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禽流感的高传染性和难治愈性,近年来更衍生了诸多变异,在禽流感高发季节,市民们往往闻“禽”色变。早有专家呼吁,预防禽流感不能只着眼于一时的消毒查杀,长久之计是以“冰鲜禽”的交易方式代替“活禽”交易。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市场禁止贩卖活禽。如今,深圳也迈出了第一步。昨日的报道还配发了“记者观察”《告别活鸡的旧日深情,迎接生鲜鸡的时代洪流》。
深圳“冰鲜禽”将取代“活禽”交易是大势所趋,但完全被民众和市场接受,显然还有段很长的距离。的确,市场管理方可以通过减租留下档主,政府推出补贴让活禽销售退出,实际上广州就是最好的标本:销量下降、档主观望甚至关门、价格上升等……哪些是政策后遗症,哪些是市场规律在调节,深圳可以分析数据,结合本地实际“扬长避短”。
让市民接受冰鲜鸡,改变消费习惯和饮食习惯离不开宣传,公众真正的担心,恐怕不在鸡的本身,而是整个链条能否让人放心?在市场发育并不成熟的现实里,市民担忧的焦点集中于是否推高价格,病死鸡会“浑水摸鱼”流向餐桌吗?目前经营冰鲜鸡的公司只有那么几家,市场资源配置并不优化,曾经生猪的“集中屠宰”产生了肉霸,价格不透明都是前车之鉴。政府引入优质企业是第一步,理应有第三方机构代表市民参与评估、审核,最为核心的是在价格制定、采购、屠宰等链条,成本、利润等信息公开,构建公众、媒体等力量社会监督在内的多元监管体系,才是保障肉品质量和价格稳定的推手。如果市民买到的是“高价鸡”,又对肉质充斥疑惑或臆测,信任就无从谈起,总不能逼迫市民购买吧?
冰鲜鸡要在市场江湖占有一席之地,深圳市应着手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和监管制度。但眼睛不会骗人,就像组建“阳光厨房”那样,通过公众开放日等途径,冰鲜鸡产生的整条流水线,不妨定期向公众开放,允许他们用D V等工具“立此存照”。公众的信任重建,吃冰鲜鸡不再有心理障碍,自然将激活市场销量。否则,冰鲜鸡使市场再次陷入“冰冻”,养殖业、经营户再遭惨痛打击,或许是另一场背离民生的“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