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畜牧新闻 » 正文

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畜牧业和谐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1-14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并且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任务。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全面展开,这些均为畜牧业提供了机遇,同时畜牧业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畜牧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粮食长期徘徊在 400 kg以下。据专家测算,目前已拿出38%的粮食用作饲料,从长远看,比例有可能增加,但绝对量十分有限,尤其蛋白饲料资源,更为紧缺。目前每年进口豆粕及大豆2000多万t,相当于国内用量的50%。尽管拥有近60亿亩草原,可是有90%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资源制约是我国畜牧业长期面临的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人们对畜产品需求还将增加。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畜牧业推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头是资源制约,一头是需要发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前途,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科学发展观,将我国畜牧业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立足科学、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是我国畜牧业的根本出路。所谓立足科学、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畜牧业与资源、与农业、与农村经济甚至国际市场,通盘考虑,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走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1 正确处理几方面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结构的影响,处理好内外各方面关系,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也正是用科学发展观加以解决的问题。
    就其外部而言,主要包括畜牧业服务的对象和赖以生存的条件,处理好了畜牧业与这些方面的关系,等于改善了畜牧业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生存空间。
  1.1 处理好与畜产品消费的关系
    就目前的畜产品生产数量,除牛奶外,肉类、禽蛋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与人均 GDP挂钩,可以说是高水平。从供需关系看,也确实达到了基本平衡,地区性、阶段性过剩时有发生。但必须看到,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日益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在增加。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增加,对整个畜产品的需求有很大拉动作用。从品种结构看,也有很大的需求空间,除牛奶外,牛羊肉比重较小,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禽肉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综上所述,在未来十年内,还会出现一个畜产品需求高峰期,保障供给仍然是我国畜牧业的基本任务。
  1.2 处理好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承担起了“保障供给”这一基本任务,同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畜牧业为农民创造的现金收入已达到 20%左右,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畜牧业主产区,这个比例已超过50%,四川省近十年来,农民现金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部分达到65%以上,挑起了农民增收的大梁。但是,这是在农民收入较低水平上而言的,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定距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民增收这个难点问题,畜牧业应发挥更大作用。
  1.3 处理好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农业中的比重,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的专家指出,畜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志。综观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无疑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其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超过 50%,有的达到70%~80%,甚至更高。而我国目前的水平是33.7%,就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比较适应。但要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畜牧业比重就要有较大幅度提高,起码要达到40%以上。1980年我国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为14%,27年增加20个百分点,年均0.7个百分点。从而可以看出,要使农村该全面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畜牧业应有更快的发展。
  1.4 处理好与国际市场的关系
    我国已成为世界畜牧业的第一生产大国,肉类占世界总量的 26%,其中猪肉占世界47%,禽蛋占世界的45%。我国畜产品应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畜产品生产成本来看,除禽肉外,其它产品生产成本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猪、牛、羊肉比国际市场价格分别低57%、84%、54%,这是出口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与畜牧业大国的地位极不适应。2004年出口猪肉约43万t,占国内生产量的0.9%,占国际贸易量的9.6%,出口禽蛋不足9万t,占产量的比重还不足0.3%,并且我们出口的对象主要是在港澳地区。一般发达国家畜产品出口量占国内产量10%以上,丹麦、荷兰等出口大国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超过40%。
    应当说,我们能解决占世界 20%的国内人口消费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对世界畜牧业的巨大贡献,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是全方位的,我们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有低成本的畜产品,何不参与竞争。更何况参与国家竞争,可以拓宽市场,减轻国内市场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泰国靠进口粮食发展畜牧业,再出口畜产品,如果能找到国外市场,我们也可以这样做,是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途径。
  1.5 处理好与畜牧业资源的关系
    人多地少,耕地人均有限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我国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近十年来几乎徘徊不前,基本维持在 4~5亿t之间,人均400 kg左右。而饲料粮用量随着畜产品的增加而迅速增加,饲料工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一跃成为世界第二饲料大国,2005年产量已达到10007万t。专家保守估算,目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中,有38%左右用于养殖业,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这一比重分别达到40%、45%、50%,如果粮食总产量没有大的增长,这样的比例也不可能生产出那时的肉、蛋、奶来,饲料粮缺口很大。此外,蛋白饲料资源紧缺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几年每年进口大豆和豆粕2000万t左右,相当于国内豆类的产量。60%以上的氨基酸依靠进口。如何处理好资源制约这一问题,是我国畜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饲料资源开发、节约、建立节粮型畜牧业结构上下功夫,适量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也是可行的。
    畜牧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加工、销售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如生产结构、动物疫病控制等,对畜牧业影响很大,处理好内部各方面关系,有利于畜牧业自身“肌体”的健壮,更好地去适应外部环境,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1.6 处理好畜牧业生产内部结构的关系
    我国肉类结构中,猪肉占 64%,禽肉占19%,牛肉占9%、羊肉占6%,这种结构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改善,猪肉比例下降了30个百分点,禽肉大幅度增加,牛羊肉也在增长。但还不是节粮型的结构,猪肉比重仍然偏高,与我国的资源状况不相适应。美国是世界粮食生产第一大国,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他们依然坚持走节粮型畜牧业的路子,几十年前为推广耗粮相对低的肉鸡,进行了像日本、印度牛奶革命一样的宣传,将禽肉称作白肉,大力宣传白肉较红肉(猪肉)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同时配套以烹饪方面的研究开发,家禽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禽肉第一生产大国,在本国肉类总量中,禽肉占46%左右。世界肉类总产量中牛肉占24%左右,而我国仅为9%,同样有很大发展空间。面对我们的资源状况,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畜牧业结构内部调整,只有主动地去调整,才能有发展空间,也才能缓解资源的制约。
  1.7 处理好与动物疫病控制的关系
    当今动物疫病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1985年WHO评价畜禽染病而致人发病的达90余种,病源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除传统的疫病外,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现,疯牛病、禽流感对世界造成很大影响,不仅影响消费者的情绪,在经济上也造成巨大损失。英国疯牛病波及10个国家,给肉牛业造成沉重打击。1997年台湾爆发家畜口蹄疫,造成1000亿台币损失。在我国既受到外来病的威胁,也有传统疫病的影响。据专家统计,近20年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疫病达15种,传统的结核病、猪瘟、鸡新城疫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000亿元,在民间还在流传着“不怕养、怕病、怕死”的说法。如果畜禽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灾难性的打击,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事实上是在浪费畜牧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畜牧业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1.8 处理好畜牧业生产与畜产品加工的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部门分割的影响,将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割裂开来,谈畜牧业生产专指畜产品初级生产,计算畜牧业产值也是初级产品产值,将畜牧业生产链条中的各环节人为地分开,出现了加工业滞后的现象。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品产值均大于初级产品产值,有的国家高出几倍,而我国目前加工品产值与初级产品产值的比例不到 50%,加工业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目前我国畜产品的相对量已经到了很高水平,人均占有水平也高于同等经济发达的国家,禽蛋还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畜牧业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值得深思。通过牛奶发展的历程,我们就可以看出加工业对生产的巨大带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曾出现过倒奶现象,就是因为加工业跟不上。而今由于大型加工企业纷纷上马,结果出现了到处争奶源的局面,拉动了牛奶生产,近几年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东三省之所以成为我国畜产品新的生产基地,由粮仓变为肉仓,与加工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吉林省2005年出栏生猪1500多万头,可大型加工企业就能消化1000多万头,黑龙江、辽宁同样发展很快。双汇集团加工企业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可以说一家建厂,八方受益。我们分析从2003年6月至2005年底近两年半时间生猪价格总体上居高不下的原因,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工业的支撑。畜产品加工业可以通过开发品种,拓展消费范围,增加消费,还可以延长产品保存期,缓解初级产品销售压力,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增值,企业产生了效益,反过来稳定了与初级产品生产者的购销关系,这在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中体现的最充分。通过延长产业链,通过产品加工增值,盘活了整个畜牧业生产,总体效益增加了,农民受益的渠道也增多了,既可以通过养殖得到实惠,也可以通过在加工环节就业得到收益,还可以亲自投资办厂,从事加工业,这就是现代畜牧业的模式,也是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所以说,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畜牧业经历了二十多年快速发展之后,得以持续发展的“火车头”,必须重视和支持加工业的发展。
  2 抓住几个重要环节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就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整体推进。
  2.1 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内容包括畜禽生产的比例结构,加工品的比重,优质畜产品的比重等。在畜禽结构方面,坚持稳定生猪,大力发展家禽和草食畜生产,力争用 10年时间,禽肉、牛羊肉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要尽快改变畜产品加工业滞后的局面,如果在10年内将加工业产值增加到与畜牧业产值同等水平,畜牧业的整体效益,现代化水平将上一个台阶,对农民、农村乃至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大大增强,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经济支柱。当前我国的畜产品中大宗产品居多,优质产品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的产品不足,今后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来,这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方向。
  2.2 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们的畜牧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的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有许多障碍,往往造成产品实现不了价值,收益不稳定,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将初级产品生产、再加工、销售有机地联系起来,各环节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更主要的是通过加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系统的整体效益,企业发展了,农民收益稳定了,消费者满意了,这是畜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促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形成小规模大群体,是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3 有效控制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目前仍然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国内的家庭小规模分散饲养的状况,动物疫病威胁大,控制起来难度大,一旦出现问题,对农民造成的损失也大。因此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危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绝不能放松的工作,也是实现畜牧业和谐发展的保障措施。如果能将生猪死亡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多饲养 1000多万头猪,多生产70多万t肉,相当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需要量。减少的损失和节约的资源是显而易见的。要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实施官方兽医制度。重点应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的兽医管理体制。要研究制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扑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控制和扑灭疫病。对传统的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大的疫病,也要有全国性的扑灭计划,要列出时间表,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要增加投入,尤其是对基层动物防疫部门的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工作经费。
  2.4 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首先是利用好现有的耕地,进行“三元”结构调整,合理划分出饲草料用地,并享受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优惠。第二是加快草原保护和开发利用步伐,发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南方草山草坡温湿条件比较好,要加快开发利用。第三继续开发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变废为宝,增加畜牧业资源。
  3 做好几项工作
  3.1 加强法制建设
    法治、公平、诚信是畜牧业和谐发展的前提,务必要加强畜牧业法制建设,规范和维护畜牧业经济运行秩序。应出台《饲料法》,制定和完善《畜牧法》和《草原法》的配套法规。要制定各种生产资料、畜产品、种畜禽的质量标准,力争做到畜牧业的方方面面均有法可依,在章可循。要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充实人员,完善手段,提高执法水平。
  3.2 完善政策,增加投入
    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在财政和税收上予以倾斜。原有的优惠政策要稳定,有的还要不断完善,如良种补贴,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补贴范围。随着国家财政的逐步好转,应探讨对一些特殊畜产品如牛奶进行直接补贴。要加强草原建设力度,不断增加投入,逐步扭转草原退化的局面。要增加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草原管理服务体系等畜牧业支撑体系的投入,改善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
  3.3 加强科技推广,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
    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到 5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科技水平低下势必造成资源和资金更多的浪费。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方面主要存在着畜禽品种生产性能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料报酬低等问题,应该在上述几方面下功夫,同时还要针对我国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接受科学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科技推广投入少,推广队伍不健全是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应下大力气改变这种局面。
  3.4 努力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有几种途径,像发达国家主要有公司加农户,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等。目前在我国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已得到普遍认可,一些大型加工企业,尤其近几年新上的企业普遍采取了这种模式,只不过是在运行机制上还不够完善,但也是进步了不少。现在缺的是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虽然我们也成立了行业协会,但形式和内容上与发达国家的协会有很大差别,协会应有的功能也发挥不出来。发达国家的协会分工很细,一般以生产的产品来划分,像欧共体国家仅猪就有若干个协会,每个代次均有协会,还有专门的仔猪协会。专业协会进行专业服务,包括技术、产品购销、信息服务、标准制定实施等。组织化程度高的国家,畜牧业生产基本都是按计划进行的,特殊产品如牛奶实行国家配额,而其它产品如猪肉、仔猪协会给会员配额,配额范围内协会保销、保收益。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成立畜牧业专业协会和生产合作社,并规定要有明确的章程,要以服务生产者为已任,架起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