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经济领域,农作物秸秆处理问题,一直是“老大难”,传统的处理方式如堆积腐烂、焚烧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然而众所周知,作物秸秆均可成为湖羊的优质饲料,而通过茭白秸秆青贮试验、菊花秸秆青贮试验的成功及推广,已从实践上论证了“本地主要作物秸秆可成为湖羊优质饲料”的论点。因此,湖羊养殖也可以走出一条农业循环的新路子。
为何养?
湖羊养殖不仅仅是单一的畜牧产业,更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
首先,农业循环多了方向。湖羊养殖可实现作物(秸秆)-湖羊(羊粪)-作物(秸秆)间的循环。一方面,羊离不开“草”。湖羊是草食动物,除牧草外,本地秸秆通过一定制作工艺后也可成为湖羊的优质饲料。新鲜的秸秆切短可做青饲料、冬春饲料短缺季秸秆可制成青贮料、干燥的秸秆可制成干料。另一方面,作物离不开“肥料”。羊粪经过发酵便是上好的有机肥,使用它做肥料,可以改善土质,防止土地板结。
其次,循环农业效益可观。一是经济效益,于养殖基地,秸秆回收成本低,秸秆作饲料,既能解决饲料短缺问题,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羊粪销售价格在5元/袋左右,也是笔收入;于种植基地,秸秆销售能增加经济效益,羊粪是价廉的上等肥料。二是社会效益,湖羊消纳秸秆,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有利途径,既降低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可能,又减少了资源浪费。
如何养?
“适度规模+种养对接”,是生态养殖的题中之义,更是循环农业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循环农业经济下的湖羊养殖不是越多越好;转型升级中的畜牧产业,更重“质”的提升。因此,生态无污染排放的湖羊养殖,在养殖规模上,建议规模适度。从整体来看,桐乡的湖羊适度规模养殖,保留在当前水平即可;从个体来看,规模养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散养、适度规模、大规模养殖比例有待优化。
另一方面,中小规模养殖的农户,可自行实现种养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大规模养殖的农户,可与大型种植基地签订协议和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秸秆、羊粪的对接和供应;另外,还可自发组建秸秆利用合作社,收购作物秸秆,进行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