶业协会。协会成立后,围绕奶业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奶牛生产、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积极搞好奶业调查研究、积极开展奶业技术培训,卓有成效地提高奶牛生产水平,2007年,全市奶牛存栏8.72万头,是全省奶牛存栏数量最多的县级市和全国重要的奶业生产基地。
第二种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养殖基地和千家农户,是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产业化为导向,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提高畜产品原料质量,打破日益严重的国际技术壁垒,2000年,九联集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厂化肉食鸡养殖技术,成立了莱西市肉鸡养殖合作联社,创立了“公司+合作联社+农厂”的九联模式,吸引农民入股,建设现代化肉鸡养殖场。2004年,由九联集团牵头,成立了莱西市养鸡业协会,将其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市。由青岛波尔旺肉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莱西市肉羊产业协会,以企业为龙头,带动我市及周边县市农民发展肉羊养殖。2005年,青岛万福集团牵头成立了莱西市养猪业协会。2006年,青岛福仕牛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莱西市肉牛产销协会。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业协会、一条产业链条的良好格局。
第三种形式是专业村带动。即由村委牵头建立合作组织。如孙受镇蒲湾泊村以村委为依托,吸收本村和邻村的肉鸡养殖大户,于2006年5月份成立了莱西市孙受镇蒲湾泊村养殖协会,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统一购进鸡苗、饲料、药品,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搞好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六统一”服务。系列化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会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建设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3处,标准化鸡舍31栋,年出栏肉鸡250万只,纯收入近500多万元。
第四种形式是养殖场带动型。即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建立合作组织。日庄镇王家都村肉牛养殖场,为带动周围农民发展肉牛养殖,于2004年牵头成立了日庄镇肉牛养殖协会,已发展肉牛养殖户100多个。
第五种形式是服务组织带动。随着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开展,畜牧业投入品的安全有效成为保证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将畜牧业投入品的主要内容—兽药、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2005年,由市奶牛良种繁育中心牵头,吸收全市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单位共同成立了莱西市动物保健品协会,进一步规范了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莱西市畜牧局:王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