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养猪规模化成主旋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9  浏览次数:112
核心提示:养猪规模化成了当前的主旋律,唱衰小养殖户的声音不绝于耳散小乱、污染环境、瘦肉精、经济效益低等等,其实现在大猪场也照样有将
养猪规模化成了当前的主旋律,唱衰小养殖户的声音不绝于耳——散小乱、污染环境、瘦肉精、经济效益低等等,其实现在大猪场也照样有将病死或者淘汰猪卖给或者交给猪贩处理的事例发生,大猪场的环境污染一直都为人们所诟病。当然,规模化的进程确实有利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技术的提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疫病防控能力等等。只是规模化最终会形成利润重新分配,集中度越来越高,农民将逐渐退出甚至失业,利润被少数人所占有。

据悉,某地治理猪场,拆掉了7000多家猪场然后建了一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规模化猪场,然后相关人员就号称创造了250多个就业岗位。我们简单算一下账,假设一个十万头猪场(以5000头母猪计算,这个成绩目前来讲已经相当不错了),可以照顾到员工200多人和几个老板;如果是10个万头猪场呢?就是至少250员工,和至少10个老板(合资更多);如果是200头母猪就是25个左右的猪场老板和至少300员工;如果是20头母猪,就可以养活250个家庭至少500人。规模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将被迫转行,更多农民将无法再有现在的好收益,以往可以使250个家庭生活不错的利润全部集中到少数几个老板手中,那200号员工也是拿着为数不多的工资,而这250个家庭的人将不知何去何从。当规模化程度越高,饲料场和兽药厂等企业所需要的销售员也将下降,以前5个人干的事规模化后可能只需要2~3人,将来面临失业的人数恐怕也不在少数。

因此,很难说规模化是利民工程还是与民争食。说是利民工程是因为规模化使得猪肉产量趋于稳定,并最终使终端消费者受益,就目前现状而言,利民工程还远没有形成实际效果,可能还需要做到全产业链才能真正调控肉价。说是与民争食就是农民的利益确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利润降低不说,最终将是被拆迁还是主动退出都不好预测,并且以他们的年龄来讲,再就业基本不靠谱,不过目前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既能实现规模化,也能保证一部分农民的利益。

那么小养殖户就必然是坐以待毙吗?显然,在国际化竞争时代,规模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小养殖户如果想要站住脚,就需要突破资金、技术和土地方面的限制。其一,是像国外农场那般实现高机械化程度的养殖,并且能够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国内养猪界,似乎是锄弱扶强,小猪场在最基本的食品安全方面也是得不到支持。其二是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如果规模化最终并未降低多少利润率,那么联合起来办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场,这样利益更大,且可分配这些利益;但如果规模化降低了太多利润率,靠全产业链来平衡的话,只合作建猪场就不大现实。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