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和水产品贸易大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占全世界的70%,水产品出口额连续6年居世界首位,连续8年居我国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水产品出口贸易,有利于拓展我国渔业发展空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渔(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国渔业整体竞争力。因此,继续以出口养殖水产品为主要对象,完善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认真总结《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下称《一期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5年)》和《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等相关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实施5年来,我国优势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顺利,产业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基本实现了从“分散、个体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向“相对集中、规模化、产业化开发为主”的整合阶段的跨越。以黄渤海、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长江中下游河蟹优势养殖区为主体的出口主导型优势水产品生产“两带一区”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6年,黄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等优势区域内鳗鲡、对虾、河蟹、罗非鱼、海水贝类、大黄鱼六大优势水产品养殖总产量达682万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49%。优势水产品养殖聚集度明显提高,其中大黄鱼、罗非鱼和鳗鲡的集中度已超过80%。养殖优势区域布局带动了养殖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优势区域内的山东、广东、辽宁、浙江和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中占90%以上,实现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目标。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优势区域内养殖水产品产量达2781.6万吨,养捕比例由2002年的60:40提高到64:36。水产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得到快速发展,深加工水产品占出口总额的46%,较2002年增长9%。以水产品加工、渔用饲料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水产品流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二、三产业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为50%,比2002年增长了10%,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和渔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出口养殖水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我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各级、各类渔业行业协会应运而生。目前,鳗鲡、罗非鱼、贝类和河蟹都已成立了国家级、省级的单品种行业协会。优势区域内的各级行业协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扩大行业服务领域,较好地发挥了行业指导、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等作用,促进了产品竞争优势的发挥。$Page_Split$
四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养殖水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逐渐显现,竞争力大幅提高。2006年六大优势品种出口竞争力系数[1]达到40%,比2002年提高了5.2%;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83万吨、34.7亿美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160.2%和151.4%。随着国际市场拓展,我国水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由2002年的112个增加到2006年的143个,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也正在开拓之中,水产品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虽然《一期规划》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应该看到,水产养殖优势区域布局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产健康养殖、良种补贴和养殖业政策保险等相关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不配套;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滞后,水产良种遗传育种水平较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优势区域内养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与建设现代渔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品种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单一,产品竞争力发挥受到限制。同时,近年来又涌现出一些新品种和新的养殖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规划中加以完善,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促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渔业建设。
二、市场分析
一总体分析 1、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需求仍保持继续增长势头。据FAO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尤其是发达国家作为水产品的消费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但随着经济发展,发达国家渔业生产呈萎缩状态,日益扩大的新增市场份额主要靠进口水产品来弥补,这为我国水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增的市场份额主要靠养殖产品提供。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等原因,世界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仍将继续。海洋制度变革促使各国进一步加强渔业资源保护,控制捕捞强度。因此,国际水产品新增的市场需求主要靠养殖产品供给。
我国养殖水产品出口仍有较大潜力。目前,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中约有40%的产品进入了国际贸易,而我国水产品外贸依存度仅为15%,水产品出口量只占总产量的8.5%,其中养殖水产品出口量只占养殖水产品产量的5.5%。水产品出口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竞争优势
结构优势。自“控制捕捞、主攻养殖”的渔业发展方针实施20多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已走在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渔业大国。2006年,优势区域内水产品养殖产量比重提高到64%。优化的产业格局使我国渔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规模优势。我国渔业在产业规模上具有显著优势,扩大出口具有现实生产能力。2006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52万公顷,养殖水产品产量达到3118万吨。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9549个,年加工能力达1799万吨。实际加工产量达1332万吨,实现产值1543亿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加工基地。
品种优势。我国水产养殖种类繁多,经过市场竞争和选择,主导养殖品种已经形成。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养殖产品有50余种,包括鱼、虾、贝、藻四大类产品,既保证了我国水产品出口市场具有一定广度,又能为有针对性的出口市场提供特定产品,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技术优势。我国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已近30年,在水产良种选育和扩繁、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研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将会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促进养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劳动力优势。我国渔业劳动力资源丰富,2006年仅从事水产养殖专业劳动力已达450万人,从事水产品加工、流通等渔业
二、三产业专业劳动力达80万人。劳动力成本较其他主要渔业国家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将有利于把我国水产养殖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养殖、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使我国由水产养殖大国转变为水产养殖强国。
3、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水产养殖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但继续推进养殖、加工和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虽然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局部地区、个别品种暴露出来的质量安全问题,仍阻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平稳发展。近年来相继发生多起出口水产品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药残超标事件,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主产省对虾出口受阻,斑点叉尾鮰出口因药残问题退柜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水产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尤其是药残超标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制约因素。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未来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平稳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随着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进口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缓解对国内产业的压力,以各种方式对我国水产品进行限制。美国继续征收对虾反倾销税,欧盟和日本也相继颁布更加严格的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对从我国进口的水产品在卫生要求、检验检疫制度、商品标记制度、进口企业的注册制度和认证体系等方面做出各种苛刻规定,导致我国水产品出口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损失较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与主要进口国的水产品贸易摩擦仍难以避免,成为影响我国水产养殖产品出口最不确定的因素。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导致水产养殖产品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70%集中在日、美、韩三国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个别水产品出口市场单一,如鳗鲡90%以上出口日本市场,斑点叉尾鮰、罗非鱼主要出口美国市场。这种贸易格局极易形成买方市场,使我国的水产品出口受到进口国牵制,水产品贸易处于被动局面。
$Page_Split$
发展中国家同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水产品出口提出挑战。近年来,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厄瓜多尔、巴西、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相继开始实施与我国相类似的出口导向型渔业发展策略。这些国家与我国产业结构相似,部分出口品种相同,目标市场一致,造成部分产品国际市场供给急剧增加,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同时,这些国家在对虾等部分品种上更具资源优势,加上我国养殖成本、出口成本呈上升趋势,保持和继续扩大我国水产养殖产品出口市场将面临严峻挑战。
出口企业自主创新、主动开拓市场应对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数量增长和价格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升。虽然获得了巨大利益,但为此付出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代价。总体上看,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较低,缺乏自主品牌。我国加工出口企业在市场调研、把握和运用WTO规则应对贸易纠纷的能力有待提高,市场营销手段需进一步加强。
二分品种分析 1、鳗鲡
我国鳗鲡养殖业已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饲料生产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2006年,我国鳗鲡养殖面积为1.4万公顷,养殖产量为20.5万吨,产值66亿元;出口量达6.1万吨,出口额达7.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5.2%和15.8%。目前,我国鳗鲡养殖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养殖产量占全国养鳗总产量的98%以上,区域优势显著。
世界鳗鲡消费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从出口市场看,日本与韩国市场比较稳定,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市场因受孔雀石绿事件影响,近年来有所萎缩;欧美市场所占份额较小。因此,今后我国鳗鲡出口战略选择是继续巩固日韩市场,恢复东南亚、港澳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同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其它鳗鲡养殖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鳗鲡养殖在种质资源、养殖和加工技术、生产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鳗鲡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2、对虾
我国是世界上对虾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2006年我国海水养殖对虾产量为73.2万吨,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占69.9%,出口量为27.0万吨,出口额为13.4亿美元,占养殖水产品出口额的28.9%,成为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对虾养殖的区域集中在南方的广东、海南、广西、浙江三省一区和北方的山东、辽宁、河北、天津三省一市。
国际上对虾的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欧盟和日本。2005年美国对对虾进口征收反倾销税后,中国对虾出口美国数量减少,其市场迅速由其他国家填补。目前,美国的虾类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呈增加的态势,但对虾市场的供应国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欧盟的对虾产品进口量及进口额持续上升,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为主要进口国家,进口中国的对虾产品数量有较大增幅,平均进口价格上升。日本对虾产品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和饱和,进口量趋于平稳,进口价格继续下跌。
世界上对虾的主要出口国还有泰国、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厄瓜多尔等。自2002年开始,泰国对虾产品出口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其中出口美国的对虾占美国虾类产品进口总量的26%。越南对虾产品出口的市场主要是日本、美国和欧盟,养殖面积呈逐年扩大的态势。据预测到2010年,越南对虾产量有望增加到46万吨。印度、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的对虾产量相对较小,出口市场以日本、美国和欧盟为主。与上述几个主要对虾出口国相比,我国对虾养殖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养殖面积和产量将稳居世界第一位,养殖模式、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3、贝类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贝类养殖国,年产量占世界贝类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形成规模养殖的经济贝类有近20种,贝类增养殖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支柱之一。2006年,在我国六大出口养殖产品中,贝类出口29.2万吨,位居第一;出口额9.2亿美元,位居第二。主要出口的养殖贝类有牡蛎、贻贝、扇贝和蛤,除扇贝养殖主要集中在黄渤海水域外,其余品种分布较广。
我国养殖贝类出口的传统市场主要在北美、欧洲、日韩和东南亚,出口的种类主要是鲜活贝类、加工冷冻品,以及小包装的调制品。由于部分产品受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和一些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贝类出口一再受到限制。随着欧盟等国对我国贝类进口限制的解除和我国贝类质量控制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贝类出口市场应有大的拓展。
我国养殖贝类具有较强竞争力。主要养殖的贝类成本较低,同规格、同品质的产品价格仅是欧美同类产品的几分之
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目前,我国贝类产品已建立了从苗种、养殖到加工的系统产业链,抵抗市场波动和风险能力较强,规模经营优势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罗非鱼
罗非鱼是我国养殖、加工和出口最适宜的淡水品种之一。2002年以来,全国罗非鱼产量增长了65.3%,年均增幅达10.5%。2006年产量达111.15万吨,占世界罗非鱼总产量的50%;出口量达16.4万吨,出口额达3.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翻了5倍和9倍,是优势品种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品种。目前,我国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东南沿海地区。
我国罗非鱼出口量约占罗非鱼世界贸易总量的1/3左右。美国是我国罗非鱼最大的进口国,2006年进口量10.47万吨,进口额2.5亿美元,约占美国罗非鱼进口量的29%。墨西哥是我国罗非鱼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6年从我国进口罗非鱼产品总量为3.3万吨。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俄罗斯、以色列、欧盟等成为我国罗非鱼出口的新兴市场,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世界其它罗非鱼养殖地区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东南亚,前者与我国竞争的主要产品形式是鲜鱼片,后者是冻鱼片和冻全鱼,二者在养殖规模与产量上与我国相比差距较大。但中美洲国家由于与美国地缘上接近,加上国际政治关系等原因,仍具有一定竞争力。
5、大黄鱼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出口海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2006年,我国大黄鱼养殖面积为9300公顷,产量达6.98万吨,产值达20亿元,出口总量5.9万吨,出口额1.7亿美元。我国大黄鱼养殖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
目前,我国大黄鱼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形成了与目前生产规模大体匹配的消费群体,供需结构渐趋合理。我国大黄鱼主要出口国为韩国,近年来又新增加了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随着大黄鱼保鲜技术的提高,大黄鱼已由初期的样品出口发展到目前的订单出口。今后大黄鱼的出口市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是大黄鱼的主要养殖地区,但韩国在大黄鱼繁育及养殖技术方面尚未过关,加上养殖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目前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台湾地区大黄鱼养殖成本偏高,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我国大黄鱼繁育及养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养殖规模和成鱼产量都位居世界首位,优势明显。 $Page_Split$
6、河蟹
河蟹是我国独有的名优水产品,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水产品之一。2006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76万公顷,产量47.49万吨,产值200亿元;出口量0.8万吨,出口额2360万美元。通过多年发展,河蟹产业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渔业的第一产业,产品的系列化和优质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较高。河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了区域内及周边地区饮食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区域内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我国河蟹养殖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和辽宁等地。
我国河蟹出口对象主要为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均有着悠久的食河蟹的传统,在当地,品蟹已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蟹市场。近年来,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河蟹消费市场前景逐渐看好,成为今后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潜在市场。
7、斑点叉尾鮰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长,斑点叉尾鮰已成为我国发展较快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中长江流域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规模增长最快。2006年,我国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面积已达到22.8万公顷,水库养殖面积180多万公顷,总产量达17万吨,产值近20亿元,出口量1.2万吨,出口额5000万美元。
美国是世界上进口冷冻鮰鱼片的最大市场,占全球进口总量的40%。欧盟、澳大利亚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正在成为斑点叉尾鮰的消费市场。
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国,有三十余年的产业发展历史,养殖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占美国淡水养殖产量的80%以上。近年来由于养殖成本持续上升,特别是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产业出现萎缩态势。而我国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加工成本低,水库网箱的养殖产品又比美国池塘养殖的产品品质高,因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巨大。尤其是自2003年5月越南鲶鱼被美国定为倾销后,我国斑点叉尾鮰产品出口量大幅增长,目前已成为美国斑点叉尾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8、海藻
我国已成为全球海藻养殖第一大国,产量占世界产量的73%,海带、紫菜、裙带菜是三大养殖和出口品种。多年来,我国加大推广海带南移、紫菜北移养殖技术,海藻养殖产业快速增长。2006年全国藻类养殖产量150.3万吨,养殖面积9.4万公顷,出口量为6.2万吨,出口额为1.7亿美元。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省沿海地区是我国海藻养殖的主产区。
日本和韩国是海藻消费大国,但由于产品成本、质量等因素,国内生产不能满足本国消费需求。近年来欧美及大洋洲的海藻消费也开始增多,海藻市场逐步扩大。
在总结分析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优势和国际水产品消费市场前景日益广阔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八个优势养殖品种的养殖生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苗种饲料等投入品的利用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我国水产养殖属于资源依赖型产业。海淡水养殖80%以上采用“大进大出”用水方式,水循环利用率低。同时,海水鱼类养殖等每年需直接投喂鲜活小杂鱼400多万吨;其次,鳗鱼等主要养殖品种的苗种靠捕捞天然野生苗种;贝类、大黄鱼、河蟹、裙带菜等品种的繁殖亲本主要依靠野生资源,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二是规划布局不科学,养殖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养殖规划滞后于水产养殖业发展,环境容量控制缺乏科学依据,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超容量开发利用水域滩涂,造成局部地区生态失衡,部分水域生态系统渐演化为富营养化现象,丧失了养殖功能。三是养殖病害频发,质量安全问题突出。随着全国水域环境质量的下降,特别是由于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主要养殖水域频繁发生污染事故;加之养殖生产不规范、滥用投入品等原因,导致水生动物疫情和养殖病害发生呈上升趋势,成为药残超标等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隐患。四是科技创新能力弱,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工作滞后。我国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工作基础薄弱,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仅占10%;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较低;南美白对虾、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主要优势养殖品种的亲本靠从国外引进,苗种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良种生产不能满足水产健康养殖的需要,影响了养殖产品的品质和养殖效益。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渔)业,繁荣农(渔)村经济”的战略部署和“优势集中”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根本目标,在原“两带一区”基本格局基础上,通过巩固和完善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布局,推进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生产的优质化、组织化和产业化,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势区域的示范和带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渔业健康发展,加快全国现代渔业建设进程。
二发展目标
通过优势产业带建设,促进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内水产原良种体系逐步完善、运转高效;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基本建成,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升。
到2015年,优势区域内优势品种出口达到107万吨、44亿美元;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场、区)达到300个。全国优势品种出口达到140万吨和60亿美元,年均递增5%和6%;养殖水产品出口达到175万吨和74亿美元,年均递增5%和6%。
四、区域布局
一品种选择与区域布局原则
1、优势品种的确定
通过五年来的发展,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和河蟹等6个《一期规划》品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斑点叉尾鮰和海藻是近年来新涌现的发展势头良好的品种,在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拓展优势区域布局、提升出口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全国8个品种养殖产品的出口量达90.4万吨,出口额36.9亿美元,分别占全国养殖水产品出口总量、总额的76.6%和79.5%,在养殖水产品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按照继承与发展的原则,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品种为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斑点叉尾鮰和海藻。
$Page_Split$
2、布局原则
突出优势。既要考虑品种优势,又要考虑区位优势,将优势水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
重视基础。要充分考虑现有条件,选择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出口及技术推广等配套服务体系都相对较好的地区,把优势做大做强。
着眼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判断产业发展前景,适当考虑具备基本条件、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
二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总体发展思路和区域布局原则,结合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和区域布局现状,本规划将原长江中下游河蟹优势养殖区向上游拓展为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确定在今后8年内重点建设和完善黄渤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三个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区),共涉及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285个县(市、区)。
1、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
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由对虾、贝类、河蟹、海藻4个优势区组成,涉及山东、辽宁、河北、天津4省(市),包括62个县(市、区)。
(1)对虾优势区
区域布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宝坻区、武清区、宁河县;河北省滦南县、乐亭县、唐海县、丰南区、南堡开发区、海兴县、黄骅市;辽宁省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庄河市、东港市、锦州市开发区、凌海市、盖州市、老边区、大洼县、兴城市;山东省胶州市、胶南市、即墨市、河口区、海阳市、文登市、荣成市、广饶县、沾化县、无棣县,共计35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对虾为主。一是加快对虾良种体系建设,加强种苗管理,提高苗种质量,二是提高中国对虾良种繁育水平与推广力度;三是尽快突破对虾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开发、推广实用的白斑综合症等病毒病的快速检测技术。
发展目标:区域内将进一步规范对虾养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扩大优质对虾的养殖面积。到2015年,区域内将进一步规范对虾养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扩大优质对虾的养殖面积。对虾产品实现出口2.5万吨、1.5亿美元,年均增长2%和4%。
(2)贝类优势区
区域布局:河北省抚宁县、昌黎县、滦南县、乐亭县;辽宁省长海县、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金州区、甘井子区、大连开发区、中山区、东港市、锦州市开发区、凌海市、盖州市、鲅鱼圈区、老边区、大洼县、盘山县、绥中县、兴城市;山东省城阳区、即墨市、胶南市、胶州市,河口区、长岛县、龙口市、莱州市、海阳市、蓬莱市、牟平区、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烟台市开发区、东港区、无棣县、沾化县,共计41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牡蛎、扇贝、蛤和贻贝为主。一是完善优良种培育和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体系;二是研究完善贝类养殖容量评估技术与生态复合养殖技术;三是建立我国养殖贝类环境监测、病害预警技术体系,研发高效贝类净化设施;四是加强贝类深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40%,产量达626.4万吨,年增长率4%;出口达26.7万吨、7.5亿美元,年均增长6%和4%。
(3)河蟹优势区
区域布局:辽宁省台安县、海城市、东港市、凌海市、大石桥市、老边区、盘山县、大洼县,共计8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为主。开展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对河蟹种质进行提纯复壮,完善河蟹育苗、蟹种强化培育、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等系列配套技术,全面提高养殖河蟹品质和效益。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河蟹养殖示范区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优质河蟹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出口达到1200吨、354万美元,年均增长3%和4%。
(4)海藻优势区
区域布局:辽宁省旅顺口区、大连开发区、中山区、甘井子区、金州区、长海县;山东省胶南市、崂山区、城阳区、长岛县、蓬莱市、牟平区、烟台市开发区、威海经济开发区、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岚山区,共计18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海带、裙带菜为主。一是发展高新育种技术,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保种、良种培育和应用技术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养殖和加工生产,强化加工产品的卫生条件管理和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三是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强销售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际国内市场。
发展目标:区域内海藻良种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预计到2015年海带养殖面积3.4万公顷,产量70万吨,年平均增长3%和5%;实现出口3.3万吨、9400万美元,年均增长5%和7%。裙带菜养殖面积达到1万公顷,鲜菜总产量达到50万吨,年均增长3%和5%;实现出口4万吨、9600万美元,年均增长5%和7%。
2、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
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由鳗鲡、对虾、贝类、大黄鱼、罗非鱼、海藻六个优势区组成,涉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包括121个县(市、区)。
(1)鳗鲡优势区
区域布局: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闽清县、罗源县、闽侯县、永泰县、连江县、邵武市、顺昌县、延平区、建瓯市、建阳市、浦城县、涵江区、仙游县、诏安县、东山县、漳平市、新罗区、古田县、屏南县、尤溪县、将乐县、沙县;广东省白云区、番禺区、南沙区、增城市、澄海区、南海区、顺德区、惠城区、博罗县、中山市、新会区、台山市、江城区、四会市、饶平县、潮安县、惠来县,共计41个县(市、区)。
$Page_Split$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广东、福建南部以日本鳗鲡为主,福建北部以欧洲鳗鲡为主。一是解决鳗鱼养殖病害防治和药残控制技术,开发鳗鱼开口饲料,优化鳗鱼饲料配方和鳗鱼配合饲料加工工艺;二是加快制订鳗鱼健康高效养殖规范和各项技术标准;三是建立可追溯的鳗鱼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鳗鲡质量安全上市的目标;四是加快开发新的鳗苗资源和养殖技术。
发展目标:优势区域内鳗鲡养殖生产全程监控体系完善,养殖和加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到2015年,两省鳗鲡产品实现出口5.5万吨、7亿美元,年均增长1%和2%。
(2)对虾优势区
区域布局:浙江省萧山区、鄞州区、慈溪市、宁海县、象山县、乐清市、上虞市;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红海湾、海丰县、惠东县、台山市、江城区、阳东县、阳西县、坡头区、东海岛、麻章区、雷州市、廉江市、吴川市、遂溪县、徐闻县、茂港区、电白县、饶平县;广西区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合浦县、港口区、防城区、东兴市、钦南区、钦州港区;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昌江县、陵水县、乐东县,共计47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为主。一是开展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良种选育,特别是无特定病原(SPF)南美白对虾和抗病毒(SPR)南美白对虾亲本的选育工作;二是加强对虾病害检测防治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行无公害对虾养殖规范,确保对虾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快加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提高对虾产品精深加工比重。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对虾产品实现出口22万吨、12亿美元,年均增长2%和3%。
(3)贝类优势区
区域布局:福建省霞浦县、福安市、蕉城区、福清市、连江县、罗源县、平潭县、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南安市、泉港区、惠安县、龙海市、东山县、漳浦县、诏安县、云霄县、翔安区;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海丰县、台山市、海陵区、阳东县、阳西县、麻章区、坡头区、雷州市、遂溪县、电白县、饶平县,共计32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牡蛎、贻贝、蛤、珍珠贝、螺等为主。一是完善良种培育和规模化高效苗种繁育技术体系;二是研究完善贝类养殖容量评估技术与生态复合养殖技术;三是建立我国养殖贝类环境监测、病害预警技术体系,研发高效贝类净化设施;四是加强贝类深加工利用技术的研究。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产量达560万吨,年均增长4%;出口达7.0万吨、1.7亿美元,年均增长6%和4%。
(4)大黄鱼优势区
区域布局:浙江省奉化市、象山县、乐清市、定海区、玉环县;福建省霞浦县、福安市、福鼎市、蕉城区、罗源县、连江县、福清市、平潭县、东山县、泉港区,共计15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一是进行大黄鱼提纯复壮与原种选育技术开发,完善大黄鱼原、良种繁育体系;二是缩小传统的内湾小网箱养殖规模并进行改造,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内湾大围网养殖模式;三是加强养殖、加工、运输全过程的环境监测、投入品监控、病害防治和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建设;四是建立与完善各级大黄鱼行业协会;五是加快研制大黄鱼人工配合颗粒饲料。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60%,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使用率达到50%,培育大黄鱼著名品牌1~2个。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10万吨,产值30亿元,其中出口4.7万吨、1.5亿美元,年均增长4%以上。
(5)罗非鱼优势区
区域布局:广东省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增城市、金湾区、南海区、高明区、惠城区、台山市、恩平市、阳春市、廉江市、吴川市、茂南区、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电白县、高要市、揭西县;广西区武鸣县、横县、合浦县、防城区、东兴市、钦南区、钦北区、浦北县;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东方市、儋州市、澄迈县、定安县、屯昌县、昌江县、乐东县,共计40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一是加强良种体系建设与管理,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发展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加快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出口养殖基地的认证和管理;四是尽快建立行业协会。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到90%,加工率达到45%,出口达18万吨、5亿美元,年均增长3%和5%。
(6)海藻优势区
区域布局:福建省霞浦县、福鼎市、蕉城区、平潭县、福清市、连江县、秀屿区、南安市、泉港区、漳浦县,共计10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海带、紫菜为主。一是发展海带育种新技术,建立一整套完整有效的海带保种、良种培育和应用技术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针对海带和坛紫菜的特点进行开发利用,扩大加工产品的种类,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海带养殖面积可达1.9万公顷,产量60万吨,年均增长3%和5%,出口达6600吨、800万美元,年均增长5%和7%。
3、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
长江流域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由河蟹、斑点叉尾鮰、鳗鲡、海藻四个优势区组成,涉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7省(市),包括102个县(市、区)。
(1)河蟹优势区
区域布局:江苏省高淳县、宜兴市、金坛市、吴中区、昆山市、吴江市、如东县、启东市、通州市、连云区、赣榆县、洪泽县、盱眙县、盐都区、射阳县、建湖县、宝应县、兴化市、泗阳县、泗洪县;安徽省五河县、明光市、天长市、当涂县、无为县、居巢区、庐江县、和县、宣州区、宿松县;江西省进贤县、鄱阳县、九江县、余干县,共计34个县(市、区)。 $Page_Split$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为主。以国家级长江系中华绒螯蟹原种场为源头,完善从育苗、养殖到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研发推广河蟹工厂化育苗、土池育苗、蟹种强化培育、池塘生态养殖、湖泊网围生态养殖、病害防治、健康养殖等系列配套技术,全面提高养殖河蟹品质和效益。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优质河蟹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出口达1.2万吨、3540万美元,年均增长2%和3%。
(2)斑点叉尾鮰优势区
区域布局:江苏省六合区、新沂市、邳州市、灌南县、洪泽县、金湖县、阜宁县、东台市、大丰市、泰兴市;安徽省肥东县、凤台县、定远县、金寨县、舒城县、黄山区、寿县、居巢区;江西省峡江县、鄱阳县、万安县、泰和县、樟树市、新干县、九江县、赣县;湖北省阳新县、荆州区、监利县、洪湖市、长阳县、宜都市、枝江市、钟祥市、嘉鱼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湖南湘阴县、沅江市、赫山区、安化县、沅陵县、古丈县;重庆市铜梁县、合川区、璧山县、沙坪坝区;四川省双流县、新津县、盐边县、绵竹市、三台县、安县、广元市市中区、青川县、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简阳市,共计60个县(市、区)。
主攻方向:一是加强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研究,在优势区域内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改变斑点叉尾鮰种质衰退的现状;二是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减少养殖病害;三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控制药物残留;四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展目标:良种覆盖率显著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基本普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健全,加工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到2015年,总产量达到30万吨,出口达10万吨、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3)鳗鲡优势区
区域布局:江西省瑞金市、黎川县、铅山县、石城县、资溪县、武宁县、上高县、上饶县、袁州区,共计9个县(市)。
主攻方向:一是推进鳗鲡标准化养殖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加快养殖、加工的标准和规范制订,进一步提高鳗鱼产品质量;二是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鳗鱼养殖企业达200家,烤鳗生产线12条,年生产烤鳗1.5万吨。出口达0.9万吨、1.2亿美元,年均增长5%以上。
(4)海藻优势区
区域布局:江苏省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连云区、赣榆县、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市,共计10个县(市)。
主攻方向:养殖品种以紫菜为主。一是建立条斑紫菜良种供应及更新的技术体系,加快推进条斑紫菜良种产业化进程;二是推广建设紫菜冷藏网专用冷库,全面普及冷藏网生产,提高紫菜养殖抗病抗灾能力;三是研究推行支柱式、浮动筏式及辐射沙洲的养殖技术,提高优质紫菜产量;四是进一步加强紫菜标准化生产推行力度,强化加工产品的卫生条件管理,提高加工过程质量控制。
发展目标:预计到2015年,区域内紫菜养殖面积达到3万公顷,产量2万吨,原藻和紫菜食品加工机组1000台套,紫菜加工品1.5万吨,出口达0.8万吨、1.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以上。
五、主要任务
一推行健康养殖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水产养殖模式。应用国内外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加大养殖品种遗传改良力度,建立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种质资源,培育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良种。加强疫病防控,加快开展各类疾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及致病机理的研究,建立健全水生动物疫情和养殖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和机制。加快研发能部分替代鱼粉的安全高效的饲料蛋白,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的普及率。继续贯彻实施“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充分发挥优势品种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无公害养殖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水产养殖业。
二抓好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源头治理、生产自律、市场准入、科技创新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机制,引导和督促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妥善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药物残留控制计划,加大对禁用药物的监察力度;加强执法监管,继续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通过实施质量安全战略和品牌战略,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政府形象,打造“中国制造”信誉,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三加快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
借鉴国内外行业协会建设的经验,加快组织建设相关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规范养殖和经营行为,着力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维护正常出口秩序和企业自身利益。创建一批规模大、水平高、有国际影响力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园区,加强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养殖监督管理
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普及先进发展理念和养殖技术。加强培训渔(农)民、企业员工,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养殖关键工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快养殖和加工行业标准及相关操作技术规程的制定,推进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的标准化生产。强化养殖全过程的监督管理,重点针对养殖证、苗种生产许可证及投入品使用等环节开展执法行动,切实保障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证苗种质量,规范养殖用药,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建设重点
一良种生产保障工程
应用国际先进的现代育种技术,重点加强优势品种遗传育种中心及配套良种场、繁育场的建设,逐步构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育种种群,摆脱部分种质依赖国外进口、部分种质依赖野生种质的被动局面。
二水生动物防疫工程
以基层水生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主要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省级和重点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疫病监测网络系统建设为补充,逐步构建预防监测能力强、范围广、反应快的水生动物防疫体系。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以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加强国家级、省部级质检中心建设为重点,适当兼顾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市级质检机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部级质检中心为主体、市级质检中心为基础和批发市场产品自检质检中心为补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
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在形成水产养殖规模化的地区,以养殖池塘改造为主,配备实施健康养殖所需的进排水处理和日常管理等技术设备,推动高效、生态水产健康养殖方式的普及推广,改善现有养殖基础设施和设备,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规划》指导作用
《规划》出台实施后,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切实采取措施,突出《规划》的指导作用,坚持优势品种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发展思路,以《规划》的品种和布局为重点,引导各项扶持政策、资金和项目向优势品种、优势区域倾斜,保证《规划》建设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应加强《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措施的衔接,争取形成合力。
二加强政策扶持,营造有利发展环境
研究探索水产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借鉴农业良种补贴有益经验,选择对虾、河蟹、罗非鱼等主要优势品种,加快建立并实施水产良种推广补贴政策。
实施标准池塘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设施改造专项扶持政策。支持健康养殖示范场进行生产条件改善,引导和推动全国标准塘改造和循环水配套设施装备工程全面开展。
推进实施水产养殖业保险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受灾严重地区的养殖灾害政策保险补贴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渔民参与、财政补贴、协会运作”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尽快出台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对以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实行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各类渔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出口贸易保障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信贷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三完善配套法规,健全水产养殖业管理制度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根据《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取得、登记、行使和保护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法律原则,修改或增加有关从事养殖权利取得、登记、期限和保护等方面的条款,切实保护渔业生产者水域滩涂使用权。
继续推进和完善养殖证制度。进一步明确养殖证登记管理办法,明确发放范围、发放程序和有效期限,对养殖证的流转和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做出明确规定。
完善水产苗种管理制度。完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进一步规范苗种生产管理;严格水产苗种进出口的审批制度,加强苗种生产和引进管理;建立水产苗种的检验、检疫和质量监督制度,保障苗种质量。
建立健全水生动物防疫管理制度。根据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和《兽药管理条例》,建立渔业官方兽医制度,完善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逐步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建立渔用兽药处方制度和渔业执业兽医制度,渔用处方药须经渔业执业兽医开具诊疗处方后方可购买和使用,从制度上规范养殖用药。通过水生动物防疫管理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创新优势养殖品种育种技术,突破新品种育种的新材料;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发新型渔药及水产饲料;创新生态养殖和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突破深水网箱、工厂化循环水和池塘集约化养殖装备研制;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突破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和检测技术。
加强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开展渔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组织、渔业部门主导、农(渔)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渔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不断提高渔民科技素质和水平。同时,要继续加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提高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帮助渔民解决最实际的科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