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查获2000余斤病死猪肉 内含伪狂犬病毒等
2011年下半年,张家港警方会同有关部门在吴江、江阴、张家港等地展开联合执法,抓获从事收购、加工病、死猪肉团伙成员孙传伟、吴治虎等嫌疑人,当场查获病、死猪25头,病、死猪肉2000余斤,经检测,查获的病死猪和猪肉存在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等病菌。
据吴治虎交代,他们印制名片发送至各个养猪场,一旦有病猪、死猪,个体养猪户会联系他们前 往收购,至于猪什么病、怎么死的他们并不知晓。该团伙将收购来的病猪、死猪主要运往江阴一个并无经营资质的屠宰点,经屠宰加工后销往张家港、无锡、南通、 泰州等地,一般卖给生产香肠的个体户、偏远的肉类批发市场。令人震惊的是,有些熟菜店也向他们购买猪头等进行加工。据称销售一斤病、死猪肉可获利1-2 元。
宣恩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打造生猪外调大县
宣恩县对推进扶贫和老区建设村的养猪户每户补贴5000元财政扶贫资金,争取到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年到位资金240万元,对养猪大户贷款实行财政扶贫贴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标准化规模养猪的资金需求。
宣恩县大力实施无公害养猪,做到养殖环节无污染,生猪的饮用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管理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其生产过程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认证,并实行档案管理,落实可追溯制度。对达不到要求的,依法进行处理。
据 了解,宣恩县加强对养猪过程的监管,要求每个畜牧技术员联系10户养猪示范户,每户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目前,20名畜牧技术员联系200户养猪示范 户,养猪示范户2011年出栏生猪2万头,今年前3个月出栏5000头;畜牧部门还对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实行挂牌管理,对其养殖过程不定期抽查监 管。目前,全县挂牌管理的养猪大户有1207户。
宣恩县正着手建设1个养猪大镇(沙道沟镇),椒园镇椒园村、万寨乡芷药坪村等12个养猪大村和一批养猪大户,养猪大镇年出栏肥猪10万头,养猪大村年出栏肥猪1万头,养猪大户年出栏肥猪50头以上,以带动全县扩大生猪养殖规模。
别人养猪赔钱他赚钱,靠啥?
“猪又没法养了,卖一车赔一车。”成了现在养猪人的口头禅。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第1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4.55元/公斤,比上周下降0.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8%,比1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7.75元/公斤已下跌了21.99%。全国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大部分养殖户已经出现明显亏损,国家相关部委5月11日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针对生猪价格波动提出调控预案。而记者见到的一个养猪人却是一脸轻松,正在为扩大养殖规模做规划、找合作伙伴,对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降并不关心,原来他公司出栏的活猪价格达到15.2/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价格,不但保本而且略有盈利。他就是标准化自然养猪人??山东河源养殖繁育股份有限公司当家人禚启东。
别人养猪赔钱他赚钱,记者感觉很奇怪,决定前去讨教一番。禚启东说:“养猪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抓好日常管理,按国家规定做好每一次防疫, 做到生产信息化、饲养精确化,达到高效率低消耗。”记者一听,这是每个养殖场必须做到的,没有一点特殊的招数。但是,禚启东说,听着简单,自始至终做起来 却不易。关键是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到省力、省水、省料,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猪肉的品质,保证在生猪价格波动中稳赚不赔。
由于养殖场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有丰富的玉米秸秆原料,禚启东养猪起步时就采用标准化自然养猪法,饲喂料以自配料为主,用省农科 院畜牧所提供的配方,将玉米秸秆晒干打碎,通过益生菌发酵,加工出自己的饲料,比全价料每吨节省200多元,这样一方面是保证饲料来源的安全性,另一方面 降低饲料成本。采用的标准化自然养猪法,以先进的微生物技术为核心,通过发酵床对猪的排泄物进行科学处理,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零排放、无污染的效果。禚 启东说,和传统的发酵床相比,他们使用的是自己改造的发酵床,增加了猪喂料喝水区域的宽度,让猪的活动范围加大,改造的发酵床做到了省力、省水、省料,猪 在发酵床上,十分舒适,活动量大,提高了猪的免疫力,生长发育健康,而且增强肉的品质,生产的猪瘦肉多,肉嫩,口感好,在市场上极为畅销,这才是禚启东的 养猪的高招,他总结为“三省一提一增”。而且发酵床使用后的垫料,又经加工成高效有机肥,使用在大田作物上,成为增加收入的又一个途径。禚启东说,在价格 低迷时,一定要和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紧密团结起来,依靠疫苗兽药生产企业的技术服务队伍,组织培训合作社成员的疫病防控能力,为入社的散养户提供实实在 在的服务,做到统一管理、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控制养猪成本,保证社员的养猪利润。
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禚启东正在利用这一平台优势,推广自然养猪法,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计划用5年时间发展成 为“种、养、加、销”一体的整体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以“销售、科研、信息”三个网络为依托,重点建设“养殖、种植、加工”三个基地,2012年建成3个 母猪群、1800头母猪,开发建设2.5万多亩黄河滩地;三年内建成4个母猪群、2400头母猪,繁育、育肥各60000头;五年内建设50万头生猪屠宰 线和沼气发电项目,实现种植、养殖、繁育、育肥、屠宰、销售一条龙,年实现利润6000万元。
北京市试点推广智能养猪系统
测重配餐个性化饲喂
“智能化养猪,管理一个3000头猪以上的规模猪场,只需2人;智能养猪能节省饲料5%,每头母猪每年能增产仔猪4头,农民增加收入2000元。”日前,北京市平谷区农业局的崔凤瑞介绍说。
在平谷区一家种猪育种公司技术人员丁立军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一个猪舍,只见猪儿有的懒散地躺卧着,有的自在地走来走去,完全不是印象中一群猪在一个小猪栏里挤来挤去的样子。据介绍,这儿的猪之所以有这样的待遇,完全是因为该养猪场引进了国外智能化群养管理系统。
笔者参观时正赶上饲喂时间,只见猪自动排好队,去拱饲喂器的门,该系统扫描猪耳上的电子耳标后,按每头猪的身高体重发放配好的营养大餐。“这样既减少了传统混养喂料时出现的营养不均衡问题,也减少了饲料的浪费,实现了精准配料、科学饲养。”丁立军介绍说。
“我们采用这个系统后,改变了传统的限位栏、小圈封闭饲养对猪群的束缚,给猪群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更加适合其生产天性,减少应激反应,显著改善动物福利。”丁立军介绍说,养猪也讲福利,比如,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识别猪只是否发情。
“过去得靠饲养人员根据观察和经验来识别母猪是否发情,往往不准。”丁立军说,而这套系统可准确鉴定发情,当母猪进入发情鉴定器,通过嗅洞探访公猪时,经 扫描确定猪只身份,根据探访次数和时间,判断母猪是否发情,并对发情母猪进行喷墨标记,掌握最佳配种时间,提高产仔率。另外,精准化饲喂可控制母猪膘情, 科学满足母体及胎儿的生理需要,提高胎儿成活率。
一套系统40多万元,养猪场会不会赔本呢?据平谷区农业局局长李小丰介绍说,采用这套系统后,降低了饲养成本。一是饲养人员数量减少,工作时间也明显缩 短,管理一个母猪群体为600头的规模猪场,由原来的6人减少到2人;二是由于该设备的精准饲喂,完全杜绝了浪费饲料和用水的现象,节约用料5%;三是延 长了母猪的使用年限,降低了淘汰率。
“为了改变传统养殖方式,近年来北京市逐渐加大了养殖设备的补贴力度。”北京市农业局农机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去年该局用于畜牧水产养殖的补贴资金达 1079万元,还首次引进智能养猪系统,投资92.1万元在平谷建立了两个示范点,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财政补贴了50%。2012年,该局计划继续在平谷 区3个猪场示范推广4套母猪智能化饲喂设备,以后逐步在全市扩大推广范围。
猪价下跌 黑龙江巴彦养猪户为啥不慌
王晓波等散户纷纷参加了生猪养殖合作社,怎么养怎么卖基本由合作社定夺,王晓波安心地扩大了规模。去年,王晓波出栏生猪500多头,纯收入30多万元。面对这轮生猪价格下降,王晓波依然沉稳地补栏。
“以前生猪价格要是掉到6元1斤,养殖户基本无利可图,而巴彦养猪户每头生猪依然能挣100多元。这些利润都是从合作社‘挣来的’。”县畜牧局负责人说,巴彦县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要比市场低很多。合作社“五统一”饲养模式,使饲料、防疫、用工等成本大幅降低。
过去,巴彦县农民都属于生猪饲养“个体户”,投入产出比低,抗风险能力弱。从2007年开始,巴彦县致力于农民养猪合作社建设。到去年底,养猪农户由 6万多户减少到1.8万户,而生猪饲养却从200多万头增加到320万头,户均收入也从当年四五千元增加到10多万元。
县委书记邓宏图说:“要把传统养殖发展成支柱产业,政府必须做好引导。为此,我们安排400余名干部长期蹲村驻户,指导农民科学养殖,使农民越养越有信心,越养越有积极性。”
绿色养猪,一头增收200多元
2011年哈尔滨农业博览交易会上,巴彦县“大学生猪倌”董彦龙的“清水涮猪肉”出了不少风头。300多斤猪肉,半天时间就被客商们“涮”光了。
巴彦县把打造生猪品牌列为主攻目标。2010年,巴彦丰源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巴彦龙海养殖合作社,分别立项“绿色标准猪”饲养,严格把国际谱尼测试中心 的“谱尼检测”指标定为生猪养殖标准,2010年,两家合作社相继通过“谱尼检测”,“绿色标准猪”32项指标全部达标。绿色生猪全被订单收购,每斤价格 高出普通生猪1元多钱,一头增收200多元。
记者在丰源养猪合作社看到,“绿色标准猪”猪舍带有空调,温度常年维持在20摄氏度上下。猪舍底部铺设木板,生猪吃住在床上,不会着凉上火。丰源合作社李志超说,生猪都在这样的环境中饲养,如果防疫到位,猪不会得病,也不用药,基本可以实现绿色喂养。
据介绍,今年巴彦县“绿色标准猪”出栏量将由去年6万多头上升到20万头,纯增效益4000多万元。
知识养猪,破解“猪周期”怪圈
董彦龙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猪肉价格下降,生猪补栏量不足,这时候应该补栏。董彦龙有一本信息账,账本上不但详细记录了从2006年至今的3次生猪价格变化,还有每年种猪配精、仔猪销量及价格等数据。他说,种猪配精数量多时,8—10个月后,猪价必然要下降。仔猪销量少时,4个月后猪价肯定上涨。如果在一两年内重复这样的震荡,势必迎来“猪周期”。
“大学生猪倌”房椿滨是巴彦最早一批使用无线上网笔记本的“潮人”。春节、国庆等长假期间,房椿滨都会随时关注网上猪肉市场信息。因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也时时影响着猪市。
2008年,房椿滨与妻子刘丽从东北农大毕业,回乡接手刘丽父亲的养猪场。夫妻俩既是老板又是饲养员,经过3年多努力,不但收回投入还净赚数十万元,生猪存栏由当年的百十多头,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头,年出栏生猪也由三五百头增加到去年的7000多头。
在巴彦县,像董彦龙、房椿滨这样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猪倌”已有13位,由他们这批知识型“二代猪倌”领办的合作社,给生猪养殖业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