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猪肉屠宰业新的利益增长点:可食性动物骨加工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8  来源:中国科技报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99
核心提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大小超市里、媒体广告上,人们认识了一种叫“骨素”的食品,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的特点使它颇受欢迎。“骨素”正是立足于畜禽骨等可食性动物骨利用,为人们提供食源性蛋白、脂肪与矿物质的骨素高汤产品之一。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晖。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从2003年开始进行可食性动物骨加工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成功进行了转化与应用,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显著。不再是“边脚料”畜禽屠宰以后,肉类是人们需求的重点,社会也普遍关注肉类数量的增加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从大小超市里、媒体广告上,人们认识了一种叫“骨素”的食品,方便快捷、营养丰富的特点使它颇受欢迎。“骨素”正是立足于畜禽骨等可食性动物骨利用,为人们提供食源性蛋白、脂肪与矿物质的骨素高汤产品之一。

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春晖。他领衔的科研团队从2003年开始进行可食性动物骨加工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成功进行了转化与应用,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显著。

不再是“边脚料”

畜禽屠宰以后,肉类是人们需求的重点,社会也普遍关注肉类数量的增加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骨却被视为没有太大利用价值的附属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目前,我国对畜禽骨副产物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比例不足5%。

一般而言,“骨头不当肉”,传统办法是把骨做成骨粉、骨泥或做饲料之用,有的屠宰厂甚至直接将它当成废弃物处理掉。“畜禽屠宰伴生的副产物不能得以有效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经济效益差,也不利于环保。”张春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骨真的不值得利用吗?事实并非如此。骨在动物体中约占体重的20%~30%,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为骨胶原蛋白、骨油、磷脂、骨多糖、矿物质等。就蛋白质而言,奶中只含有3%左右的蛋白质,而在猪骨、牛骨等可食性动物骨中,含量最高达16%,最少也有11%。

十几年来,在院所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现在的可食性骨产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骨的衍生化产品主要应用于4个领域。”张春晖介绍道,一是家庭厨房用,如浓缩骨汤,用来熬汤、调味,增加酱香、骨香;二是餐饮企业用,用来制作汤面等,既有营养又很方便;三是工业企业用,制成肉制品、休闲食品;四是方便面料包产品,如骨汤面、大骨面中的汤包料包。

张春晖科研团队研制出的骨素、高汤、骨油、硫酸软骨素、呈味肽基料和骨素肉味香精等新型产品,满足了家庭厨房、餐饮业、肉制品加工以及方便食品产业对营养、美味、自然、健康、安全的骨源食品的消费需求,构建了我国可食性骨综合利用新模式。

“其中还有一个创新点是,这些产品不仅真实保留了本身的产品特色,而且是模块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也很适合配送。”张春晖说道。

取得斐然的成就并不是件容易事。仍以可食性骨中的高含量蛋白为例。人们通常以家庭“炖骨头汤”的方式来进行骨处理。但这种办法只能获取其中30%的蛋白质,且提取非常困难,不仅需要很长时间,也消耗了不少能量。

不止如此。传统工厂里常以酸、碱、酶等办法来进行骨加工,但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将外来物带入,从而造成加工污染,而且酶本身也是比较贵的,成本高。

那么,“边角料”登上大雅之堂,其中存在着重重技术难题,科研团队是怎么闯关成功的呢?

不再是“硬骨头”

张春晖领衔的科研团队以鸡、猪、牛、羊、鱼等可食性骨为原料,围绕原料骨前处理、高效热压抽提、靶向酶解、节能高效浓缩与风味增益等骨加工关键技术、装备及产品研制,踏上了攻坚克难之路。

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怎么实现“骨肉分离”。“原料骨前处理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张春晖举例道,在超市里常见的骨产品鸡架、鸭架卖得很便宜,批发价格也很低,通常为2000~3000元一吨。其中60%为肉、40%为骨,肉部分可以作为原料肉加工,制成肉丸、香肠等产品,“但问题是,怎么把这些肉取下来呢?”

“再如牛后腿,看着有肉其实没法儿吃。”他说。传统破碎办法是用锯把它们锯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既不清洁又不卫生,后续加工也不方便。

科研团队优化了原料骨高效破碎分离装备,使其变得更工程化、更清洁化。“模拟啮齿动物如老鼠吃东西的样子,滚轮对磕。”张春晖形象地说。他们研制的新型“啮齿”高效破骨机与“级差”锥形筛孔高效骨肉螺旋分离机,使破碎与分离效率提高了20%~30%。

为改变熬煮、酸碱酶等法提取骨中营养元素过程中容易带入污染物,且效率低、能耗大的现状,科研团队又模拟了一回高压锅。他们创制了骨素热压高效抽提技术,揭示了热压抽提营养成分迁移规律,研制了热压抽提装置,提高了装备适用、安全与节能性,使骨胶原蛋白提取率达95%,节能20%。

“热压高效抽取法不仅实现了多方面的自动控制,而且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张春晖补充道。

除了原料骨前处理、热压高效抽提之外,靶向酶解、节能高效浓缩、骨素风味增益生香等关键环节的技术与装备也先后得以攻克。

科研团队实现了超滤—纳滤—反渗透膜梯度浓缩与真空浓缩工艺偶联设备集成,提高了浓缩效率与产品品质,使浓缩效率提高30%,节能36%~45%;确定了骨素梯度靶向酶解工艺条件,优化了骨素衍生化反应工艺条件与风味增益,开发了提取、酶解、调配一体化多功能酶解罐装置。

由此,可食性动物骨深加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2014年7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山东悦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单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项目成功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目前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不再是“自我欣赏”

这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业态。

2001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现代化的可食性动物骨加工企业。而此时是没有任何标准可依据的。“大家只能往肉制品、调味品标准上靠拢。”张春晖坦言。随着骨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标准规范。在国家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科研团队还承担了行业标准、产品规范等7项标准的制定工作。

 
关键词: 饲料 农业部 动物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