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摸清安徽省猪病流行情况,对2001年-2006年期间安徽省猪病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生猪疫病流行时间为每年5月~11月,流行高峰期集中在7月~9月,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发病原因不是由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协同造成。
关键词:猪;无名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每进入5月份左右,安徽省生猪群中就会出现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疫情,俗称“猪无名高热病”。此疫情持续时间长,流行区域广,病死率较高,给安徽省养猪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摸清全省猪病流行情况,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对2001年-2006年期间全省猪病的发生、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通过下发调查问卷、现场实地调查、查阅积累的临床资料等方式收集所需信息,从发病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即淮河以北(淮北地区)、淮河和长江之间地区(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全省发病生猪头数和病死头数,疫情流行时间以及初步诊断的结果统计出2001年-2006年我省生猪疫病的流行清况。
2 调查结果
病因调查显示,2001年主要为猪流感继发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猪瘟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等的混合感染;2002年主要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猪瘟、猪流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等混合感染;2003年主要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猪瘟、猪流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和猪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2004年主要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继发非典型猪瘟、猪流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和猪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2005年主要为猪链球菌病、猪流感和副猪嗜血杆菌病;2006年主要为猪流感、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和猪圆环病毒病混合感染。
3 讨论
3.1 发病时间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6年来,生猪疫病流行时间为每年5月~11月,流行高峰期集中在7月~9月。调查资料显示,不同地区开始发病时间稍有不同,前后相差1月左右。不同年份相同月份,若平均气温较高,发病时间则提前。这表明“猪无名高热病”的发生与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
3.2 流行区域
统计结果表明,2001年-2006年,本病的流行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多数是由某一地区首先开始发病,然后向周边地区扩散。如2001年疫病首先发生在离江苏较近的地区,如五河县、天长市、来安市、明光市、芜湖县、固镇县,随后向其周边的皖北地区如阜阳市、宿州市,及淮河以南地区如淮南市、六安市扩散;2002年疫病首先发生在合肥地区,随后向其周边的六安市、巢湖市、滁州市、蚌埠市扩散,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都有较大规模的流行;2003年首先发生在六安地区,随后向北、向东扩散到阜阳市、蚌埠市、亳州市、宿州市及滁州市,巢湖市和合肥市也有部地区流行;2004年首先发生在皖北地区,随后往南方扩散;2005年疫病首先发生在皖北地区,随后向淮河以南扩散。2006年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以南地区,疫病首先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随后跨过长江,在江淮之间扩散。这与我省生猪饲养量绝大多数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江南地区多数以散养或小规模饲养为主、生猪饲养数量不大有关。
3.3 气候特征
发病时,气温一般在27 ℃~38.5 ℃之间,高温、高湿、闷热,这种气候条件对猪群的应激作用明显,导致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加上其他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免疫措施不当等导致猪群极易发病。
3.4 发病原因
当前猪群中发生传染病往往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共同协同造成的。由于多病原的感染,使病猪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没有诊断特异性,而是表现一系列的综合症候群,使病情复杂化,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也给疫病的控制带来困难,导致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在本次调查中,近年来我省发生的猪病,在临床上,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用途的生猪均发病,发病率10%~30%,病死率5%~20%,死亡以仔猪及架子猪为主。临床上以高热为主要症状,剖检病变多样化,不同地区、不同疫点、甚至同一疫点的不同阶段均有差别。2001年以散养户为主,中小规模户未见发病。2002年开始,中小规模猪场、种猪场发病比例逐年增加,治疗难度逐年加大。在病因上,2001年、2006年以猪流感为主,2002年-2005年以猪附红细胞体病为主,同时继发猪瘟、猪蓝耳病、猪弓形体病、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等。
3.5 疫情形势
我省养猪生产规模大,数量多,猪及产品流通渠道多而频繁,我省约有250多个规模种猪场,种猪存栏量约6万余头,其中来自省外约占52.03%,省内约占47.97%。外省主要为湖北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天津市等省市,分别约占种猪总数的8.73%、3.84%、3.77%、3.76%、3.63%、3.06%、2.37%和1.61%。同时,仔猪90%主要来自本省市场,10%来自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和江西等地,这有利于猪病的发生和传播。其次,很重要的一点,养猪经营主体多元化,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扩大生产,外出引种,忽视防疫工作,特别是广大个体养猪户,普遍存在忽视疫病防治工作的倾向。从调查结果看,农村散养户主要使用疫苗为猪瘟疫苗、猪三联、口蹄疫疫苗,而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疫苗很少使用。第三,我省对疫病的防控基础比较薄弱,防疫、检疫、监测手段不够健全和完善,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同时缺乏控制大规模疫病的手段和经验。上述原因,导致近年来对“猪无名高热病”控制不彻底,疫情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4 体会
(1)猪群疫病仍呈上升态势,防疫形势仍然严峻。猪群疫病从养殖密集区逐渐的向散养区、自然屏障良好的区域扩散,疫病的分布区域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除皖南山区未出现大范围流行外,其它市县都有不同程度猪病发生。2001年以农村散养猪群发病为主,规模场未见发病。2002年中小规模猪场发病数为87个,种猪场3个,2006年中小规模场发病数为522个,种猪场100个。专业户养殖场暴发疫病并引起流行,对今后养殖条件、防疫措施、标准化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散养户猪群疫病可能出现区域扩大、发病率、死亡率上升的趋势。
(2)猪瘟仍是引起繁殖障碍、猪只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从近年发病情况看,单一疫病较少,大多为混合感染,目前主要有猪附红细胞体病、猪蓝耳病、猪瘟、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和猪弓形虫病等。虽然每年生猪发病诱因不同,但各地生猪发病后,猪瘟并发率相当高,最后导致高死亡率的最主要原因是猪瘟。
(3)提高自繁自养率是防控猪病的切实有效的途径。我省种猪和仔猪来源复杂,自繁自养率低,不利于有效防控疾病。
(4)增强防疫意识,规范疫苗管理,加强检疫监督,从源头控制疫病。从调查中发现,广大养殖户,特别是散养户,防疫意识薄弱,疫苗经营渠道复杂,冷链系统不完备,疫苗质量难以保证,给疫病防疫留下隐患。同时养殖户自行处理发病生猪,不法猪贩任意倒卖,加速了疫病流行。为从源头控制疫病,应加强猪群疫病预防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自主防疫意识;逐渐推广标准化养殖,提高猪群抗病能力;加大防疫疫苗管理,统一经营渠道,确保疫苗质量;加强仔猪及产品调运监管力度,规范仔猪交易市场,严格产地检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