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发展 » 正文

我国科学家攻克包虫病元凶基因解析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2  浏览次数:235
核心提示: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包虫病元凶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和转录组,这将为包虫病诊断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
经过3年多的努力,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包虫病元凶——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和转录组,这将为包虫病诊断试剂、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制提供全基因的信息平台,对提高该病的诊疗和预防水平,提高我国在世界寄生虫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记者从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参与此项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自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据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核酸序列部主任、研究员郑华军介绍,科研人员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和转录组的解析,分析了该致病绦虫的生物学特征和宿主与寄生虫的相互作用关系,拓宽了分子寄生虫学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并首次揭示了该虫独特的胆酸调控双向发育的遗传基础,为我国及世界范围内控制和消除包虫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说,包虫病患病率在新疆高达1%至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新疆有非常好的研究资源,可以找到代表性样本,新疆在包虫病研究领域也有长期积累,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就早期诊断、治疗药物和疫苗持续开展研究。

  据课题组介绍,相关的研究论文已于近日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发表。该期刊评阅专家认为,这是第一个高质量的绦虫基因组框架图,也是一个主要的人类寄生虫基因组。研究阐述了寄生虫一些代谢途径的不完整性与其寄生生活史的关系,在大量注释的编码蛋白中,一些蛋白将是新的杀虫药物开发的关键。

  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人和家畜共患病,分布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并呈现日趋严重之势,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是包虫病重灾区,长期以来,人患包虫病治疗只能依赖手术,牲畜只能屠宰,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