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美丽的广河,春耕热潮弥满山乡,山山川川披上了银装。“村村户户养殖忙,赶着牛羊奔小康”——这就是当前广河县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走进南部山区田间地头,尽入眼帘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热火朝天地为双垄沟播玉米覆地膜。放眼望去,一块块、一条条白色地膜让层层叠叠的梯田披上了银色的盛装,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这看似简单的白色塑料条,铺出了广河县发展旱作农业和联户养殖的壮丽篇章。旱作农业与草食畜牧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耕作方式,但在广河县形成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链,成了支撑“三农”的“铁杆庄稼”。
这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城关镇司家坪村原老支书康成祥为记者详细拔打了增收和致富的算盘。
康成祥这位憨厚的庄稼人与记者促膝交谈,打开了话匣子。他板着指头算起账来:“这里的山旱地,原来每亩地产小麦200公斤、玉米600公斤。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以后,每亩地玉米平均产量高达850公斤,如果每公斤按3元左右计算,每亩地可收入2500多元,比原来亩均增收700多元,这让我们山里人种田有了希望。”
“双垄沟播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覆膜后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水分流失,保住墒情,提高地面温度,促进玉米快速生长;最大的特点是节省劳力,每年秋季或春耕时节进行覆膜,在膜下进行一次性施肥和施除草农药,清明节过后点播种子,抽穗期施一次肥后,不用再到地里干农活了。这样节省的时间可以搞养殖、劳务挣钱,我们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和妇女在家搞养殖。如果家里搞规模养殖,把玉米和秸秆全部当成养殖饲料育肥牛羊,短期育肥后出售,根据利润计算,每公斤玉米收入可高到4.4元,比直接出售玉米每公斤高出1.4元。”这位老支书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总结的种植和养殖经验。
康成祥如今是村里的养殖大户。“5年前,我是村里的穷人,现在我成了村里的致富户,旱作农业技术给我们山区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5年前,我家里只养了2头牛、10只羊,我家的18亩山地全部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以后,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育肥牛羊的利润也比原来高多了,现在我家里养了16头牛、300只羊,
一年能挣到近10万元钱。目前,我们村像我这样的养殖户比较多,基本家家户户养牛养羊,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闲散劳力无事可干的问题,也为困难家庭增加了经济来源。”他很欣慰地说。
康成祥告诉记者:“县上给我们手把手教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给我们免费发放地膜、农机具、化肥等,还给我们发放贴息贷款,解决养殖资金不足的问题。我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县上给我奖励了8万元现金,还免费发放了价值1万元的铡草机。我们山里人如今过上好日子多亏共产党的政策好,县委县政府真情实意服务山里人,带领我们在产业链上奔小康!”
年过古稀的康成祥从村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已有20多年了,但他说起村里的事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依然发挥着一名老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模范带头作用。
康成祥和他所在的司家坪村仅仅是广河县发展旱作农业与联户养殖产业链上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
目前,广河全县42万亩耕地中,35万亩山旱地100%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使昔日旱塬变粮仓,一跃成为全国旱作农业粮食生产区。全国全省的旱作农业现场会多次在广河县召开,推广该县种
植经验,也成为全州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主产区,为发展草食畜牧业储备了丰富的饲草原料,形成了旱作农业与草食畜牧业产业链,成为广大群众的致富产业。
到过广河县最大牛羊交易市场三甲集牲畜市场和城关镇牛羊交易市场的人都领略过市场的繁荣景象,从这里折射出广河县蓬勃发展的草食畜牧业前景。据不完全统计,在三甲集每年交易牛10万头左右、羊18万只左右。广河县被省上列为全省“种养结合示范县”和“养羊大县”。
如今,在广河县,一条旱作农业和草食畜牧业相得益彰的产业链在全县拉开,一幕党群联手谋跨越、奔小康的美丽画卷在广通河两岸、南北两山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