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荆门市2007年畜牧兽医工作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2-07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422
为认真贯彻落实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发展健康养殖,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特提出如下工作要点。
  一、工作思路
  2007年畜牧兽医工作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以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猪禽生产,突破发展草食畜禽;积极转变畜禽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全面实施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畜牧兽医工作新机制。
  二、发展目标
  2007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分别达到310万头、6.5万头、34万只、3300万只,同比增10%、10.7%、8.2%、12.2%;肉类总产量30.16万吨,同比增12.4%,禽蛋产量11万吨,同比增14.5%;畜牧业产值41亿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以上,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60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快畜牧生产步伐,夯实发展现代畜牧的产业基础。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畜牧的基础。要加快生产发展速度,提高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重点在三个突破上作文章。
  大力推进畜禽小区建设,在规模养殖上实现突破。以开展畜禽小区验收和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为手段,促进原有小区上档升级;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新建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为引导,加快小区建设步伐。依法实行小区建设备案制度,推行小区规范化管理。着力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全力支持武汉新捷、上海天泽生物加工肥项目动工实施,探索解决小区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使小区达到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防疫达标化、环境生态化、产品绿色化。2007年巩固现有的80个小区,新建20个小区。以小区建设带动规模养殖,大力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镇和养蜂业,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畜牧养殖格局。
大力推动草食畜禽发展,在肉牛养殖和水牛综合利用上实现新突破。适量引进南阳牛、秦川牛等良种,扩大母牛群体;建设一批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舍饲育肥示范场和杂交水牛综合利用示范场;改分散饲养为适度规模饲养,走养母牛、繁小牛、育肥牛、卖肉牛、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新路。同时,积极推进种草养羊、种草养鹅等工作,促进养羊和养鹅业发展。
  大力推进种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争在畜禽种源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争取项目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和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等多种形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场发展种源生产、建设种源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生猪品改,加强牛羊品改。健全和巩固现有的生猪和牛羊品改点,建设牛品改站点15个,完成4000头牛冻精配种任务,提高冻配受胎率。充分挖掘良种羊的种用潜能,努力扩大良种山羊覆盖面。不断发展种禽生产,积极为京山神地、沙洋仙羽、掇刀鹅王和绿丹禽业等龙头企业服务,搞好种禽繁育场建设,努力提高种禽生产能力。
  (二)加大疫病防控工作力度,构筑发展现代畜牧的安全屏障。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建设现代畜牧的重要保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要求,认真抓好2007年春秋两季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实行常年免疫,每月定期补针;对规模场的口蹄疫、猪瘟、新城疫按程序免疫,散养畜禽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针,五种一类重大动物疫病存栏畜禽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加强对犬类的免疫。要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防疫保障体系、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严防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要积极争取防疫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和落实乡镇"以钱养事"改革补助资金,搞好防控物资的采购和储备,保障防控工作需要;认真执行防疫责任制和过失追究制,保障各项防控措施及时落实到位。
  (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现代畜牧的绿色安全。
  发展健康养殖是建设现代畜牧的重要任务。加强畜禽饲养、加工、销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源头监管,推行畜禽养殖档案和牲畜耳标制度,建立快捷、准确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强对畜禽饲养投入品的监管,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在完成省下达的各项检测任务基础上,全面开展对全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检测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畜禽产地和产品认证步伐。2007年完成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换证)5个、产品认证4个的目标。切实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严把产地、运输、屠宰、市场检疫关口,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快速的肉品检疫检验技术和设备,提高病害肉品检出率。全市产地、运输检疫率达80%以上,屠宰检疫率达100%,检疫出证率达100%,市场检疫回证率达95%以上。协助筹建城区禽类批发市场,对禽类产品实行定点批发、统一管理、集中检疫。
  (四)重点培育畜牧龙头和中介,健全发展现代畜牧的产业体系。
  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畜牧业上档升级,实现畜牧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建立集养殖、加工、流通为一体产业发展体系;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和谐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现有省、市畜牧龙头企业;关注支持新兴畜牧企业;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力争通过内引外联、联合兼并,发展壮大一批实力强、品牌响的畜牧产业龙头,在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取得突破。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培育一批运作规范、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合作组织。筹建荆门市生猪、牛羊养殖协会,协调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围绕生产、加工和流通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中介机构)+基地+养殖户"相互和谐发展的产业化运作机制。
  (五)推进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强化发展现代畜牧的科技支撑。
  建设现代畜牧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着力培育现代畜牧业经营主体,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投入资金、集中时间、选择重点下大力培养一支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的畜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畜牧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在2006年基础上再新建200个科技示范户,使科技示范户总数达到1000个,建立示范户档案和定期联系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大力推广先进养殖模式和实用技术。重点推广"肉羊1235模式"(建1栋标准羊舍,种植3亩高产青饲料,饲养20只能繁母羊,年出栏肉羊50只),"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稻鸭共育模式","猪鱼"、"猪沼稻"、"鸭鱼"配套养殖模式、"打包青贮"、"秸秆微贮"等实用技术,提高广大养殖户的科技水平和养殖效益。
  (六)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发展现代畜牧的信息公路。
  用信息技术装备畜牧业,对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打造三个信息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荆门市畜牧政务、技术、价格信息发布平台--荆门畜牧信息网;组建手机短信互动平台--荆门畜牧联通集团网;利用语音平台10109555组建技术咨询平台--荆门畜牧智能语音平台,开展专家语音应答、在线咨询活动。通过三个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全市畜牧行业信息的互联、互动、互通。完善和落实《荆门市畜牧信息工作考核制度》,坚持做好畜牧定点调查与统计工作,抓好全市畜牧基础信息工作;加大各类畜牧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工作力度,为全市畜牧经济发展提供软环境支撑。
  (七)全面实施兽医体制改革,建立推动现代畜牧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畜牧兽医职能是发展现代畜牧的客观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鄂政发[2007]年3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出台实施方案,会同编制、财政、人事等部门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建立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基层防疫体系,促进全市动物卫生工作和畜牧事业的全面发展。
  (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创建文明机关。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创建勤政廉洁机关。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增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全面推行执法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确保公正执法;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简化机关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创建务实高效机关;组织实施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努力创建文明机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