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破解“猪周期”
生猪价格平稳、利润稳中有升,是养殖户们的梦想。但生猪养殖是一个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养殖户总是根据上一周期的价格来决定下一期的饲养量。正因此,滞后的信息导致市场很难走出“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怪圈。
市农业部门相关人士介绍,2003年、2008年和2011年,这三年是养猪赚钱的好年头,但也“坑”了一批养殖户。许多养殖户见行情好,就扩大了养殖规模,导致供求关系失调,猪肉价格急跌。看到赔钱,养猪户开始杀猪或弃养,猪肉又因为紧缺而涨价。因为生猪价格的影响通常会滞后,所以当前要警惕一些地区出现杀母猪、卖猪崽的苗头,谨防几个月之后市场因为供应不足而出现价格反弹。
如何破解生猪生产大起大落的“猪周期”,走出“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的怪圈,是道待解难题。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建立预警信息制度外,鼓励规模化养殖是根本。散养户追涨杀跌的心理很强烈,这对市场的良性发展不利,而规模化养殖企业能主动获取市场信息,规避市场风险。规模化企业占得比重越大,养猪行业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生产才能有计划,价格才能平稳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