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我国畜牧业发展已形成五个特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4-13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9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畜牧业正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1985年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作一简单回顾,希望能对行业有所借鉴。
  一、人口和收入增长导致畜产品需求增长
  在1985—2005年间,我 国的城乡人口增加了2.49亿。2005年年底城乡总人口数为13亿,比1985年的10.58亿增长了23%。从结构上看,城镇人口在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2.51亿增长到2005年的5.62亿,增长了1.24倍;农村人口从1985年的8.08亿下降到2005年的7.45亿,减少了8%。1985年以来,全国各地区农村经济在总体上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7.6元,提高到1995年的1577.74元,增加了2.97倍;2005年增长到3254.93元,比1985年人均纯收入增加7.19倍。20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11.39%。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5年的739.1元,增长到2005年的10493.03元, 年均递增14.42%。城市和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量同步增长,但城市人口人均畜产品消费量明显高于农村人口 (见图1和图2)。
  从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来看,作为主食的粮食消费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粮食消费从1985年的254.35千克下降为2004年的159.77千克,平均每年约下降1个百分点。副食类中的牛羊肉、禽肉、禽蛋和水产品消费增长较快。动物性食粮从1985年的26.74千克上升为2004年的37.45千克。可以看出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以副食为主靠拢,更加注重膳食的营养丰富性、种类多样性和结构合理性。
  随着人口的上升、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人均消费畜禽产品的增加,这势必会刺激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而使畜禽产品的产量产值快速增长。
  二、畜牧业加工和生产水平持续增长,畜产品结构得以优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畜禽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一些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对牛羊肉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持续增长,基本上保持一种“先快后稳”的增长态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 1998年以后,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大多数农产品开始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农产品价格出现普遍的连续下降,畜禽产品也不例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畜禽生产开始由以前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平稳发展阶段,2000年以来,猪肉的年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以上,牛羊肉明显高一些.基本维持在5%-12%,禽肉生产不稳定,年际波动最大。全国肉类产量从1985年的1926.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7743.1万吨,增长了3.02倍,年均递增7.40%。2004年禽肉产量1351.4万吨,比1985年的160.2万吨增长了7.44倍,平均每年增长12.11%(见图3)。
  从肉类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我国的肉类主要品种按其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为猪肉、禽肉、牛肉和羊肉,其中猪肉占总产量的2/3左右(见图4)。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类牲畜和饲料转化率较高的禽类,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2005年,猪肉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为64%,比1985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牛肉比重为10%, 比1985的2.42%年上升了7.58个百分点;羊肉比重由1985年的3.08%上升至2005年的6%,增长了2.92个百分点。禽肉比重由1985年的8.32%上升至2005年的20%,增长了11.68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肉类结构继续稳步调整。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5:19:9:5:2,这一结构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即在发展进程中适应形成的消费习惯、民族性特点和动物生物体生长周期以及市场变化。同时,我国的肉类结构与世界肉类结构的变化过程基本是符合的,世界肉类结构比重中,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分别为40\'30:24:5:1。所以,我国在肉类发展中依然坚持了猪肉业稳定发展,禽业积极发展,牛羊业加快发展的原则,推进肉类品种合理结构。
  这一时期,我国奶类产品生产也大幅增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20年来高速发展,2005年全国奶类产量2864.8万吨, 比1985年的289.4万吨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2.5%, 特别是2000年以来, 我国奶业超高速发展,产量年均增长26%。
  三、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总体趋于平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以肉禽蛋类产品的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为例,1985年至1993年间, 价格除了1990年、1991年有一定下滑,分别为97.4、96.9(上年:100),其余年份相对上年都有一定的上涨(见图5)。其中1988年价格指数高达140,是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1994年以来,肉禽及制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6)。1994年指数为141.6,到2005年指数下降为102.5。其中1998、 1999、2000、2002年4年价格均比上年有一定下降,分别为90.9、90.7、98.5、99.5。蛋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升有降,价格升降相互交替。价格最低的年份在1997、2000年,指数分别为79.3、84.5。最高的年份在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为116.5、120.2。
  四、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到2005年,我国肉类和禽蛋的总产量分别居世界第一,肉类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牧业已由自我满足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我国畜牧业总产值已超过1亿3千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很多省已超过50%,这些省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畜牧业。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头戏。
20年来,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见图7),说明畜牧业对农业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畜牧业已成为大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市场化特征最明显、最具活力、效益最为显著的重要产业。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达70%。畜牧业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刚为32%左右,因此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提高
  畜禽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管理加强,产业形成相应联动全国畜牧大省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养殖,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养殖小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用量增加。规模化养殖场户逐渐增多。同时近几年出现了新型的养殖方式——养殖小区。2004年底,全国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涌现了一大批畜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到2006年,全国已有养殖小区6万多个。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逐步推广。退牧还草工程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发展正在由产量扩张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家畜品种改良加快,配合饲料使用量增加.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0年来,各种畜牧产品由最初全国各地的分散养殖,到目前逐渐形成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肉等各种产品的优势养殖产业带。在东中西部的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畜禽产品的区域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产品逐渐向优势产业带集中。根据2005年中国肉类工业发展情况报告,从肉类产业区域经济看, 已逐步形成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向南北两翼扩散的生猪生产带; 以中原和东北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和中原及西南为主的肉羊生产带; 以东部省份为主的禽肉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禽蛋生产带;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为主的奶业生产带。肉类工业生产随着畜禽生产集约化及市场拓展而调整组合,形成了有机联动,产生了社会和经济效应。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生猪13个主产省猪肉产量已占全国的76.8%;肉牛产业带8个省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66.3%;7个奶业主产省牛奶产量占全国的62.2%;10个家禽主产省禽蛋产量占全国的79.2%。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