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民奎本来没把2011年6月4日的溢油事件当回事,他告诉记者:“泄漏点蓬莱离这里还有距离,6月份事故方还在隐瞒,到7月才开始大面积报道,我看到的主要是大连的海户在捞油的新闻。”事故方早期对于溢油时间和溢油量都拖延隐瞒,农民们自然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更重要的是,海面上的西风尚未把主要污染油面吹到自家门口。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扇贝养殖一直是环渤海一带的致富首选。曲民奎是烟台牟平的扇贝养殖大户,直到7月10日,他满怀希望地从海里提起2011年的第一个笼子。出现了让他感到茫然无助的情况,水里的扇贝苗不仅基本没有长大,很多还都张开了口。“我这才知道这次的溢油有这么大影响。”
现在大部分石油已飘散和沉入海底,海面上看不出油,但捡起一块砂块,曲民奎用剪刀剪开,里面是黝黑的油色,给我看完,顺手扔进火炉,立刻冒出一阵火苗。按照烟台牟平近10年来普遍的养殖习惯,2000万粒扇贝苗在春夏之交的5月24日全部入海,每粒花了曲民奎7厘钱,挨挨挤挤地塞满1.7万个笼子,用绳索穿好挂在海面以下的约半米深的海水里,远远看着只有许多支撑的浮球。曲民奎2011年十四五万元的扇贝苗购买成本投入,只能算是渤海湾沿线养殖户里中小规模的。按照2010年的价格算,因为增加了扇贝苗,曲民奎2011年预计的净利润在80万元左右,而2011年减产九成,现在他的总收入只有七八万元,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在渤海湾一段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低矮的水泥墙围起来许多场子。养殖季节已经过去,所有的工人都回家休息,现在本应是老板最忙碌的采购季节,却没有一个院子写着任何售卖信息。全部都是养殖以扇贝为主的当地农民。
曲民奎有一条拖船专用于打捞,两艘出海的小舢板,还有拖船用的挖掘机、拖拉机和几万个堆积得整整齐齐的纱网笼子。他驾驶舢板的技术已经有些生疏了,在山东沿海已经普遍使用渔业工,虽然只是个小老板,2010年净挣50万元的利润虽然让这个世代靠海吃海的渔民不用再亲自风吹浪打地去受罪,但也没有给他足够的底气去对溢油产生质问的想法。
这些年收入20万~50万元的中小养殖户,大多每天开车奔波于自家和海边养殖场之间。打听溢油对于其他渔民或其他养殖业者的损失,他们就完全事不关己。无论哪个村庄,养殖户都是最富的阶层,虽然苹果、葡萄种植也是烟台的传统农业项目,但这些年收入稳定走高的还是扇贝养殖。小户的选择机动灵活,某年扇贝价格上涨,则第二年就多聚集了一些人来干,下跌则放弃不干了。
曲民奎算是近10来年断断续续做得比较好的。一到10月,曲民奎家就要请至少40个以上的妇女来剥贝柱,2010年价格每斤24元左右,而此前的年份除非产量大幅度增减,价格基本可以维持在这个水平。2011年因为大幅减产,价格反而增长了一点,但是渔民们普遍失去了90%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