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对仔猪腹泻的鉴别与防治
恩拉霉素,恩来霉素,恩莱霉素,持久菌素,持久杀菌素,恩拉鼎,安耒霉素,恩霉素,安来霉素
恩拉霉素CAS号: 11115-82-5
恩拉霉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产生气荚膜梭菌有特效。在畜禽的饲料内添加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能改善腹泻腹胀、明显提高增重、改善饲料报酬。
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抗菌机理:
恩拉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极强,主要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细胞壁主要是维持外形、保持渗透压稳定,其主要成分为粘肽,在革兰氏阳性菌,粘肽占细胞壁总量65-95%。恩拉霉素能阻止粘肽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入菌体,使细菌变形肿大、破裂而死亡。恩拉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裂殖阶段,不仅杀菌,而且溶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05-3.13μg/ml。
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抗菌能力:
产气荚膜梭菌在饲料中普遍存在,它能损坏小肠,加剧球虫病的严重性,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这是造成鸡水便、坏死性肠炎和猪下痢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几种促生长抗生素对从肉鸡场分离出的产气荚膜梭菌试验中发现,恩拉霉素具有最强的抗菌能力,并且未发现耐药菌株。
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产品特点:
1、恩拉霉素具有强大的抗菌效果,它对厌氧和需氧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是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产气荚膜梭状杆菌。无论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恩拉霉素都能对革兰氏阳性菌显示良好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产气荚膜梭状杆菌作用极强,该菌是引起猪、鸡、兔子生长抑制和坏死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2、目前恩拉霉素尚无交叉耐药性,恩拉霉素产生耐药性非常慢,目前尚未分离到对恩拉霉素耐药的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3、因为恩拉霉素口服基本无吸收,在肠道内不吸收,主要经过肠道排出,毒性小,无残留,所以不必担心药残问题,也无停药期。
4、恩拉霉素在饲料内性能稳定,即使在制粒过程中仍保持活性。
5、恩拉霉素治疗坏死性肠炎,改善肉鸡、蛋鸡、猪、鸭子、兔子、水产品的腹胀腹泻。
6、恩拉霉素药物对猪、兔子、鸡、鸭和鱼都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恩拉霉素的在饲料中添加量小,但效果优于金霉素、黄霉素和盐霉素等。
7、恩拉霉素对光、热、潮湿等环境因素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在饲料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恩拉霉素效价也无明显改变。
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使用效果:
1、在乳仔猪料中添加恩拉霉素,能减少乳仔猪腹泻。在育成猪阶段使用恩拉霉素,可以有效改善猪的饲料报酬,提高养殖效益。泌乳母猪阶段连续使用可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和乳猪的断奶体重。
2、鸡料中使用恩拉霉素能减少鸡只肠炎和腹水便的发生,同时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促生长降低料肉比。蛋鸡中使用能维持鸡只体重,可以很好的保证产蛋高峰和避免产蛋率的下降。此外恩拉霉素能提高抗球虫药的抗球虫活性、降低抗球虫的发生率和降低鸡舍氨气浓缩改善环境的作用。
3、恩拉霉素改善兔子腹胀腹泻,增进兔子食欲,增加兔子体重。
武汉广途科技公司的恩拉霉素推荐使用剂量使用方法:
1、兔腹胀病的防治方法:用恩拉霉素拌料,400g-500g每吨料,连续10天(务必不少于10天),效果就可以很明显。400g即可达到预防,500g即可达到治疗作用。
2、鸡:添加恩拉霉素100克-350克/吨连续饲喂,用于改善饲料报酬。发生肠炎时治疗350g/吨全价料,连续使用5-7天,症状改善后改为预防量250g/吨全价料继续使用15天,直到稳定。如果有球虫病混合感染,同时配伍使用抗球虫药,效果更好。
3、乳仔猪上面的使用:恩拉霉素添加200-350g/吨与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复配可以很好的控制乳仔猪腹泻。
4、母猪上面的使用:恩拉霉素500g/吨,用于紧急治疗由于诺维氏梭菌引起的母猪胀气病。
5、肥育猪添加恩拉霉素65-250g/吨全价料,可以起到促生长提高饲料报酬的效果。
6、泌乳母猪添加恩拉霉素200-250g/吨全价料,可提高母猪泌乳量。
7、肉用仔鸡全价料中添加4%恩拉霉素预混料 250克/吨,或者8%恩拉霉素预混料125克/吨;
8、蛋用雏鸡全价料中添加4%恩拉霉素预混料 250克/吨,或者8%恩拉霉素预混料125克/吨;
仔猪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疾病,已经成为仔猪因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耐过的仔猪因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且抗病力差,而使养殖成本大大提高,从而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病因复杂,病原多种多样,临床症状相似,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很大难度,多年来始终是养猪业和兽医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小猪拉稀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病理性的(病毒或病菌感染引起的),有饲料抗原(如豆粕中的抗原物质)引起的,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如非淀粉多糖、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引起的,有营养不平衡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有缺少钾锌等引起的,有缺少维生素E和硒等引起的,有环境应激(气温突变、运输、转栏、断奶)引起的,有因为母猪乳脂过多引起的,有饲料蛋白质过高引起的,有寄生虫(球虫、鞭虫、蛔虫)引起的,有饲料发霉引起的;其原因很难分清楚,需要用户仔细观察和判断。
本文就该病的发病原因、致病机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作以综述,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发病原因
仔猪出生后,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保护力:
① 正常菌群在肠道内定居以抑制各种病原;所以,在仔猪出生后,及时对初生仔猪的嘴巴喷雾几下保健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有益细菌早早占据肠道优势。
② 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水平不断提高,分泌I-gA;
③ 肠蠕动将病原自十二指肠和空肠排至回肠和结肠;
④ 肠部炎症反应分泌大量液体可稀释病原菌或毒素,因而腹泻也是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现实的情况却是:然而仔猪刚出生时,正常菌群尚未在肠道定居,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水平极低,同时仔猪生长旺盛而消化机能较差,胃蛋白酶分泌不足,胃内盐酸缺乏,pH值较高,所有这些均利于病原的侵入和增殖。所以,在仔猪饲养时,应用酶制剂帮助其消化饲料、采用优质教槽料刺激仔猪肠绒毛发育和消化系统发育,应用酸化剂提高肠道酸度,都是有益的手段,使用活力99保健液可以明显增进仔猪健康,因为保健液中就含有益生细菌和酸化剂物质。
因而仔猪腹泻是仔猪机体、病原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传染性病原,也有非传染性因素,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该病的发生。
1.1.传染性病原
1.1.1.细菌
1.1.1.1 。ETEC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
是致仔猪腹泻的最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因子主要是粘附素(K88、K99、987P、F41等)和肠毒素(ST和LT)。
ETEC感染仔猪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0~4日龄感染表现为仔猪黄痢;10~30日龄感染表现为仔猪白痢;断奶后1~2周内感染表现为仔猪水肿病。
特别是仔猪黄痢,仔猪刚出生抵抗力差,发病后迅速脱水而衰竭,死亡率较高。
敏感抗生素常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菌必治、恩诺沙星胶囊灌服仔猪、氧氟沙星等。还可使用林可霉素、头孢噻呋、水肿配合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仔猪出生几天补硒补铁,对防治有好处。
遇到小猪拉稀不止的情况,首先需要注意加强管理,如温度管理,环境消毒、隔离管理,检查饲料是否发霉,检查饲料配方是否合理,特别是断奶仔猪,需要适当增强营养性消化好的饲料(如青饲料、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氨基酸等),适当添加抗病毒药如黄芪多糖、干扰素、板蓝根粉、病毒灵等,添加少量抗菌药成分如溶菌酶、丁胺卡那霉素等,先进行试喂,看是否是一般的拉稀(如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等)。如果腹泻严重,脱水严重的,需要进行补液,如灌服补液盐,使用每天2~3次强制灌服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2.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温水1 000 mL),并让其自由饮用,病情严重的仔猪以氯化钠注射液、碳酸氢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及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腹腔补液。
再来仔细判断病理,如观察粪便颜色,PH值是否是酸的,臭味如何,不要急着打退热针,最好能请当地的兽医来看一下是最好的,可以进行微生物检查,和当场判断。
如果使用普通抗生素对治疗效果没有促进作用,说明可能是病毒原因,再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肽、硫酸码啉胍、中成药注射药等。
1.1.1.2.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菌病)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梭菌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通常感染7日龄以内的仔猪,腹泻呈水样带血,多散发,即一窝仔猪内常有几只发病而其余是健康的,但死亡率较高;同时引起大猪特别是种猪的猝死症。
主要特征是产气,腹部鼓胀等,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多发于秋末初冬,一般可用对厌氧型革兰氏阳性菌有强烈作用的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恩拉霉素等,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预防。
1.1.1.3.猪痢疾密螺旋体
本病原主要感染断奶后的育肥猪,仔猪偶尔发生,该病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结肠黏膜吸收功能失调所致,腹泻呈血性黏液,发病率较低。
敏感抗生素有:痢菌净、红霉素、二甲硝咪唑、林可霉素、氟苯尼考0
1.1.1.4.沙门氏菌
由沙门氏菌所致的仔猪副伤寒通常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腹泻程度不一,呈黏液出血性或纤维素性。
敏感抗生素有:氟苯尼考、氯霉素类、嗯喏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呋等。
1.1.1.5. 胞内劳森菌引发的带血丝含纤维状的粪便和腹泻等
也叫增生性肠炎,也叫回肠炎、坏死性肠炎、肠腺瘤病
3.鉴别诊断表
表一:引起仔猪腹泻不同病原的鉴别诊断表
病原体类别 | 流行病学 | 临床症状 | 病理剖检 | 实验室诊断 |
ETEC大肠杆菌 | 0~4日龄/10~30日龄/断奶后1~2周。初产母猪产仔多发 | 黄痢,白痢,精神沉郁,脱水衰竭,粪便pH呈碱性 | 乳糜管内充满乳糜,肠壁水肿 | 分离培养鉴定,血清学鉴定,PCR,核酸杂交 |
C型产气荚膜梭菌 | 1~7日龄,散发,死亡率较高,种猪大猪猝死症等。 | 黄色水泻至血性黏液,粪便pH呈中性 | 黏膜坏死脱落,出血 | 黏膜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毒素检测 |
猪痢疾密螺旋体 | 断奶后育肥猪,死亡率较低 | 排出血液、黏液和纤维性碎片,粪便pH呈酸性至中性 | 大肠黏膜病变明显,黏膜表面有血性黏液 | 黏膜涂片镜检,分离培养鉴定 |
沙门氏菌 | 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低,但爆发时死亡率高 | 黄色水泻,纤维性或黏液性出血,肢体末端发绀 | 败血症,小肠结肠炎,副伤寒结节 | 分离培养鉴定 |
TGEV传染性胃肠炎 | 3~7日龄,急性暴发,死亡率达100%,冬季早春多发 | 水泻,呕吐,迅速脱水衰竭而死亡,粪便pH呈酸性 | 胃内充满凝乳,小肠菲薄透明,肠壁绒毛萎缩 | IF、ELISA、PCR检测病毒抗原,病毒分离,血清学测定 |
PEDV流行性腹泻 | 多发于10日龄内,寒冷季节,死亡率30%~80% | 水泻,呕吐,症状较TGE温和,粪便pH呈酸性 | 小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肠壁变薄,绒毛变短 | IF、ELISA、PCR检测病毒抗原,病毒分离,血清学测定 |
轮状病毒 | 2~6周龄,感染率高,死亡率低 | 水样糊状,逐渐恢复,粪便pH呈中性至偏酸性 | 肠壁变薄,内充满大量液体,绒毛萎缩 | IF、ELISA、免疫电镜、PCR或核酸杂交检测病毒抗原 |
猪等孢子球虫 | 5~15日龄 | 白色至黄色糊状,粪便pH呈酸性至中性 | 小肠黏膜上附着黄色纤维素性假膜 | 小肠黏膜涂片检查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