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大鹅卖上互联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2-28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33
    提及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的养貂业,就不能不提到王坤——岔路河镇养貂第一人。

    王坤从1990年起开始去黑河做边贸生意,由于头脑灵活、吃苦耐劳,很快他就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有了一定的积蓄。1993年,在河北肃宁建立了一家皮毛收购公司,专门做对俄皮毛生意。生意越做越大,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为了早日让家乡人脱贫致富,1994年,王坤先后带动家乡1500多人去黑河做边贸生意、去俄罗斯种菜。虽然当时很多人因此赚了钱,但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大部分都回来了,留下者寥寥。王坤的初衷并没有达到。


    随着国内皮毛市场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皮草消费量的增大,我国北方很多地方的农民开始养貂。王坤也萌生了回乡带领村民养貂的想法。

    2004年初,王坤带着从美国引进的优良貂种回到家乡,开始为岔路河人“探路”。由于我省很适合水貂等珍贵皮毛动物生存、生长和繁殖,可产出最上乘质量的毛皮,王坤当年就获得了成功,赚了400多万元,这个消息在村民中开了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村民纷纷效仿,开始跟王坤学习养貂。截至目前,全镇已有150多养殖户,总收入达300多万元。

    家住星星哨水库的刘昌文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看到很多人在王坤的带动下养貂致富,心里很是羡慕,可由于家境清贫,没钱投资养貂。得知消息,王坤主动找上门来,伸出援助之手,为老刘送来50只小貂崽儿,并经常到刘家指导养殖技术,解决饲养难题。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老刘不仅还上了貂崽儿钱,还赚了5000元。现在老刘的饲养量已达到1000只,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

    黄旗堡村的林广海2006年开始养貂,当年就收回了投入10万元。当记者问到他为何养貂时,林广海告诉记者,这个项目算是选准了。因为,养貂的技术要求低,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饲养;市场价格稳定,死亡率低,比家禽、家畜风险小;设备简易,饲料价格低,投入少,回报大。

    在谈到未来时,王坤是信心百倍,要举办养貂技术培训班,让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到养貂的行列,让岔路河周边居民养貂户达到500户,甚至1000户。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