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广西迈入全国水产畜牧大省区行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22  作者:[标签:编辑]  浏览次数:178

人民网南宁11月21日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广西水产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优势产品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趋优化。2006-2009年,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均排全国第8位,迈入全国水产畜牧大省区行列。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品供给有效保障

2009年,全区肉类总产量371万吨,水产品产量261.55万吨,“十一五”前4年年均增长5.3 %和3.7%。2009年全区人均肉类占有量73.3公斤、水产品占有量51.6公斤,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05公斤和13.27公斤,分列全国第6位和第9位。

经济总量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

2008、2009年,全区水产畜牧业总产值连续2年超过1000亿元。广西农民通过水产畜牧业获得的人均现金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9年达992.5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42%。预计2010年牧业产值831亿元,渔业产值23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5倍和1.6倍。水产畜牧业是我区大农业中产业化水平最高的产业,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41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7%、36%。2009年,39家龙头企业进入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前500家企业行列。目前,全区生猪和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45%和70%。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

生猪、家禽等优势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其中,生猪产业从2000年起,一直居大农业总产值分项统计的第1位;禽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比重与“十一五”初期相比,由28.27%上升到31.9%;牛羊兔等草食动物肉比重由4.1%上升到4.62%;奶类产量年均递增10个百分点;渔业养殖和捕捞比由1.97∶1上升到2.38∶1。2009年,罗非鱼加工出口量增幅位居全国第1位,水牛存栏、出栏均居全国首位,对虾和罗非鱼产量分别排全国第2位和第3位;黄羽肉鸡人均饲养量居全国第2位,家禽人均饲养量居全国第3位。全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品养殖、林下养殖和加工集中区,其中桂东南、桂东的瘦肉型猪和黄羽鸡尤为突出,产值比重不断提高。渔业十大特色品种产值占渔业产值58.8%,牧业特色品种产值占牧业产值28.1%。

动物防疫成效明显,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全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立,连续7年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水产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大,全区认定无公害产地800家,获得全国统一标志无公害产品认证536项、国外注册的出口水产品企业36家、出口养殖基地(场)备案登记的水产养殖场168家,创建名牌优质产品81项。到目前,全区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没有发生重大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

一、

二、三等奖共45项。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种猪、种禽畅销全国28个省(市、区)。广西柯新源原种猪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农垦永新集团原种猪场被授予全国核心原良种猪场称号,全国共18个,我区独占2席。目前,我区瘦肉型生猪、优质肉鸡等优势产业带对全区养殖业增产的贡献率60%以上,良种覆盖率9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区1152个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己建设1091个,占94.7%;投入2.49亿元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其中中央资金1.68亿元。

“十一五”期间,广西水产畜牧业之所以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主要归功于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撑,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和辛勤耕耘,为“十二五”水产畜牧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连波)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