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兽药新闻 » 正文

疫苗研发如何“跑过”病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1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254
核心提示:看了这篇文章,联想到一些动物疫苗研发,感触颇深。科研经费往往倾向于与人类公共卫生息息相关的人兽共患病,或者正处于爆发期的动物疫病,或能造成巨大国际影响力的疾病。而企业,受利益趋势,也在进行着许多重复的,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开发工作。诚如本文作者所言,疫苗的研发,除了权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还得与病毒“赛跑”。这不仅是科学家面对的问题,而是政府需协同应对的问题。埃博拉疫情自去年3月暴发以来,已致8000多人死亡,大量人畜感染。正当科学家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有所突破、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研究人员发现,埃

看了这篇文章,联想到一些动物疫苗研发,感触颇深。科研经费往往倾向于与人类公共卫生息息相关的人兽共患病,或者正处于爆发期的动物疫病,或能造成巨大国际影响力的疾病。而企业,受利益趋势,也在进行着许多重复的,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开发工作。诚如本文作者所言,疫苗的研发,除了权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还得与病毒“赛跑”。这不仅是科学家面对的问题,而是政府需协同应对的问题。

埃博拉疫情自去年3月暴发以来,已致8000多人死亡,大量人畜感染。正当科学家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有所突破、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正在发生变异,甚至可能导致目前的药物失效。疫苗的研发为什么比病毒变异“慢半拍”?埃博拉疫情已出现近40年,为什么迟迟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问世?

要回答上述问题,还得先从疫苗说起。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兴疫苗。前者以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为主,后者以基因疫苗为主。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巨噬细胞等,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多脏器损伤以及严重的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重者可致死亡。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但在60℃条件下存放60分钟、或在被紫外线、γ射线照射或者煮沸5分钟即被灭活。

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延宕至今,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埃博拉病毒属于生物安全四级病原体(级别越高越危险,艾滋病病毒属于三级),对该病毒的操作需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进行,包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导致开展研究的难度加大。

其次,相较于艾滋病、结核等疾病,埃博拉病毒致死的案例要少得多,且传染范围较小,所以,更多的科研经费都投到那些更显而易见的“杀手”上。

再次,疫苗的研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钱,但埃博拉疫情多发生在贫困的非洲地区,药企在研制这种疫苗后几乎不可能收回成本,经济效益成为疫苗研制的重要阻力。

最后,一些国家的政府出资支持埃博拉病毒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如何应对生化武器侵袭,其研究成果很难应用到疫苗研发中。

不过,埃博拉疫情去年大规模暴发已经引发各国的高度重视,疫苗的临床试验速度也大大加快。目前研发中的“有希望疫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复制缺陷型疫苗,因其不可复制,所以安全性高,但需要每年定时注射;另一类是减毒复制型疫苗,其效果更显著,往往只需注射一剂,但安全性不及前者。如此看来,埃博拉疫苗的研发,除了权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还得与病毒“赛跑”。不过,这已经不仅是科学家面对的问题了,而是各国政府需协同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 疫苗 病毒 药物 疫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