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我国2007年白羽肉鸡生产回顾和2008年展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1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3
核心提示: 2007 年过去了,很多白羽肉鸡企业和从业者会非常怀念这一年。在经历了 2003 年非典 , 2004-2005 年禽流感的影响,尤其是从 200

    2007 年过去了,很多白羽肉鸡企业和从业者会非常怀念这一年。在经历了 2003 年“非典” , 2004-2005 年禽流感的影响,尤其是从 2005 年第 39 周到 2006 年第 19 周连续 32 周各种价格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后,我国的白羽肉鸡生产从 2006 年下半年进入快速恢复期。从 2007 年第十周开始,鸡苗和毛鸡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到第 32 周时达到历史最高价格,发展呈现空前高涨的局面。 2007 年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盈利,需求的拉动充分调动了产能潜力,企业的收益不但填补了过去三年的严重亏损,还为今后的发展贡献了资金的储备。

一、 2007 年白羽肉鸡生产的特点

1 、种鸡生产情况

    2007 年我国白羽肉鸡仍是国外品种一统天下,祖代肉种鸡进口量占总量的 84.2 %,虽然有一部分祖代鸡是在国内繁育的,但也是从国外引进曾祖代鸡自繁自育,国内品种繁育基本没有。 2007 年全国共有 11 家企业先后从国外引进祖代白羽肉种鸡 57.56 万套, 2006 年全国共有 11 家企业从国外引进祖代蛋种鸡 40.56 万套, 2007 年比 2006 年进口数量净增加 17 万套,增长率为 41.9% 。此外, 2007 年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自育自繁的祖代鸡约有 10.8 万套, 2007 年全国引进和自育自繁的祖代白羽肉种鸡共 68.36 万套。

    2007 年我国祖代肉鸡的年更换量最大的前五家祖代种鸡企业分别是: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北京大风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北京爱拔益加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公司(见图 1 )。这五家的合计祖代种鸡年更换量占全国总量的 78.3% 。

 

图 1 2007 年中国肉用祖代种鸡公司市场份额

    在品种方面, AA+ 的市场份额仍然保持第一,达到 44.8% ,罗斯 308 和艾维茵 48 分别占第二和第三位,市场份额分别占到 27.3% 和 21% 。这三个品种的合计市场份额达到 93.1% (见图 2 )。

 

图 2 2007 年肉用祖代种鸡品种市场份额

2 、商品鸡生产情况

( 1 )白羽肉鸡产量恢复增长

据 FAO 统计,我国肉鸡屠宰量从 1990 年的 21.29 亿只增加到 2006 年的 76.95 亿只,净增加 55.66 亿只。鸡肉产量从 1990 年的 266.32 万吨增加到 2006 年的 1070.1 万吨,净增加 803.78 万吨(见图 3 )。此外,由于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都没有专门对白羽肉鸡的产量进行统计。中国畜牧业协会根据祖代种鸡的年更换量,使用有关统计软件,计算出近几年的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产量、商品肉鸡产量和白羽肉鸡鸡肉产量,仅供参考和分析。由表 1 可知, 2004-2006 年我国的白羽肉鸡产量连续三年下降, 2007 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

表 1 白羽肉鸡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套、亿只、万吨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祖代

76

59

48

55

50

68

父母代

 

3617

2961

2448

2688

2584

商品代

 

 

39.09

30.85

27.01

28.91

鸡肉

 

 

629

527

435

465

 

图 3 1990 年 -2006 年我国肉鸡屠宰量和鸡肉产量(数据来源: FAO 网站)

( 2 )市场价格波动大,肉类产品价格体系区域合理

    市场价格波动大。 2007 年我国父母代种鸡全年平均价格为 19.9 元,肉苗鸡和肉毛鸡收购价格全年平均分别为 3.53 元 / 只和 7.57 元 / 公斤。此外,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收集的全国主要家禽生产省区的数据(见图 4 ), 2007 年肉毛鸡价格从年初开始高开低走,由于临近节前的经销商备货结束和节后的消费清淡,在价格小幅上扬后开始下跌。随后受消费开始转旺的带动、存栏量减少和产蛋供应降低的影响,第 10 周肉毛鸡价格从年度最低的 6.1 元 / 公斤一路“高歌”到第 22 周的 8.5 元 / 公斤。随之而来的农忙导致肉鸡提前集中出栏,价格在短暂的低迷后高位调整,农忙结束后肉毛鸡的再度强势上扬到第 32 周的 9.47 元 / 公斤,也达到了历史最高。之后由于整体生产供应释放到整体的需求中,导致中秋节前需求空间缩小,受节日集中出栏以及节后季节性需求趋淡的影响,肉毛鸡价格开始下跌,在第 40 周达到了 7.1 元 / 公斤,在经过几周的震荡后,从第 44 周开始肉毛鸡价格又开始持续上扬,到第 52 周已经达到了 8.68 元 / 公斤。

 

图 4 2007 年白羽肉鸡和鸡苗主产区平均价格走势

    肉苗鸡的价格与肉毛鸡的价格趋势大至相同(见图 4 ),在第 11 周最低 1.96 元 / 只,到第 32 周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在随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肉苗鸡价格持续走低,直到第 47 周在达到 2.66 元 / 只后,由于年底孵化厂大部分停孵,年鸡已经大部分上完,鸡苗市场交易量少,苗鸡价格开始低位回升,但由于目前肉毛鸡价格向下的压力越来越大,上升的预期渺茫,甚至有些养殖户在空棚率高达 65 % -70% 时也不敢贸然进鸡,加速了鸡苗价格的下滑,因此肉苗鸡价格回升较慢。

而相对波动很大的肉毛鸡和肉苗鸡来看,白条鸡的全国批发市场平均价格波动不是很大,从 2006 年 1 月开始,白条鸡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幅下挫后,开始一路走高,直到 2007 年 8 月达到历史最高的 12.1 元 / 公斤,随后开始下挫,但也是在高位的调整。相对来说,白条鸡价格还一直在历史高位运行(见图 5 )。

 

图 5 2006 年 1 月 -2007 年 11 月白条鸡全国批发市场平均价格走势图(数据来源:农业部)

    肉类产品价格体系区域合理。 我国主要的消费肉类分别是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根据各种肉类不同的生产效率和市场消费需求,牛羊肉的价格要高于猪肉,猪肉价格高于禽肉,这也是国际市场肉类价格的基本特征。多年以来,我国猪肉和禽肉价格一直保持基本相同,没有比较显著的差别。经过 2007 年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和牛羊肉价格保持稳步上涨的情况下,一个基本合理的肉类价格体系已经形成。 2007 年 1-11 月猪、鸡、牛、羊肉价格趋势见图 6, 从中可以看出,除猪肉价格从 4 月份开始大幅上涨外,鸡肉、牛肉、羊肉价格走势平稳,波动不大。

猪肉的供应恢复正常和价格的回落在 2008 年将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猪肉价格高于鸡肉价格的格局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下去。随着养猪规模化程度的提高,配合饲料,尤其是玉米和豆粕的使用量将大幅增加,养猪的综合成本将比分散或小规模饲养高,但规模化饲养带来的综合效率的提高,将可以折抵成本的增加。

 

图 6 2007 年 1-11 月份肉类价格曲线

( 3 )生产成本全面上涨

    饲料和鸡苗价格的上涨,带动肉鸡生产成本的全面上涨。根据农业部公布的肉鸡饲料价格月度报告,肉鸡饲料价格从 1 月份的 2.02 元 / 公斤上涨到 11 月份的 2.42 元 / 公斤,涨幅达到 19.8% 。白羽肉鸡鸡苗价格 2007 年全年平均为 3.53 元 / 只,比 2006 年的 1.66 元增长了 212.6% 。按照这个价格水平计算的肉鸡生产成本达到 15.46 元 / 只 ( 按平均活重 2.3 公斤 计 ) ,根据 2007 年全年毛鸡收购价格 7.57 元 / 公斤计,则 2007 年饲养白羽肉鸡平均收益为 1.95 元 / 只,平均利润率为 11.2% 。

    据统计, 2006 年我国大豆总需求量为 4417 万吨,其中国产 1590 万吨,进口 2827 万吨,进口量占全年总需求量的 64% , 2007 年我国大豆产量进一步降低,对进口的依赖程度继续加大。 2007 年受国际油价和大豆产量减少双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一直在高位振荡。 11 月份芝加哥市场大豆为每吨 387.1 美元(约合人民币每吨 2864 元),比上月上升 28.7 美元,升幅 8.0% 。与上年同期相比,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 57.2% , 1-11 月,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比上年同期上升 43.0% 。加之今年我国 CPI 的持续走高,与上年同期相比, 11 月份全国主要批发市场大豆价格上涨 58.3% 。 1-11 月,全国主要批发市场大豆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 21.6% 。玉米虽然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大,但受国内近年来大批上马的玉米深加工生产乙醇的项目和农民的惜售心理的影响,市场上玉米供应量减少, 11 月份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二等)每吨为 1598 元,比上月上涨 2.5% ,与上年同期相比, 11 月份批发市场玉米价格上涨 21.1% , 1-11 月,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 18.8% 。

    另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掌握的数据,全国批发市场大豆平均价格从 2006 年 8 月最低的 2.49 元 / 公斤一路上涨到 2007 年 3 月的 2.73 元 / 公斤,随后在小幅波动后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再次上扬,一直到 2007 年 11 月份的 3.65 元 / 公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而玉米价格基本上是一路缓慢增长,从 2006 年 1 月份的 1.26 元 / 公斤上涨到 2007 年 11 月的 1.69 元 / 公斤,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见图 7 )。

 

图 7 2006 年 1 月 ~2007 年 11 月大豆和玉米全国批发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表 2 2002 年与 2007 年肉鸡生产成本对比情况

成本

祖代生产父母代

父母代生产肉鸡

肉鸡生产成本

成本

比例

成本

比例

成本

比例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2002

2007

购买种鸡成本

1.15

1.16

42.71

34.78

0.06

0.15

5.82

10.00

1.59

3.70

13.91

22.10

饲料成本

0.95

1.45

35.43

43.49

0.69

1.07

70.13

74.00

7.10

11.50

62.06

68.30

人工成本

0.14

0.14

5.09

4.16

0.07

0.07

7.26

5.00

0.64

0.20

5.63

1.19

其他成本

(水电、疫苗等)

0.56

0.59

20.78

17.57

0.20

0.22

20.73

15.00

2.11

1.45

18.40

8.63

收入

-0.11

-0.34

-3.89

-11.17

-0.09

-0.11

-9.36

-7.75

 

 

 

 

净成本

( 每枚种蛋)

2.69

3.34

100

100

0.98

1.45

100

100

 

 

100

100

净成本 ( 只鸡 )

 

 

 

 

1.48

2.07

 

 

11.44

16.79

 

 

    2007 年是肉鸡饲养成本上涨最多的一年,与 2002 年相比,商品肉鸡饲养成本上涨了约 46.8 %(见表 2 ),当然,这与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直接相关,因为饲料占肉鸡饲养成本的近 60 %以上。虽然人工成本的增加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基本达到相互抵消,并没有计算在内,但是,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企业为稳定生产,不得不通过增加工资来吸引工人,随着 2008 年《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企业人工成本的增加将不可避免。

二、 2008 年我国白羽肉鸡生产和消费前景预测

1 、白羽肉鸡父母代和商品代肉鸡产量保持增长

    由于 2007 年祖代种鸡年更换量增加了 36% , 2008 年的父母代种鸡产量将同步增加, 2009 年的商品代鸡产量也将增加。从图 8 可以看出, 2008 年 1-28 周父母代鸡的数量小幅增加,虽然期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量下降,但是增长趋势不会改变, 2008 年 和 2009 年的白羽肉鸡供应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通过统计和测算, 2008 年白羽肉鸡父母代种鸡的产量将达到 3000 万套,商品代鸡产量将达到 30 亿只,鸡肉产量将达到 483 万吨,比 2007 年增长 3.9% 。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和有关部门的预测,到 2010 年白羽肉鸡父母代将达到 3674 万套,商品代 40 亿只, 2015 年父母代将达到 4379 万吨,商品代 48 亿只,白羽肉鸡饲养量和鸡肉产量都将稳步增加,见表 3 。

 

图 8 2007 年和 2008 年 1-28 周父母代种鸡产量

表 3 2008 年 1-28 周父母代种鸡产量表

父母代产量 (万套)

父母代产量(万套)

父母代产量(万套)

父母代产量(万套)

1

54.1

8

52.9

15

52.1

22

55.6

2

54.4

9

53.0

16

50.2

23

56.5

3

55.7

10

53.2

17

48.4

24

58.0

4

56.2

11

53.4

18

47.6

25

58.1

5

56.0

12

54.0

19

50.0

26

59.0

6

55.0

13

53.6

20

54.2

27

59.9

7

53.5

14

53.1

21

54.6

28

63.1

2 、鸡肉消费量将保持增长

    近十几年来,我国鸡肉生产与消费量都有显著提高, 1996-2005 年人均鸡肉消费量由 5.01 公斤 增加到 7.98 公斤 (见表 4 ), 以目前世界主要地区来说,美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 43.67 千克 ,加拿大人均鸡肉消费量 32.14 千克 ,欧盟人均消费量 15.6 千克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人均消费量也达到 33.3 千克 ;台湾地区人均消费量也有 28 千克 ,这些都远远高于我国人均近 8 千克 的水平。尽管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正在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要达到世界平均的 10.1 千克 / 人的消费水平,每年还需要增长 300 万吨以上的鸡肉产量。 预计 2008 年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将达到 9 公斤 ,鸡肉总需求量达到 1215 万吨。 2010 年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将达到 9.5 公斤 ,鸡肉总需求量将预计可达到 1301.5 万吨。预计 2015 年我国的鸡肉消费量将进一步提高可达到 1551 万吨(见表 5 )。我国鸡肉消费量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表 4 1996-2005 年中国人均鸡肉消费量

年份

生产量

出口量

进口量

进出口量差别

消费量

人口

人均消费

1996

6,184,000

303,985

308,124

4,139

6,188,139

123,625

5.01

1997

7,294,265

303,264

205,237

-98,027

7,196,238

123,626

5.82

1998

8,004,721

285,899

191,934

-93,965

7,910,756

124,761

6.34

1999

8,218,721

315,069

760,112

445,043

8,663,764

125,786

6.89

2000

9,075,861

372,681

799,741

427,060

9,502,921

126,743

7.50

2001

9,118,974

359,966

646,363

286,397

9,405,371

127,627

7.37

2002

9,324,373

286,996

498,703

211,707

9,536,080

128,453

7.42

2003

9,707,909

234,907

565,083

330,176

10,038,085

129,227

7.77

2004

9,944,620

98,534

180,737

82,203

10,026,823

129,988

7.71

2005

10,196,510

127,634

370,418

242,784

10,439,294

130,756

7.98

表 5 2010 、 2015 年我国白羽肉鸡产量预测

 

人口

数量

人均消费

量(公斤)

鸡肉总产

量(万吨)

白羽肉鸡产量(万吨)

商品鸡数量(亿只)

父母代

(万套)

祖代

(万套)

2010

13.7

9.5

1301.5

650.75

40

3674

82

2015

14.1

 

1551

775.5

48

4379

97

( 1 )健康食品的消费理念。

相对于牛肉和猪肉等红肉产品,属于白肉的鸡肉符合健康食品的消费理念。从 10 年来世界牛肉生产和消费量逐年下降的情况看,消费者在追求美食的同时,更加重视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另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宗教和民族对消费鸡肉有所禁忌,使得鸡肉拥有相对其他肉类的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

( 2 )适合生产方便食品。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消费者对方便、即食食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随之而兴起的是快餐和微波炉食品。鸡肉相对猪肉和牛肉更适合以上方便食品和快餐业制作工艺的要求和标准,是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的主要肉类原料。

( 3 )生产效率高,成本低。

在畜牧业生产成本结构中,占最大比重的是饲料成本。因此,饲料转化效率越高,越能够节省饲料,降低成本。在常规生产情况下,肉鸡、猪和牛的饲料转化效率分别是: 1.75:1 , 2.8:1 和 7-8:1 。由此看出,肉鸡的生产效率更高,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

( 4 )适合进行深加工、增值产品生产。

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是肉鸡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其中大规模的屠宰加工既延长了产业链,也推动了肉鸡增值产品的生产。目前国内的鸡肉加工企业可以将一只 2.5 公斤 的肉鸡精细分割并加工出超过 300 个品种,这些增值产品为产业带来了现实的和富有潜力的收益。

( 5 )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和不断增加的消费人口。

我国 2005 年人口总数为 13.07 亿,预计到 2010 年和 2015 年将分别达到 13.7 亿和 14.1 亿。鸡肉将以最便宜的肉类而成为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的主要肉类来源。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 2007 年离开户籍半年以上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达到 9300 万人,同时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人数达到 1.3 亿,合计 2.23 亿人。加上 5.62 亿城镇人口,合计有 7.85 亿人依靠商品化鸡肉供应进行消费。城市化进程将不但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肉类,尤其是鸡肉的消费。 1996-2005 年全国人口构成情况见表 5 。

表 5 全国人口数量及构成

单位:万人

年底人口数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1996

122389

37304

30.48

85085

69.52

1997

123626

39449

31.91

84177

68.09

1998

124761

41608

33.35

83153

66.65

1999

125786

43748

34.78

82038

65.22

2000

126743

45906

36.22

80837

63.78

2001

127627

48064

37.66

79563

62.34

2002

128453

50212

39.09

78241

60.91

2003

129227

52376

40.53

76851

59.47

2004

129988

54283

41.76

75705

58.24

2005

130756

56212

42.99

74544

57.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 6 )收入的增长将促进鸡肉的消费

2006 年,我国的 GDP 总量已经超过 20 万亿元人民币,人均 GDP 超过 2000 美元。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均 GDP 还更高,如北京市 2007 年的人均 GDP 达到 7000 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2 万元,乡村居民年收入 9500 元。

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报告,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相应增加。但在 5000 美元收入水平的档次,这个趋势表现得最为明显,以后,随着收入增加,动物蛋白消费量虽然也保持同步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尚处于 5000 美元以下的档次,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动物蛋白的需求量将快速同步增长,详见图 9 。

 

图 9 不同收入水平下肉及水产品摄入量变化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2005 年对 6 个档次的收入水平家庭食品消费量统计,可以看到随着收入增加,鸡肉、奶类和水产品的消费量保持持续增长,粮食消费量随着收入增长而下降,见图 10 。

 

图 10 2005 年中国不同收入水平家庭食品消费变化曲线

从 1996 年到 2005 年的 10 年间,我国富裕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虽然居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不断增加,但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却不断下降(见表 6 ,恩格尔系数在 59% 以上为贫困, 50-59% 为温饱, 40-50% 为小康, 30-40% 为富裕,低于 30% 为最富)。 2006 年中国 GDP 总值超过 20 万亿人民币,人均 GDP 超过 2000 美元。按照我国人均 7.98 公斤 鸡肉消费量计算,平均每公斤鸡肉价格约为 14 元,则我国消费者用于鸡肉消费的支出为 111.72 元,分别占城镇和乡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总额的 2.9% 和 7.5% 。

表 6 1996-2005 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实际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元)

农村居民家庭实际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元)

1996

4838.9

1926.1

48.8

56.3

2359.5

1084.4

1997

5160.3

2090.1

46.6

55.1

2404.4

1151.6

1998

5425.1

2162.0

44.7

53.4

2422.9

1154.5

1999

5854.0

2210.3

42.1

52.6

2462.7

1162.6

2000

6280.0

2253.4

39.4

49.1

2477.0

1106.4

2001

6859.6

2366.4

38.2

47.7

2620.3

1128.8

2002

7702.8

2475.6

37.7

46.2

2902.1

1143.7

2003

8472.2

2622.2

37.1

45.6

3143.2

1195.7

2004

9421.6

2936.4

37.7

47.2

3551.9

1386.0

2005

10493.0

3254.0

36.7

45.5

3850.9

1481.0

三、我国的白羽肉鸡生产将长期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运行

与白羽肉鸡生产直接相关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饲料资源、资金投入和劳动力资源。其中劳动力资源看上去很丰富,但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或在乡镇企业务工,养殖企业越来越难招聘到懂技术,能够忍受长期在养殖场工作和相应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随着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不断深入,关于畜牧养殖用地的限制更加严格,虽然最近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是,总体紧张的局面将越发明显。由于受到种植面积减少和越来越严重的旱灾、水灾的影响,饲料的国内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因此,饲料资源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白羽肉鸡业发展。虽然目前白羽肉鸡业的资金投入有限,但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外行业的资金开始介入,相信一段时期之后,白羽肉鸡业资金短缺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四、鸡肉的国际贸易量逆差将长期存在

我国白羽肉鸡产品的出口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增长缓慢。鸡肉的国际贸易量逆差将长期存在,且以鸡副产品,尤其是鸡爪为主。一方面是国内鸡肉消费需求总量大于生产量;另一方面,我国鸡肉消费存在结构性短缺,利用这个与欧美国家的不同消费取向的互补性,激发贸易的动力。根据海关总署和香港统计局的统计, 2007 年 1-11 月,家禽产品进口额为 8.76 亿美元,同比增加 1.08 倍;其中,禽肉及杂碎占家禽产品进口总额的 98.01% ,种禽占 1.84% ,加工家禽占 0.15% 。我国家禽产品出口额为 9.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78% 。其中加工家禽占家禽产品出口总额的 72.82% ,禽肉及杂碎占 23.92% ,活家禽(种禽除外)占 3.26% 。 1-11 月,禽肉及杂碎进口量为 73.64 万吨,进口额为 8.59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 42.14% 和 1.12 倍。同期,禽肉及杂碎出口额 2.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2.56% ;出口量为 14.7 万吨,增长 18.73% (见图 11 )。

 

图 11 2003-2007 年各年 1~11 月份我国家禽产品贸易额(资料来源:农业部)

对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的建议

1 、依靠科技进步和实用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效率,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白羽肉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化水平、饲养设备、单产水平、产品加工水平进步明显,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引进美国的 AA 肉种鸡到现在, 2 千克 肉鸡的生长周期已从 1984 年的 49 天缩短到 2007 年的 35 天;料肉比从 2.05 下降到 1.62 ;同为 49 日龄, 1984 年肉鸡平均体重为 2 千克 ,而 2007 年为 3.23 千克 ,日增重增长了 25.1 克 。 但是,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肉鸡在饲养方式、工艺设计、饲养设备、饲养规模、饲养水平等方面有待提高。据初步计算, 商品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每减少 1 %,可节省 25 克 饲料( 2.5 公斤 出栏肉鸡),以全国年出栏白羽肉鸡 25 亿只计算,共可节省 6.25 万吨饲料,以现行价格折合人民币为 1.75 亿元。此外,种鸡产 蛋率、受精率、孵化率、商品鸡成活率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只要提高其中一项指标,就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2 、制定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是最有效的保障

生物安全措施对于肉鸡生产非常重要, 重中之中的基本法则,在兽医人员看来,生物安全措施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理念,但是由于程序复杂,要求严格执行,但是,在国内大部分企业 这一点 基本被忽视,很多企业只是表面上的重视,实际执行不力,使生产失去基本保障,造成疫苗和药物的滥用,生产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资源和资金。 2004 年和 2005 年的禽流感疫情,使一些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力的企业损失巨大,而注重生物安全措施的大规模企业基本上未受影响,由此可见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3 、国内鸡肉消费市场是待开发的金矿

由于我国白羽肉鸡饲养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国外,生产和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欧美国家的影响,再加上饲养的也是国外鸡种,因此,白羽肉鸡消费方式也很西化。白羽肉鸡加工主要以分割肉为主,方便用于宾馆餐厅和快餐店消费,虽然近些年家庭消费也有了快速增长,但是传统的消费方式仍在一些地区起主导作用。由于国内产品结构相对不合理,产品种类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鸡肉消费。以全国 13 亿人口计算,每年人均消费量提高 1 公斤 ,将多饲养 5.2 亿 只肉鸡 以满足市场需求,由此可见,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4 、制定产业政策和肉鸡业发展整体规划

肉鸡业是家禽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肉鸡业发展关乎家禽业发展全局。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对家禽业整体情况进行调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统计,为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肉鸡业在家禽业中产业化程度最高,对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和推动肉鸡业发展。有关部门应根据肉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业发展整体规划,大到肉鸡业宏观发展,肉鸡产品的生产、消费、国际贸易,小到对肉鸡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等,这对于肉鸡业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5 、建立健全肉鸡业发展保障体系

肉鸡业 是一个脆弱的行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它的 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 ,遇到任何风吹草动,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对此,各级各部门应建立起肉鸡业发展保障体系,国家应加快推进家禽生产保险,出口企业还可以建立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拿一部分资金,农户只出一小部分钱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成立风险基金。家禽业产业化的链条长,资金流动慢,比较效益低,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融资,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土地和地面建筑等固定资产以及活禽都不能作为银行抵押物,企业要想做大,必须解决融资难问题,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6 、有效控制家禽疫病

疫病问题一直是困扰家禽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大家都有统一的认识。但是,由于疫病控制问题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兽医部门加大对疫病诊断技术和水平的研究力度,还要不断开发出新的药品和疫苗产品,为防制疫病提供必要的保障。此外,家禽生产者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加防疫知识,提高自身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只有大家的思想一致、行动同步,才能有效控制家禽疫病,为家禽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7 、加强行业组织的力量

近年来,我国行业组织发展迅速,在引导行业发展、指导企业生产、协助国家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的行业组织相比,我国行业组织的作用还需加强,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国外行业组织的先进经验,积极动员和组织企业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在面对国际竞争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被动挨打。

8 、媒体宣传应客观公正

偏离事实的媒体宣传对行业的打击很大,近年来发生的与鸡肉产品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禽流感事件等,对肉鸡业发展影响很大。对于禽流感问题,最好由农业部畜牧兽医部门来宣传,或者经过农业部兽医部门审核后其它媒体才能报道,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公正。其实大家都知道,禽流感传染人的数量很少,比起狂犬病少多了,但是由于有些媒体脱离事实的大肆报道,造成的社会恐慌会使家禽业发展处于困境之中。 所以,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发表自己的见解、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家禽疫情报道时一定要以客观负责的态度, 要避免过分炒作, 这样才有利于行业发展,才能正解引导鸡肉消费。

最后,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为中国消费者生产他们能够买得起的健康肉类产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