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位于东径 92 ° 13 ´ ~ 108 ° 46 ´ 、北纬 32 ° 31 ´ ~ 42 ° 57 ´ 之间,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东临陕西,南与四川、青海接壤,西与新疆相邻,北与内蒙、宁夏连接。土地面积 45.4 万 km 2 ,占全国总面积的 4.7% 。海拔在 1000 ~ 3000m 之间。地形呈狭长状,总人口 2600 万人,农村人口 1890.55 万人,占总人口的 72.62% 。全省辖 14 个市州、 87 个县(区),耕地面积 5112.93 万亩,旱地占 70% 以上。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 2.69 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 2.41 亿亩。年均降水量 302mm 。甘肃养牛业历史悠久,饲草料资源丰富,养牛业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养牛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养牛大户和养殖小区蓬勃发展,形成了养、加、贸一体化经营的基本框架。黄牛改良是牛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项常规实用技术,对于推进养牛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养牛效益和质量,推进牛业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历程与现状
甘肃省黄牛冻配改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1980 年,农业部从奥地利引进西门塔尔种牛分配给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原甘肃省武威冷冻精液站)饲养,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 1978 年筹建,是甘肃省“五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之前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引进和人员培训等工作,至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始生产西门塔尔牛冻精。冻精的生产揭开了甘肃省黄牛改良工作的序幕。在当时情况下,农民对黄牛冻配改良亳无认识,畜牧技术人员不足,实践经验缺乏,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编制教材、培训人员,为各地免费提供冻配器械、冻精、液氮、运输车辆,为了方便工作,在全省设立了 4 处液氮供应站,对基层配种站(点)建设给予补贴等多项配套措施,部分地区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采取反补形式,即每冻配 1 头牛反补农户 5 元,基层冻配人员均为财政供养人员,不收取任何配种费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每年召开一次黄牛改良工作会议,下达各地黄牛改良工作任务,并按任务免费分配冻精和液氮用量。各地在省级财政的优惠扶持下,以乡(镇)兽医站为依托,黄牛改良工作逐渐起步,冻配数量小幅增加。随着时间推进和杂交改良犊牛的出生,广大农户亲身感受到了杂交改良牛在出生重、日增重等方面明显优于土种牛,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养牛户参与冻配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 1995 年,全省冻配黄牛数量达到了 10 万头。 1996 年,省财政调整黄牛改良政策,取消牛改补助,向市场化运作过渡,这一举措导致甘肃黄牛改良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河西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形平坦、人口集中、市场经济意识和观念较强,加上政府引导,业务部门及时调整管理办法,使牛改工作继续开展,并在原有基础上制订完善配套政策,鼓励个体企业参与冻配,形成了竞争有序的局面,冻配数量迅速上升, 2006 年,仅武威市冻配数量达到 12 万头;相反,陇东、陇南、陇中地区黄牛冻配出现大幅衰退,大部分冻配点停止了工作,只有极少数冻配点勉强维持生计,冻配技术人员流失严重,收入无保障。近几年,随着牛产业的兴起,养牛业持续升温,各级政府开始觉醒,黄牛改良再次被列入议事日程,河西地区加大牛改力度,增加投入,力求提高冻配数量,陇东、陇南、陇中地区则如梦方醒,重新启动和强力拉动牛改进程,各级政府财力和人力投入大幅增加。 2006 年,全省冻配面扩大达到 80 个县(区), 1073 个乡(镇),冻配点达到 1228 个.转载自中国兽药114网,年冻配数量达到 41 万头,约占应配母牛的 30% ,受胎率达到 85.5% ;全省从事黄牛冻配的人员 1685 人;全省良种及改良牛比重达到 64.5% ,其中一代杂种牛占 40.9% ,二代占 30.9% ,三代以上占 28.2% ;出栏牛平均个体产肉量 103.4kg ,比改良前提高 39.03kg ,部分县(区)比改良前产肉提高达到 60 — 80kg ,效益显著;牛存栏 438.8 万头,出栏 134.8 万头,分别增长 6.2% 和 9.8% 。黄牛冻配改良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全省牛良种化程度、出栏率、产出水平、日增重明显提高,为提高养牛生产水平,促进养牛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我省黄牛改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现在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正确分析牛改形势,找准问题,因地制宜是关键。
2.1 遗传材料供应不规范
由于受市场影响,各地冻精价格和质量不一,种质水平较差的劣质冻精以低价流入市场,部分市县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冻配站(点)为了自身利益,贪图价格便宜,忽略种质水平,致使杂交改良后代性能低下,甚至出现品种不一。全省各地劣质土种公牛本交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还相当严重,良种市场混乱,急待规范。
2.2 冻配数量较少,区域发展不平衡
2006 年,全省牛冻配数量为 41 万头,约占适龄母牛的 30% ,全省还有 90 万头应配母牛未参与冻配改良 , 体现出“基础母牛群大 , 改良覆盖面小”的特点。河西地区以西门塔尔为主导品种进行的杂交改良,多年来已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群众积极性高,改良覆盖面大,管理和技术服务完善,走在全省前列,其它地区仍在起步和正在启动阶段,就整体而言,东西差距较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地域限制,黄改区域性表现突出。
2.3 缺乏统一的牛改规划,品种使用混乱
黄牛改良初期,我省制定了“以西门塔尔牛为主改良全省黄牛”的计划,随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引种、求新求变,东部地区部分群众嗜好红毛色,对西门塔尔牛白斑不适应,全省出现了 8 个以上品种肉牛冻精,随意使用,不受限制,全省及各地无统一规划要求和长期育种及改良目标。
2.4 资金投入匮乏
从牛改开始到现在已 20 多年,基层各冻配站(点)所用冻配器械大部分老化需要更新;各地液氮供应不正常,价格上涨,冻配成本加大;液氮站(点)需要更新设备和增加数量;冻精生产成本加大,供应价格仍然未变;这些都需各级财力扶持和投入。
2.5 冻配改良队伍不稳定,技术有待提高
冻配是一项操作性强的技术工作,集理论性和操作能力为一体。牛改初期培训了大批技术骨干,如今这批人已陆续离开工作岗位,由于岗位艰苦,工作环境差,再加上收入低,新的技术人员得不到补充。正在启动黄改工作地区的技术人员和补充的技术人员基础知识不足,经验欠缺,技术障碍影响冻配受胎率和覆盖率,进而影响群众的积极性。
2.6 种畜引进更新缓慢
种畜是牛改的基础,是生产优质冻精的前提。我省种公牛站虽多次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种畜,保证了牛改的质量和进程,但从目前需求来看,仍需引进西门塔尔种牛 20 头,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冻精需求。为了做好种畜更新,以后每 2 年引进一次种畜补充更新群体。
2.7 管理方式和工作机制不活,龙头企业拉动力弱
牛改是公益性事业,受益于养殖户,各级畜牧技术部门工作机制和管理办法对牛改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部分地区管理方式落后或工作机制不健全,任其自由发展,等待自然增加,部分地区半管半不管责任不明确,部分地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牛产业链条不完善,这些严重影响牛改进程。
3 对策及建议
黄牛冻配改良是提高养牛生产水平最成熟、最有效、最经济的技术措施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牛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甘肃省提出“把草食畜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其中黄牛改良是关键,只要定位准确、措施得力,一定能够实现黄牛改良事业的新突破。
3.1 制定全省牛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地貌、土种牛类群特点和黄牛改良现状,河西地区以西门塔尔牛为主要品种,开展级进杂交改良,充分利用和发挥西杂牛乳肉兼用特点,有条件的县(区)可细分改良目标,分区域以西门塔尔“乳用”和“肉乳”兼用两个方向,对改良效果进行对比,培育同一改良品种的不同类群,为“河西肉牛”的培育作前期准备工作,其它品种改良应严格控制区域,限定数量和范围。陇东、陇中、陇南地区则以利木辛、西门塔尔为主要品种,以安格斯、秦川为辅,在做好秦川、早期牛保种选育的基础上,分小区域制定杂交改良计划,突出区域改良特色,对比不同品种改良效果。根据牛改进程和市场变化,每 3 — 5 年修订一次牛改规划。
3.2 规范遗传材料使用 , 加大推广执法力度
为了提高牛改效果,最大限度发挥杂种优势 , 杂交改良使用的冻精必须是优秀种公畜的冷冻精液 , 且冻精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全省冻精市场进行规范整顿。一是由省家畜繁育中心 ( 省种公牛站 ) 统一供应冻精 , 严把品种质量关 , 省级畜牧行政和技术部门对种畜种质水平进行监督和鉴定 , 有关部门制定统一价格 , 送货上门 , 方便基层;二是严禁各地推广机构和个人从多头多处乱进冻精 , 影响牛改区划和冻配效果;三是严格执法 , 依据《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动物防疫法》,对辖区内土种种公牛和杂种种公牛参与本交配种的坚决予以阉割或淘汰,及时补充冻配点,因自然条件暂时未能设立冻配点的区域,必须使用经鉴定符合种用标准的种公牛。对各冻配点依法开展检查,取缔无证经营、以次充好等扰乱牛改市场行为,规范种畜和冻精的使用。
3.3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迅速提高冻配数量
我省应配母牛改良头数仅占适龄母牛的 30% ,还有 70% 约 90 万头未参与冻配,这说明冻配改良的潜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和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应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作为平台宣传引导;树立典型村、乡(镇),起示范带动作用;介绍改良牛生长发育指标、印发宣传材料等。二是采取行政干预。将黄牛改良列为乡镇工作考核范畴,技术服务水平作为畜牧技术部门考核重要指标,采取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奖优罚劣。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冻配所用冻精液氮半价或全价给予补贴;对所需器械和车辆给予专项扶持,统一招标采购,定期补充;冻配人员工资按冻配头数补贴或奖励。四是下达冻配增长计划,逐级落实牛改任务。
3.4 强化冻配技术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根据牛改的发展,现有冻配点和冻配技术人员不足,原有的冻配人员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分层次对冻配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十分必要。对已熟练掌握冻配技术的进行较深层次理论培训,以生殖生理、发情鉴定、产科疾病等相关知识强化综合技术,新的冻配人员以熟练掌握细管冻精的输精和发情鉴定为主,分批次分阶段轮训,也可采用新老技术人员调整搭配的办法带动新人。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岗前技术培训,实习操作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鼓励大中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加盟冻配事业,培养尖端技术人才,为各冻配点免费发放冻配教材,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冻配受胎率。
3.5 加强牛改体系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以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省种公牛站)为改良龙头单位,市畜牧中心(站)为区域组织机构,各县(区)畜牧中心(站)为牛改执行单位,扩大现有冻配网络,合理布局,增设新的冻配点,扩大冻配覆盖范围。鼓励和扶持个体、企业参与黄牛改良工作。加强龙头单位建设,定期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种畜更新补充群体,增强发展后劲。
3.6 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牛改科技含量
要实现黄牛改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探讨杂交模式与组合,开展好选种选配工作。一是对二元杂交开展不同组合的对比试验,评定不同组合产生的杂种优势和经济利用价值;二是开展三元杂交模式探讨,确定最佳杂交组合;三是开展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做好技术转化工作;四是开展饲草科、育肥技术等应用技术的推广和研究,增强科技转化能力和创新水平;五是开展联合育种,组织大中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扩大巩固牛改成果,制定“平凉红牛”、“河西肉牛”的育种方案。
3.7 创新黄改管理机制,增强龙头带动能力
黄牛改良工作的成果及规模与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有效地管理是牛改的助推器,以县区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供应冻精液氮、统一规划合理布点、统一配种收费标准、统一对冻配人员实行“两证”管理、统一执法管理。由推广机构派专人专车为各冻配点服务,这种模式在凉州区取得了明显的管理实效。在现有肉牛养殖、加工企业基础上,进一步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以订单形式和优质价原则收购改良杂种牛,通过市场带动、利益驱动,调动养殖户开展牛改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