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长春市以提升畜牧产业整体规模和打造全市第二经济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强牧惠牧政策为保障,以实施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为载体,紧紧围绕推进健康养殖、良种繁育、畜产品加工、产业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五大重点,强化政策扶持,狠抓工作落实,全市畜牧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其主要特点:
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预计2010年全市畜禽总量达到6.9亿头(只),比2005年增长84.5%;畜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234.5亿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01.7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46.3%和15%;农民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2236元,比2005年提高26.2%。肉、蛋、奶总产量可分别达到245.2万吨、44万吨和13.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46.3%、13.4%和54%,将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畜牧业指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排序中的位置不断前移。2010年人均肉类占有量、肉类总产量仍将位于第一位,畜牧业总量在全省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实现产值连续10年占据全市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牧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近40%,畜牧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结合全市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积极推进千万头生猪、百万头肉牛、3亿只肉鸡、45万吨乳品、1.5亿只鸭鹅、25万只梅花鹿和1000万只肉兔等七大产业园区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全市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市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已由2005年的36户发展到2010年的63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户,省级龙头企业16户,市级龙头企业41户,总资产达100多亿元,已经形成了生猪、肉牛、肉鸡、肉鹅、乳制品、鹿产品和肉兔等7条龙型经济。五年间,全市畜产品加工续建和新建项目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2亿元。2010年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将达260亿元。
三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2000个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县两级财政拿出补贴资金1.5亿元,争取省奖补资金4200万元,全市新建扩建健康畜禽养殖小区1428个,规模饲养率近75%,集约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肉牛繁改项目建设进展较快。新牧公司在抓好牛舍建设的同时,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西门塔尔种公牛30头,为肉种牛繁育奠定了基础;双阳梅花鹿提纯复壮项目取得积极进展;良种基地建设效果明显,德惠的吉星祖代、父母代肉种鸡场,双阳的屹邦父母代种猪场等一批规模较大的良种繁育基地相继建成。五年间全市新建种畜禽场109家,标准化配种站点达1058个,新建了13个省级标准化站点。
五动物防疫工作成果显著。建立并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防控体系,加强职业兽医资格认证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防疫资金5500万元,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动物免疫和“消毒月”活动,确保了全市无重大疫情发生;强化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了动物养殖和免疫档案,免疫标识佩戴率和注册上传率逐年提高;强化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切实抓好产地、运输和屠宰检疫。病害动物及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市场冷库、肉类制品加工企业等经营的动物产品附证率,分别达到了100%。开展了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打掉了一批非法经营病害动物的窝点;加强流通环节的肉品监管,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产销两地联防机制,确保了市民用肉安全;加大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每年完成饲料200个批次和兽药450批次的抽样检验,合格率分别在98%以上。去年,组织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培训了人员,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应急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
六清洁能源工程开始起步。在新建和扩建的小区,建设了标准化的粪污发酵池,实行固液分离,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同时,着手抓清洁能源建设,重点抓了国家发改委扶持的5家大型养殖场利用沼气生产复合肥项目。其中德惠阔源牧业有限公司建设了大型沼气池,并已从石家庄购置了复合肥生产设备;九台市裕民牧业园区建设了有机化肥厂,年处理粪污205万吨,生产有机肥102万吨,对清洁能源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七“六大”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现代牧业合作经济体系建设上,总结推广了长春市双赢生态养猪技术合作社的经验,全市新建各类牧业经济合作社569个;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上,按时完成了国家、省和市本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积极开展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完成了畜牧业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今后的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础;在畜牧业融资体系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私人投资在内的融资渠道;在强化畜牧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上,以牧业小区为切入点,开发了畜牧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并从去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运行;在强化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上,完善了市、县、乡、村、场五级技术推广培训体系,积极推广标准、健康、绿色养殖技术,提高了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在畜牧业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上,认真落实国家、省市的各项强牧惠牧政策,先后向国家和省里争取县级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生猪扩繁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等28个项目共18亿元的扶持资金。同时,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小区建设、动物防疫等项扶持政策,为全市畜牧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