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早在1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许家窑人”繁衍生息的地方:全县国土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4万亩,果园5.6万亩,林地40.5万亩。现辖7镇6乡,256个行政村。全县2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4万。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17043万元,农村居民入均收入2181元。
阳高县境内山多川少,气候寒冷,十年九旱,土地瘠薄,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发展种植业,适于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国家规划中的奶牛优势产区。如何抓住“两区”开发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进而带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民脱贫、财政脱困”的目标,已经成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调查分析,对阳高县畜牧业现状进行了判断,并对今后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出建议。
畜牧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种植业增产增收的潜力越来越小,农民增收压力越来越大,阳高县委、县政府把眼光投向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突破口,采取项目推动,大户带动,龙头拉动等多种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养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阳高县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6年底,阳高县猪、羊、奶牛、鸡、兔等主要畜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2.7万头、28.6万只、1万头、72.2万只、14.2万只,肉、禽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万吨、0.25万吨、0.7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1%。畜禽良种体系初具规模,全县建有2个父母代良种猪场,40个家畜品种改良点,饲养优质种猪1.95万头。2006年全县出栏的商品肉猪瘦肉率达到95%,奶牛人工授精面达到90%以上。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畜牧业是一项基础产业,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投入,虽然近两年来,加大了对畜牧产业的投入,但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投入的比例还是相当低,以至于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全县畜牧业发展偏重于养殖数量的增加,而缺乏科学技术的运用,畜禽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养殖风险大于收益。二是畜产品加工滞后。全县目前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肉食品加工企业,畜禽产品只好是原产原卖。由于没有进行深加工,所以,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效益低。
流通滞后,服务体系发育不全
产业要发展,资源是依托,效益是核心,市场是关键。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全县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以致出现三种矛盾无法解决:一是畜禽产品相对过剩和市场疲软的矛盾无法解决;二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无法解决;三是弱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畜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无法解决。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难以保证,受市场影响的因素较大,使得一个产品市场价好时,大家都抢着生产;市场价低时,又都放弃生产,从而造成产品的“短缺”和”过剩”的交替出现。一体化服务机制不全,市场难以搞活,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产业快速稳步向前发展。
观念陈旧,标准化养殖发展不快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无污染、无残留、无病菌的产品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由于教育、文化、经济相对落后,广大农民没有完全摆脱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上与市场发展、形势发展要求脱节,消极等待多于积极尝试,困惑多于适应,标准化、健康化、规范化养殖还没有被广大养殖户所接受。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路及措施
总体思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绿色生猪、优质肉羊、高产奶牛三大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破传统格局,突出规模养殖,强化基地(园区)建设,做大扶强龙头,打造名优品牌,推进协会运作,拓展外销市场,全力推进畜牧产业发展新跨越。
奋斗目标
“十一五”末期,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突破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率达到40%以上;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50%以上。
主要措施
1.强化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制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要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对畜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对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要建立政府奖励机制,给予龙头企业、养殖大户、运销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对养殖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促进畜牧养殖业的更快发展。二是政府要做好银信部门的工作。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龙头企业用于畜牧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收购产品所需的资金优先给予安排。财政每年要给予企业、农户、养殖大户、养殖协会等一定的资金、贴息扶持。三是政府部门要建立畜牧业信息网络,加大宣传力度。把外面的信息引进来,把自己的信息发出去,连接大市场信息。
2.发展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要通过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把千家万户分散的资金、技术、物资、劳力等生产要素联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建设,统—服务,区域布局,分户饲养,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成规范化的养殖园区,通过统一提供良种、饲料、防疫、服务,分户饲养等措拖,把小户联成大户,小生产联成大生产,从而形成新的规模,提高畜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
3.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无公害畜产品基地
一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引导龙头企业、养殖业主开展无公害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培育发展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打造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十—五”末期,建成5个~10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二是全面推广无公害配方饲料,大力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名牌战略,努力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抓好先进适用的科学养殖技术并推广应用,坚决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推一个全过程,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个生产环节中。在养殖户中全面推广良种,倡导良法,从而提高畜禽产品的科技含量。
4.发展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要认真总结县内畜禽养殖大户在生产经营中的经验,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惠,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在稳定巩固提高的前提下,引导各类养殖专业户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效益,牵引和驱动起步较慢的农户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使老大户向特大户发展,新大户在总量和规模上翻番,以增加养殖专业户来扩大规模,实现总量的大突破。
5.完善经营机制,搞活产品流通一是扶持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在生产、加工、经营体系中,生产是基础,加工、经营部门必须着眼长远利益,把生产当做实现自身利益的源泉,主动扶持生产,服务生产,保护生产。二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加工、经营者,在市场波峰期,都能得到均衡合理的利益分配,在市场低谷期,能够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真正形成共损共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依法按章办事。产业体系通过健全章程,用法规契约规范各方面的经济行为,使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利益分配以及违约处罚,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真卫把畜牧经济纳入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轨道。
6.健全组织机构,狠抓责任落实一是要加强畜牧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镇乡也成立相应机构,以加强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二是采取“定领导、定时间、定任务、定奖惩”等措施,把畜牧产业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层层分解下达,纳入各镇乡党委政府和县级各联镇包村部门的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三是要加强畜牧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情况的督查通报力度,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经常对畜牧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进度进行督促检查及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