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日,已成功举办11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郑州牧牧业工程专科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郑州牧专),又迎来了新一届毕业生就业的春天。2008年毕业生涉及了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等科类37个专业的3001名毕业学生。
据介晓磊校长介绍,郑州牧专今年的毕业生就业有一个新亮
点,那就是依托校企合作发展联盟,聘请知名企业老总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师”,对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目前学校已聘请了20名中国知名企业家,作为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师”。
11年来,郑州牧专人才市场参会单位多,组织秩序好,独具特色,已成为用人单位展示形象、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被用人单位和社会所认可,形成了洽谈会品牌效应。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张校长讲,截止目前,2008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参会用人单位已达880余家(其中外省用人单位218家),需求岗位25700余个,平均供需比为1:8.5。
08年毕业生洽谈会呈现的显著特点是:参会单位多,知名企业多,需求信息多,分布不均衡,需求专业热点紧跟经济发展形势。据统计,洽谈会需求专业以畜牧兽医类专业为主,需求岗位以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为主,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幅增长;与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畜牧兽医类专业、市场营销、贸易类等专业需求旺盛,相关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就业空间。
近几年来,面对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机遇,学校一手抓“质量”,一手抓“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改造专业,发展产业,服务行业,带动就业”产学研密切结合、校内校外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拓展了学校办学空间和大学生就业空间,不仅学生就业形势好,而且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同时大学生积极踊跃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自主创业者不断增多,学校办学呈现出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局面。
科学定位,找准服务面向与发展空间,使人才需求始终保持着“长线不冷、短线更俏”
自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就把“立足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农民致富”定为办学宗旨,把学生就业定位在农牧、生物、食品等行业的生产管理及技术推广第一线。依据社会需求,面向市场设置专业。通过教师、学生与社会、行业的紧密联系,以校系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纽带,依据和预测行业发展要求,不断设置新专业,使得学校专业由80年代的3个发展到目前的44个,使人才需求始终保持着“长线不冷、短线更俏”的就业势头。
改革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为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搭建质量平台
在全面分析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学校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和行业专家意见,围绕“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不断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习、实训、实岗、实践”,让学生“顶岗实习”,未就业先上岗,铺好就业路子。先后实行了“2+1”、“三阶段代职顶岗”、“双循环”、“构建技术教育新平台”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批示范性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这些改革,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学生进入就业岗位的零适应期,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牧专特色。
与此同时,为了打通人才通向农村和基层的渠道,我校先后与新郑、汤阴、尉氏等县和华英集团、大北农集团、大连三仪药业、牧翔药业、华兰生物工程公司等协作,实行订单培养,累计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培养近万名专门人才,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
突出高职特点,实施产学结合,努力构建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发展高职高专教育,面向行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为此,一是学校成立并多次调整学校产学结合委员会,吸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知名企业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二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把原有实验室按照功能和用途重新规划,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4个实训基地,新组建了13个功能完备的实验实习中心,使各个专业的关键专业技能训练都可以在实习中心完成。三是组织师生直接参与筹办河南省历届家禽交易会,在为行业提供系统服务的同时,密切了师生与行业的联系,提高学生对行业的认知程度,也为毕业生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实现心理和思想的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发挥学校技术和人才优势,校企合作联办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600多家畜牧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类企业建立了常年技术合作关系。这些企业既是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承接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载体。据对全国最大的饲料兽药集散地郑州市桑园兽药饲料批发市场调查,从事经营、加工、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郑州牧专的毕业生占67%,其中22%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主。
创新实践教学,提高业务素质,为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就业搭建技能平台
为指导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实践技能,缩短专业适应期,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一是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模式,教学组织方式在量、序、时、空的安排上贴近行业实际生产的需要,寒暑假不再按传统时间统一放假,而是依据行业生产旺季和淡季,调整教学组织,把行业生产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有机结合;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锻炼学生实践技能,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全课程的50%以上;三是将实践教学环节由过去的“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三阶段改造为“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四个阶段;四是实行专业技能证书制和主辅修制,积极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对所有专业都实施了技能鉴定,使双证书率达到了毕业生总数的95%以上;四是加大“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力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80%以上;五是改革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将专业技能考核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部分,激励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习上,并根据实际需要,把毕业考试、论文答辩现场搬到了企业。
实践出了一条“改造专业、发展企业、服务行业”产学研结合的良性互动办学模式
改造专业努力做到背靠行业、服务行业。专业改造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十几年来,学校先后为牧业、生物、食品等行业输送了两万余名毕业生,很多毕业生已进入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带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学校为辐射源发展起来的桑园畜禽饲料、兽药市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行业批零专业市场,校办产业河南海润实业总公司年销售收入超2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行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学校适时调整专业,深化改革,真正形成了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一个目标,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牢固树立学生第一和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观念,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一是建立以课内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课外职业指导讲座为补充的就业辅导体系,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二是举办“大学生就业论坛”,邀请省内外知名企业老总走进讲坛,畅谈创业经验;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发展联盟,聘请知名企业老总为我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师”,对学生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目前已聘了20名“就业与创业指导师”;四是举办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展览,如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报道的村红旗党支部书记尹启明同学,被中宣部委托新华社报道的“昆仑山上的护羊倌”王宪领同学等,树立榜样,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五是对就业“弱势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要求学校教师员工对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如残疾生、心理疾病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充分就业。六是坚持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时处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为学校和学生传递相关信息,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