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1可知,新生仔猪在吃乳前,母源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远远低于保护限值(阻断率为40%),抗体阳性率为0;仔猪在7日龄时,猪瘟抗体水平达到最高,抗体阻断率范围在68%~74%之间,远远高于保护限值,抗体阳性率为100%;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至35日龄时,其中有4组仔猪的猪瘟抗体平均阻断率下降至40%以下,抗体阳性率只有44.64%;另外,我们发现仔猪在21~28日龄时,抗体下降幅度最大。 2.2 不同程序免疫仔猪猪瘟免疫抗体水平差异 由表2可知,A组(超免,35日龄,60日龄)、B组(超免,60日龄)和D组(35日龄,60日龄)在抗体监测的全程阻断率均高于保护界限;而C组(21日龄,60日龄)在仔猪42日龄、70日龄和140日龄时抗体阻断率均低于保护限值;E组(35日龄,60日龄)在仔猪35日龄和42日龄时抗体阻断率低于保护限值。 3 分析和讨论 大量临床试验表明,猪瘟疫苗首免时间的确定与仔猪体内猪瘟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对某规模化猪场的5窝仔猪母源抗体消长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吃乳前,仔猪体内基本无母源抗体存在,7日龄时猪瘟母源抗体水平最高,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猪瘟母源抗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21日龄至28日龄母源抗体下降幅度最大,至35日龄时55.36%的仔猪已经低于保护界限。 根据仔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设置5个免疫组,分别为A组(超免,35日龄,60日龄)、B组(超免,60日龄)、C组(21日龄,60日龄)、D组(28日龄,60日龄)和E组(35日龄,60日龄)。结合检测结果对未超免组进行分析,当仔猪21日龄时,各组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仍高于保护界限,抗体阳性率超过80%,如在该阶段进行猪瘟首免,可能高水平的猪瘟母源抗体会中和部分疫苗毒,使疫苗达不到抗原刺激的阈值,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在21日龄首免后1周,猪瘟抗体阻断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可能就是由于母源抗体的干扰所致。许多延用传统免疫程序(20~23日龄首免、60~65日龄二免)的猪场出现免疫失败的案例有力地证实了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在E免疫组中,仔猪35日龄时,母源抗体阻断率已低于保护限值,在35日龄首免后的1周,抗体水平才缓慢上升,但仍未达到保护限值,致使出现了一段免疫空白期,在此阶段极易导致野毒感染。而28日龄首免后,抗体阻断值一直高于保护限值,至140日龄时,抗体阻断值达到53%。因此可以认为28日龄为未超免组中最佳的首免日龄。 采用超前免疫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同时又能预防猪瘟病毒对仔猪的感染。试验中超前免疫的A组和B组均在免疫后1周获得最高的抗体保护率,高达74%,随后抗体阻断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A组于35日龄进行了二免,二免1周后,抗体阻断率不升反降,2周后抗体水平略有回升,在60日龄进行三免后,抗体水平基本无变化,至140日龄时,抗体阻断率升为54%。而B组推迟二免至60日龄,免疫后10 d左右抗体水平快速上升,至140日龄时,抗体阻断率升为62%。这与罗勇,林毅[7]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超前免疫既可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又能长时间保持仔猪体内抗体水平,可保证绝大多数猪在出栏时仍能抵抗猪瘟病毒的感染。同时我们发现A组进行了3次免疫,B组只进行了2次免疫,但至140日龄时,A组的抗体阻断率却低于B组,这也证明免疫效果与免疫次数无关。 综合比较5个免疫组的猪瘟抗体水平,A组、B组和D组从仔猪出生至140日龄抗体阻断值均高于保护限值,但A组和D组抗体阻断值的离散度较大,而B组抗体水平高,免疫次数少,免疫效果最好,因此认为B免疫程序为最佳免疫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