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农业,畜牧养殖业应该先行。而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是必然方向和重要内容。我省在推动标准化示范养殖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4年到2007年,以建设专业化养殖小区为主要内容。2004年初发生在我省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使湖北家禽养殖及其相关产业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户千家万户散养的养殖模式,由于基础薄弱、养殖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防控意识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不能适应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实行专业化养殖。我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连续三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现场会,鼓励、引导建设养殖小区,一大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建成;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到2009年,养殖规模化水平迅速提升,标准化养殖快速推进。市场的剧烈波动和疫病的严峻形势,使广大养殖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不断增大,双重压力使众多散养户加速退出养殖行业。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果断出台政策,引导畜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在短短两三年间翻了一倍,标准化养殖也日渐规范。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水平由2006年的30%提高到2009年的64%;第三个阶段是从今年初开始的,以农业部的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动员会为契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的“五化”要求,在我省的规模养殖场全面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各地的参与热情高涨,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00余个养殖场通过部级或省级验收。我们的主要工作是:
一、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快速提升规模化养殖水平。规模化是标准化的基础,是实现畜牧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必由之路。我省从2007年开始,狠抓畜牧特别是生猪的规模化养殖,省政府用2个亿的以奖代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50余亿元投入到生猪、蛋禽、肉禽、肉牛、肉羊、奶牛等的规模化养殖上,使我省的规模化养殖水平以每年10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我们作为主管部门,则从开始就严把新场的建设标准和老场的改造标准,使得畜牧产业发展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实现同步提升,畜牧养殖的设施化程度快速提高,短短三年,累积在畜牧业上的资本超过100亿,为现在的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创新家庭标准化养殖模式,实现农户专业化生产。养殖标准化不仅适宜于大型养殖场,也能推动农户小型规模养殖走向专业化,并形成稳定的增收渠道。针对多数农户在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的冲击下逐步失去了畜牧业收入的现实,我省在实践中归纳总结了一系列适合农户采用并稳定增收的养殖模式,让农户养殖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我们推广的养猪“150模式”,即建1栋全封闭式标准猪舍,进行标准化饲养,实行全进全出方法,每批饲养育肥猪150头,该模式集成全进全出、负压通风、自动温控、隔热保温等十项先进技术,操作简单、规模适中,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到2009年底,全省已发展到生猪“150模式”11067栋,年新增生猪出栏400万头。在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的启发下,我省又陆续推出了蛋鸡“153模式”、养羊“1235模式”、养牛“165模式”,共计建成各种模式2.31万栋。新模式的推广运用,引领农户加快了畜禽饲养方式的转变,使农户一夜间告别传统,跨入标准化、专业化养殖行列。
三、探索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方式,实现清洁健康养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是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标准化创建的核心内容。为此,我省狠抓生态环保养殖不放松,总结推广了3种比较适宜我省的环保、安全、有效的粪污处理技术和养殖方式。一是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严格把关、提高产业标准等来实现污水处理的现代化,以适应畜牧业发展水平的需要。大家参观的宜昌正大公司,经过处理的水COD、BOD5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B标准。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武汉市丰泽公司,其养殖场处理的畜禽场污水COD不到30,为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二是探索发酵床养殖方式。如何使发酵床模式适宜湖北的地域特点,也是我省近几年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创新,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汇集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实现了养殖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目前,全省已有310家猪场运用这一技术,应用面积50万平方米。三是探索农牧渔结合,实施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湖北金林良种畜牧公司的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占地3056亩,其中渔池1000亩、茶园1000亩、果树800亩、菜地100亩,猪场建设上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干粪用于出售,污水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并经3级沉淀后通过灌溉管网与渔、茶、果、菜相连,有效地解决了污水问题,实施良性发展。我省通过“以奖代补”建成的200个万头标准化猪场全部实行了雨污分离。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可追溯体系。在提高畜禽养殖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省狠抓养殖场软件建设,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狠下功夫,以抓好养殖档案建立工作为手段,推进建立可追溯体系。一是建立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自2004年起,按照养殖场规模大小,分别建立省级、市州级、县级养殖场管理备案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建立畜禽标识管理制度。通过整合畜牧兽医系统内部职能,实施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负责畜禽标识管理。三是建立畜禽养殖档案。要求全省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种畜、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建立养殖档案,按规定的内容如实填写,并按信息管理要求定期上传汇总。畜禽养殖标识管理和养殖档案管理的推行,使全省畜禽养殖行为更加规范,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基本建立,有效地实现了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把关。我省在今年农业部的三次抽检中达到了合格率100%。
五、建立常年防疫工作理念,完善防控长效机制,实现防疫制度化。以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中南区动物疫病区域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完善了动物疫病监测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了疫病监测体系,重点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按照“全年防疫、四季防疫”的理念,“春秋集中免疫,月月定时补针,定期监测抗体”的防疫制度,确保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同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大疫苗、物资、消毒药品的储备,强化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防控的机制化、制度化,应急处置常态化。
六、改革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使标准化创建落到实处。长期以来,我们在扶持畜牧业项目中采用“先给钱,后办事”的办法,结果经常是争取项目时下急上不急,项目到手后上急下不急;或者是无论方案做得多好,实施时经费总是不够;或多或少出现资金挪用等违规情况。为此,我省改变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建立投入新机制,率先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改“事前补贴”为“事后奖励”,由业主按事先制定标准先组织实施,我们按照建设标准验收,验收合格后给予奖励扶持,问题迎刃而解,项目实施标准硬、监管易、效率高。通过实施“以奖代补”建设标准化万头猪场项目,就吸引社会资金24.4亿元投入养猪业,新增猪舍215万平方米。同时,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标准化改造资金、省级板块建设资金对养猪“150模式”进行“以奖代补”,有效地推进了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标准化进程。财政资金扶持方式的变革,使养殖场的选址、场区布局、种畜禽选择、饲料和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处理等各个环节得到规范,全面提升了科学养殖水平。财政资金扶持方式的变革,使项目建设不能达标的得以变更或替补,从而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做到了 “好钢用在刀刃上”。
七、创新金融手段,实现多元化融资,强化标准化创建的资金保障能力。畜牧养殖的标准化创建需要的资金量大,仅靠政府的投入远远不够,为此,我们积极研究探索利用金融手段,引导资金投入。一是利用政府贴息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对养殖户的信贷支持。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的贷款贴息。在今年畜牧业抗灾救灾中,我省共发放畜牧业贴息贷款达15.86亿元,强有力地支持了畜牧业的标准化改造发展。二是鼓励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武汉丰泽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在美国拉斯达克全球市场(主板)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上市的养猪企业;另外省全还有1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1家进入上市预备期。三是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在省财政“以奖代补”政策的激励下,吸收社会资金50余亿元进入生猪养殖。近几年投入畜牧业的民间资本超过百亿。四是积极试点养殖环节的保险业务。近两年,我们在完善母猪保险的基础上,在云梦县、枝江市、罗田县等地实行生产环节的保险业务,效果初显,使养殖户承担风险能力增强,投资能力提高。五是积极创造条件,为生猪期货交易做好准备。
2010年5月,农业部启动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拉开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的序幕。我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和循环性畜牧业的发展要求,高起点开局、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地开展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一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申报条件与程序、创建内容、验收标准。二是深化创建认识。切实增强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场户的创建热情。三是营造创建氛围。编制《湖北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指导手册》,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动,让养殖场户知晓创建意义、创建内容、评分标准。四是启动省级创建。针对我省标准化标准养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实际情况,我省同时启动湖北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创建标准不低于农业部的要求,对参与农业部创建活动且验收合格但又因指标限制没有获得农业颁发标牌的场,颁发省级示范场标牌。五是严格验收程序。组织召开验收现场会,按照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提建议、作结论的程序,确保创建活动健康发展。除了完成这些规定动作外,我们还重点在四个方面扎实推进了标准化示范创建:
以标准化创建为契机,开展养殖标准化回头看。农业部提出了标准化创建的具体目标、要求,我省按照部里的要求,在积极开展创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之前的标准化实践探索成果,积极开展标准化创建培训,同时,我们要求全省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开展标准化回头看,对于近两年新建的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各地畜牧部门加强监管和指导,紧紧围绕“六化”的要求,不达标的要整改,达标的要提高,进一步规范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提升万头猪场的标准化水平,使之成为养殖标准化的标杆,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的影响面和带动面。
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以产业化推进标准化生产。我们抓住标准化示范创建这一机遇,重点引导农民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运行机制。从而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为推进龙头企业开展“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省级财政在农业板块项目中每年安排2500万元左右资金,专项用于省级畜牧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以“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及与龙头企业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种源基地。
加强创建单位生产监测,实现监管常态化。为随时掌握各创建单位的创建情况,提高创建水平,同时,及时了解生产动态和市场走势,真实反映问题,为决策部门当好参谋,从而及时应对变化,科学指导经营,稳定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对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申报名单之列的除奶牛以外的140个场进行月度生产监测。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及时上报、数据真实且情况清楚、分析透彻。通过生产监测,促进各养殖场加强管理,实现监管常态化。
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形成标准化创建长效机制。为使标准化创建真正发挥实效、发挥长效,以省政府名义连续出台了《关于发展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意见》(52号)和《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57号)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创建目标和支持政策措施,以文件形式予以规定,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基础。文件指出要通过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规模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升规模化,力争到2015年,全省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5-20个百分点,其中标准化的规模养殖场占规模养殖场总量的60%以上。同时,启动省级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创建和认定工作,重点支持1000个生猪、肉羊、肉牛、家禽等规模养殖场(小区)种源建设与清洁生产,突出抓好年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县市的生产能力建设,力争30个县市达到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标准。
我省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但距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远远不够、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广大消费者对安全畜禽产品质量的需求还有距离,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再鼓干劲、再加措施,使我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