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猪肉价格为何让人如此牵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1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58
    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格外引人注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两个字——生猪。

    这是新时期以来,最高行政决策层罕见地对一种食品如此关注。实际上,中央早就对猪肉价格给予了特别重视。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亲赴陕西,指导生猪生产;8月初,总理再到北京农贸市场,视察猪肉供应情况。

    向来“温顺老实、安分守己”的生猪,为何一改“谦虚和低调”品性,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呢?

     首先是因为近期猪肉价格涨幅确实较大,大家吃惯了便宜肉,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肉禽及其制品上涨了20.7%,其中仅6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骨后腿肉价格就比上月上涨了12.3%。最新出炉的统计显示,7月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了45.2%。在武汉,最近几个月肉价的平均涨幅已达三成,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在不少餐馆,小炒肉的价格水涨船高,排骨汤中的排骨分量已然“瘦身”。

    按理说,单单一个猪肉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但在我国,猪肉是CPI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群众肉类消费中的比重超过60%,不说三月,就是三日不知肉味,也不知会有多少人叫苦不迭。对困难群众来说,能否经常吃到肉,是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换言之,猪肉价格在我国不仅具有特殊的经济符号价值,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意义。

    根据比价效应,猪肉价格飙升后,消费者会转而购买牛羊肉、鸡蛋等替代品。近期,各地的牛羊等肉类产品价格出现了齐升行情,不少城市此类产品的价格平均涨幅超过了10%。一些不法商人,也可能借机提高其他产品价格。

     同时,猪肉价格上涨太快,不仅可能削弱前期系列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不得不考虑由其诱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我国历史经验看,农产品上涨往往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兆。由于生猪处于农产品的“中下游”,其价格上涨会通过市场传导,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创下10年来的新高,国内粮价也出现温和上扬。在此背景下,通过控制猪肉价格,有利于牵住农产品价格的“牛鼻子”,遏制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因此,政府在猪肉问题上的高姿态,绝非小题大做,而是视民生福祉为己任,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及时决策。

    年初,人们在唱着《猪之歌》迎接新年时或许不曾想到,“传送福气的使者”带给我们的却是“如此牵挂”。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政府采取系列得力措施后,肉价上涨不会长久,人们的神经更不必紧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