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就是一场赌博”——— 曾有养猪户如此总结。和市场赌,和物价赌,还要和运气赌——— 赌不出现任何疫病,“无灾无难到出笼”;一旦染病,则“必输无疑”。今日看来,这种只能寄希望于 “和运气赌”之上的,大有人在。
这是让人不忍相看的一幕:西安市临潼区油槐镇南赵村30多家
养殖户,存栏三万多只蛋鸡20多天来大量死亡,目前仅剩两千余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相近的悲情故事:借钱养鸡,卖肉卖蛋给孩子凑学费,病情来袭时无所依靠,眼睁睁看着一只又一只鸡慢慢死去,留给自己一片悲伤……旁观者恐怕无法体认对于把全部生活希望寄托于动物养殖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打击意味着什么,但看到受损失的农民 “哭了五六天,10天就瘦了8斤”,可以想象,那定然是一份无奈的绝望。
说他们在无奈中绝望恐怕并不为过,20多天了,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病,究竟怎么治,究竟怎么防。政府的防疫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到养殖户需要的地方,大家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一拨又一拨的兽医身上。但那些兽医又怎样呢?有的说是感冒了,有的说是鸡瘟,有的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只要是兽医说的,大家就赶紧乖乖地按方买药,钱花了不老少,药吃了一大堆,结果还是啥用也不顶。
有人曾指责中国的养殖户 “重养轻防,轻防重治”,或许真正的问题在于:农民所能接受的、也非常期盼的是能够承受的低价防疫,而政府是否提供了这些服务?“有困难、找政府”,政府的防疫机构除了鸡病持续二十多天之后,迟迟地打算给个“为何如此”的结论,真就没有旁的什么责任?
“我国乡村防疫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 面临近年来 “五号病”、“猪链球菌”、“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频发,有养殖户这样总结。这话可能有人不爱听,但就连曾任卫生部长的高强也公开承认:“我国农村地区的应急防疫方面确有薄弱之处”。大批防疫部门的专业人员流失、转行,一个镇只有一名防疫员的并不少见;资金不足,防疫工作常常 “马后炮”;有的地区农民甚至不知道还有防疫机构的存在,防疫也是自己弄点药打一打,弄一弄,也说不清弄来的药是真是假,当时打针是对是错。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则报道:在猪蓝耳病频发的时候,某地出现了两个趁机骗财的中年兽医,事后被证明的身份让人哭笑不得:一个是补锅匠,一个是“摩的”拉客仔。当遇到重大病疫养殖户只能靠自己求医问药,又岂能避免这等挨宰的荒唐?
基层防疫缺失的问题,说了很多,关键是做得太少。在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政府理念里,并没有把这些养鸡养猪的事情放到应有的高度。但当农户发现病情只能赶紧 “卖掉所有的鸡”的时候,当成千上万只鸡病死却没有很好地“出口”的时候,当死鸡被乱七八糟地堆在鸡笼里、院子里的时候,这里面难道没有安全隐患吗?基层防疫是保证“菜篮子”、“肉篮子”的重要关口。政府长期欠账,最后只能是公众“买单”。想想这些年病死猪肉动辄挤进市场,不正暴露出这些弊病吗?
坦率地讲,单纯依靠“兽医市场”自身调节,已无法满足养殖户的需要,政府有责任在机构设置上、在资金支持上、在工作重视上,扶植基层防疫工作的正常运转,万万不能因为表面看来这是个“只投钱不赚钱”的部门而长期冷漠,这是不负责任的短视!都说中国农业的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国农村的前途是科学发展,中国农民的未来是科技致富,可如果在基层防疫等这些最基础的公共服务都非常缺失,甚至被指责为“半瘫痪”时,再谈这些理念是否都太过奢侈?
今日一个村子的悲剧,暴露的是整个农村的软肋。以保护“三农”的名义,我们郑重地呼吁各级政府:希望不要在基层防疫问题上长期欠账,也希望各级主要官员,能起到从上往下的推动作用。毕竟,让养殖户长期把希望寄托在“和运气赌博”之上,很可怜,很可怕,也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