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惠民政策促进生猪产业提档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1-16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0
     " 有了政府的好政策,今后我还会继续扩大规模养猪!" 近日,开县巫山乡巫山村的养猪大户刘吉胜高兴地说。2007年8 月28日,刘吉胜领到了3500元能繁母猪补贴款,尝到甜头的他当即决定再投资100 多万元开工建设一个占地(租用)5 亩多的年养母猪300 头、出栏生猪3000头的规模养猪场。

    为恢复生猪生产,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我县于2007年9 月出台了《开县人民政府关于抓好生猪生产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对能繁母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等进行补贴和扶持,全县生猪养殖大户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

    养猪模式变革

    加速向规模化发展

    县畜牧兽医局有关人士介绍,由于生猪养殖潜在的市场和疫病" 两大风险" ,我县农村中的养猪模式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原来的千家万户的散养现正向规模化饲养和养殖能手集中、转变。

    这位人士解释,正常行情下农民养1 头猪,不计人工费每头猪的纯利润只有100 元左右,基本无利可图;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生猪市场出现供应过剩,长达12个月的猪价低迷让散养户出现不同亏损,积极性大受打击。

    2007年上半年,市场在经历了一年多的低迷之后,生猪价格开始持续攀升,市场上生猪价格一度达到8.5 元/ 斤,玉米为0.85元/ 斤,猪粮价位比达到了10﹕1 ,除去增加的粮食、饲料等养殖成本,纯利还能达500 元,但养猪的利润对散养户的吸引并不是很大。

    这位人士在分析原因时说,由于散养户每年出栏生猪不多,不上规模的养猪场还是比不上外出打工的收入;同时,散养存在资源浪费,导致养殖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不高,特别是在疫病防治方面存在着不足,一旦遇到疫病,还会出现血本无归的情况;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 留守族" 的老弱病残及儿童没有能力养猪,生活改善了的农民又不愿干养猪活。因此,生猪养殖必然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猪价的持续上涨为生猪产业的规模发展和集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促进我县生猪养殖业的良性发展,保证市场猪肉供应,过去的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很难满足市场需要,难以规避潮起潮落的市场风险,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科学合理规划、发展规模养殖,走产业化和生态化之路,才能确保市场供应,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增强养猪业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优惠扶持政策

    提供良好发展" 温床"

    " 我养母猪12年,得到国家补贴还是头一回。" 拿着能繁母猪" 补助费" 银行卡的紫水乡花岭村能繁母猪养殖户文谋兴高兴得合不拢嘴," 养母猪就是划算,不但猪儿子能卖钱,而且国家还给这么多补助,我还要多喂养母猪,喂好母猪。"

    据悉,我县按照见猪、见人、见标、见榜" 四见" 的要求,从8 月中旬起,积极将母猪饲养户盼望已久的国家能繁母猪补贴资金陆续发放到了养殖场(户)手中,7 万多头" 猪妈妈" 获得了每头50元的" 生育补贴" ;同时,我县完成了1 个县级纯繁中心场和15个扩繁场等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建成了300 多个母猪饲养场,每年提供的优质三元杂交仔猪将超过100 万头,为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受国家对生猪饲养扶持政策和我县的养猪良种补贴、栏舍建设费用补助和养猪大户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各乡镇掀起了规模化养猪高潮。

    据县畜牧兽医局统计,政府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成了我县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的" 温床" ,目前,全县正在新建的出栏300 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152 个,建设规模为27万头,居重庆市第一。其中10万头以上的1 个,1 万-10 万头的4 个,5000-1万头的5 个,3000-5000 头的10个,1000-3000 头的41个,300-1000头的91个。这些场在建设上做到了统一扶持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设,全部建成后,加上以前的160 个场,我县规模养殖场年出栏生猪将达到50多万头,占我县生猪出栏总数的大半壁江山。

    生态循环养殖

    产业综合效益大增

    近日,记者在竹溪镇竹溪村国家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访时发现,县生猪产销协会会员户徐守才投资280 多万元在这里建设的大型养猪场没有一处污水四溢的场面,曾经臭气熏天、令人生厌的养猪污水却成了" 能源之源".

    老徐告诉记者,猪粪不仅可以生成沼气烧火做饭,还可以建沼气发电站,发电点灯照明,他的沼气电站发出的电可以满足10多户人常年的用电需求。

    中午,当村民谭启贵打开家中沼气灶,蓝色火焰呼地蹿出来," 这全是徐老板免费给我提供的沼气,我家以前使用液化气每月要花近百元,这笔开支全为我省下了。" 谭启贵说," 等大规模用上沼气发电后,我家还能用沼气照明、取暖呢。俗话说 猪的全身都是宝 ,在这里,真的是连猪的粪水都成了宝了。"

    以前农民养猪,猪粪大都放到门前街口,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肥源。从2007年开始,我县生猪产销协会引导全县1000多名养猪会员户采用生态循环模式,在场下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圈舍搞养殖,利用生猪粪便产沼气,利用沼气做饭、照明,走" 猪- 沼- 菜" 、" 猪- 沼- 果" 、" 猪- 沼- 粮" 之路,生猪养殖的废渣废物得到了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生猪养殖的效益。

    同时,我县还在普渡种猪场、科繁养殖场等68个规模场(户)建成粪污处理场,采用自然生态净化方法,清洁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粪污资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大大提高了种养殖综合效益。目前,这种清洁生产模式已在汉丰、长沙、临江等乡镇街道的规模养殖场(户)普遍推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